宰相“生祠”何处寻?江苏茅山景德寺!纪念范仲淹的“范公祠”很多,但《四库全书》可查“生祠”仅此一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范仲淹以天下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忘我奋斗。为了纪念范仲淹,感恩他的杰出贡献,人们在他的家乡以及他曾任职的许多地方,如苏州天平山、无锡惠山、山东邹平、河南邓州、甘肃庆阳等地纷纷建起“范公祠”,但这些“范公祠”往往都不是“生祠”……

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是唐宰相范履冰的后代,祖籍陕西邠州,后南迁苏州吴县。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随母来到山东邹平。苦读及第,初任江苏泰州西溪盐官,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位卑未敢忘忧国。初入仕途时,范仲淹只是兴化东部、东台西溪仓的一位职位卑微的小小盐官。但他注重实地调查,关心百姓疾苦。在他就任西溪时,原先唐朝修筑的捍海堤,因为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海潮泛滥,无法抵御,不仅冲毁沿海的盐灶,而且将邻近的内陆良田也淹没,盐碱化了。他痛心疾首:“海陵嗷嗷,古防弗牢。万顷良膏,岁凶于涛。”

江苏茅山景德禅寺

范仲淹以天下事为己任,不顾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盐官,多次为民请命,直书朝廷,奏议重修捍海堤堰。不久,被朝廷任命为兴化知县,负责修筑捍海大堤。后在江淮制置盐运副使、泰州知州张纶的大力帮助下,顺利完成75公里长的捍海大堤。盐业和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也安定下来。

为了感恩范仲淹,人们将这条捍海大堤称为“范公堤”,并且在茅山景德禅寺建有范仲淹的生祠。据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专著《方舆胜览》记载:“范仲淹公为西溪盐官,尝筑海堤。景德寺有生祠,监仓杨阜作画像,诗云:青衫下僚,名世高节。捍患御灾,岂不在余?又云:我思范公,水远隄长。” 此则史料,后收录于乾隆皇帝钦定、纪晓岚总编的《四库全书》第四十五卷。

生祠,即为活着的人设立的祠庙,供人们供奉祭祀,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信仰民俗。从生祠所供奉的人物看,除了极少数是下级官员出于阿谀奉承的目的为上级官员而设立外,绝大多数生祠供奉的都是当时为地区或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人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