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37|道经大结局—道恒无名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7章
道恒无名,
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这是《道经》的最后一章,也是《帛书老子》的最后一章。
这一章老子对道做了总结,道在哪里?道恒无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万物,从无名到有名。
有名是已知的天地,而无名是未知的天地。
道恒无名,道始终站在未知的天地里,推着未知成为已知。
侯王是掌控一片天地的人,侯王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天地,生生不息,不断成长变大,而且还能始终掌控天地呢?
只有一条道路,就是“守道”。
如果侯王能守道,他掌控天地里的万物,将自然演化。在演化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事物。
怎么面对新事物呢?这一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解读全章

【道恒无名】

为啥说道恒无名?

难道有名就不是道了吗?

有名,来自于“道”,却不是“道”。

为了说清楚一点,可用抽象类比无名,用具体类比有名。

比如“1”,“1”永远都是抽象的,1只羊就是具体的,1只羊不是“1”,却来自“1”。

道恒无名,就是这个意思。有名之道来自于“道”,却不是道,道始终是无名的。

【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侯王与天地的关系?
有自己可以掌控的天地,就是侯王。天地里的一切就是万物。
这个侯王可以是具体的人,比如国王,也可以是虚拟的神,比如上帝。可以是一个众多国家的霸主,也可以是某一领域的权威,还可以是一个具有统治力的文明。
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侯王,自己的身体就是我们的天地,身体的一切就是万物。
侯王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天地,始终保持正常运行呢?
侯王只有守道,天地间的万物才能自然演化,生生不息。
什么是守道?
道法自然,守道就是自然而不用强。

前面章节有“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这一章是“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自宾是外在的,自化是内在的。自宾,是万物外在受到约束而宾服。自化,是万物内在不受约束而自然演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在任何一个自然演化的天地里,都会兴起新事物。

如何面对这些新兴的事物呢?

是把他们当成妖孽,坚决消灭?还是接受他们?

老子说,守道之人,要对这些新兴事物镇之以无名之朴。

什么是无名之朴?

朴可以简单理解成圈子。抱朴,就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圈子。

不同的侯王有不同的圈子,有的圈子大,有的圈子小。

有名之朴,就是相对固定的圈子,圈子里的万物也是相对固定的。

无名之朴,就是圈子里的万物是可以变化的,圈子是开放的,是可以不断接纳新事物的,是不断增大的。

面对新兴的事物,要镇之以无名之朴,也就是秉持接受新兴事物的态度,但又不全盘接受,一个“镇”字用的好,那就是既接受又限制。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如果,不接受新事物,而新事物却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一旦逆潮流而动,必将受辱。

如果,无条件地接受新事物,就会丢掉根本,改天换地,新天地建立了,你是旧天地的侯王,同样会最终受辱。
所以,镇之以无名之朴,既接受又要对新事物加以控制,让其融入原有天地,才会不辱。

看看我们清末的历史,开始时,闭关锁国,自取其辱。后来,被迫开放,又镇之不住,还是自取其辱。

如果一直保持“镇之以无名之朴”的态度,何来百年屈辱!

如今,美国拒绝中国崛起,又将镇之不住,也必将自取其辱。

再比如,我们的身体出现疾病,也要镇之以无名之朴,首先要接受它,再镇之,有一种健康是与疾病和平共处的。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不辱的本质是什么?

老子说,不辱以情。

什么是情?

老子说,归根曰情。“不辱以情”归的是“天地根”。
何为天地根?
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生生不息之门。
这有点抽象!拿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一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未曾间断的文明,为什么呢?因为中华文明的根是真正的“道文化”,道文化来自于伏羲 ,来自于河洛图,来自于易经,来自于黄帝内经。(个人感觉有待论证)
道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包容”,包容新事物为己用,所以中华文明不断成长。

最典型就是对佛教文化的包容。对这个新事物,中华文明镇之以无名之朴,既接受佛教文化,又对它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华特色的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让新文明归了原来文明的根,使原来的文明焕发了新的生机,更加壮大。

而在世界历史上,无数的文明不是包容了新文明,而是被新文明消灭,从而消逝在历史长河里。

将新事物归于旧根,与旧根融合,从而归根曰情,不辱以情。

在近代中国最危机的时刻,中华文明也是容纳了西方先进文明,并且中国化,使其归根,和中华文明融合,产生了适合新时代的先进的中华文明。
当新的文明建立,天地将走出危机,走出低谷,继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这就是“天地将自正”。

从数学危机看无名之朴

用数学发展史上的两次危机来理解这一章很是恰当。

数学最初的数,只有自然数,也就是0和正整数。
随着减法的需要,比如有一只羊,却需要两只羊,差一只,就有了负数。
负整数和自然数统称为整数。
再后来,因为分配的需要,比如十只羊,分给三个人,就有了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数发展到这个阶段,在西方出现了一位大牛人,叫毕达哥拉斯。堪称当时数学届的王者,老毕认为“凡物皆数”,也就是世界上的万物都可以与有理数对应。有理数之外的数是不存在的。
可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索斯,却根据老毕最牛的数学成就“百牛定理”,也就是“勾股定理”,发现了根号二这个无理数。
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不肯承认这个事实,甚至杀害了希帕索斯。
这就是数学史上有名的“数学第一次危机”。
在任何一片天地里,都会产生“新事物”,如何面对这些新事物呢?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新出现的“无理数”,镇之以有名之朴,认为新事物是异端,残酷镇压,结果自取其辱了!

反观第二次数学危机,就处理得很好。

微积分诞生以后,理论并不完备,牛顿,莱布尼兹等一批大神,没有一个敢认为自己的微积分就是完美的,都能发现或者接受新理论,直到极限理论的诞生才最终解决第二次危机。

这些数学届的大神们,都是对新事物,镇之以无名之朴。所以 没有自取其辱。
只有将这些数学天地里产生的新理论,都归根于数学,数学才能一直向前发展,数学的天地才能不断扩大。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伽利略,哥白尼,都被镇之以有名之朴。结果那些镇压他们的人,都成了科学史上的大反派。
当科学届真正做到对新生事物,“镇之以无名之朴”,科学才获得了大发展。
都说我们中国产生不了科学,其实道文化,不缺乏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科学精神。之所以中国没有让科学大发展,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儒家统治思想后,镇之以儒家的有名之朴,扼杀了无数“化而欲作的科学发现”。正因为曲解摒弃了老子“道”的本意,才背离了科学的精神。
儒文明,不能镇之以无名之朴,走到最后,必然受辱。
中华文明的根不是儒文化,而是道文化,所以每一次儒文化的兴盛都遮蔽了道文化的光芒,每一次中华文明遭遇危机,道文化都会挺身而出,拯救中华文明。
道经后记:
从2017年11月,开始决定认真读一读《道德经》,到2019年6月,一年半时间,读完了《道经》部分,写了84篇读书笔记,收获很大。反转了许多从前的理解,特别从第十章开始改读《帛书老子》,越读越是豁然开朗。
接下来继续读《德经》部分,《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所以不再用《道德经读书笔记》,改为《读帛书老子》,正好从第一章开始。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原成·道经三七章·道恒无为篇

    道经三七章·道恒无为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道恒无为也.矦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贞之以无名之朴.贞之以无名之朴,夫亦 ...

  •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无为就是不乱作为,是自然而为,按规律而为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前三十七章 ...

  • 道德经章成·道经三七章·道恒无为篇

    道经三七章·道恒无为篇 一. 王弼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河上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 ...

  • 河上公章句述成·道经·为政第三十七

    道经·为政第三十七 原成:"道"无形,则为政当以民为先."道"无名,则为政当以民为贵."道"无为,则为政当以民为上.以"道&quo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三七章

    道经·三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吴澄:道之无为,久而不变,非特暂焉而已,故曰常无为.虽一无所为,而于所当为之事,无一不为也.若无为而事有废缺,则亦何取其无为也哉?此之无为,盖性焉安焉者也. 原成: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5.7|“大”的三重境界

        第二十五章,读了三个多月了,一点一点啃过来,终于到了最后一个难点,也就是对"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的理解.     为啥难呢?因为,这句话透着一种神秘感!     在通行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2.1|为什么道大而朴小呢?

    <帛甲老子>第三十二章简体版 道,恒无名,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

  • 简放|读书笔记:免受大亏的唯一方法是在雪球失控之前接受少量的损失

    简放|读书笔记:免受大亏的唯一方法是在雪球失控之前接受少量的损失

  • 简放|读书笔记:十大交易守则(20200805)

    5月1日启用我这个读书号后,5月份重读了<交易心理分析>.6月份重读了<海龟交易法则>,都是十分经典的书籍.这两本书,都将十几万字的原书,整理成2-3万字的精华读书笔记.很多伙 ...

  • 庄子读书笔记14:小大之辩

    作者:马庆攀(云南 弥勒) 如果是到近郊的地方,只要带足三餐,回来后,肚子还不会饿.如果要到百里外的地方,就必须准备一夜的粮食.如果更远到千里外的地方,一定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哪会知道这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6|柔弱胜强是怎么做到的?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6章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是胃微明. 柔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 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这一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5|执大象天下往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 谈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 听之,不足闻也, 用之,不可既也.     接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3|两种不同的人生路线图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3章 知人者,知也: 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 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 强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不忘者,寿也.       这一章,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2.2|人脑子和狗脑子的区别

    <帛甲老子>第三十二章简体版 道,恒无名,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