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即申徒狄试证

——兼释信阳楚简《申徒狄》的问题

王 宁
   

近读李零先生《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一文[1],首先颇有疑惑,其次觉得一个“猜想”可以解释这个疑惑,就是墨子即申徒狄的问题,这里写出来,求教于诸方家。

一,读《申徒狄》所产生的疑惑
   河南信阳长台关的一号楚墓出土的文献中,有一部分是周公和易问答的,其内容和《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所引《墨子》佚文相似,因知其中的“易”就是申徒狄的“狄”,据李零先生说“过去曾被误释为'乌’,李家浩考为申徒狄的名字,甚确。”
   兹将有关本文论述的信阳简文录于下(据李零先生文):
   1,……吾岂不知哉夫!”周公曰:“易,夫贱人刚恃而及于刑者,有上贤……
   2,……周公勃然作色,曰:“易,夫贱人格上,则刑戮至。刚……
   3,……易之闻之于先王之灋也。
   《艺文类聚》和《太平御览》中所引相关佚文:
   1,申徒狄曰:“周之灵珪,出于土石;楚之明月,出于蚌蜃。”(见《艺文类聚》卷八三引《墨子》)
   2,申徒狄谓周公曰:“贱人何可薄也!周之灵珪,出于土石;随之明月,出于蚌蜃;少豪大豪,出于污泽,天下诸侯皆以为宝。狄今请退也。”(见《太平御览》卷九四一引《墨子》)
   3,周公见申徒狄,曰:“贱人强气则罚至。”申徒狄曰:“周之灵珪,出于土口;楚之明月,出口蚌蜃;五象出于汉泽,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良宝也。”(见《太平御览》八〇二引《墨子》)
   《墨子》一书亡佚甚多,《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故古书所引《墨子》文多有不见于今传本者(参孙诒让《墨子闲诂·墨子附录·墨子佚文》),因此造成许多不可理解的疑惑,其中之一就是《墨子》书中为什么会有申徒狄和周公的问答?李零先生认为:“我们怀疑,简文虽与今本《墨子》的佚篇或佚文有关,但原来却并不一定属于《墨子》,而很可能只是周公、申徒狄问对中的一种”,因此他主张“简文题篇当以作《申徒狄》更为合适”,也就是说,李零先生怀疑这些文字原来并非是属于《墨子》原书的,而是单独的一篇书。但是有如下问题:
   1、我们可以肯定信阳简的这些文字和《类聚》、《御览》所引的《墨子》文字内容同源。
   2、根据信阳简来看,该篇的文字量应该不小,内容都是申徒狄和周公问答,故李零先生认为它是单独的一篇书是有道理的。
   3、我们目前没有证据和理由否认《类聚》、《御览》的这几条引文属误引,它应该确属《墨子》中的文字,而且应该是其中的一整篇,但现在佚失了。
   4、既然它确属《墨子》中的文字,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至少在汉代刘向等人校书的时候这篇已经收在《墨子》之中了。
   5、那么就有疑惑:既然这篇的整体内容是申徒狄和周公的问答,为什么会被编辑整理者收入《墨子》?
    李零先生的解释是:“古书多以单篇流行,部头较大带有丛编性质的子书,如《管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很多都是后来整理的结果。它们收入的各篇原来都是单篇,相对丛编只是素材,不但收入该书被改造,与他篇糅合,另成新篇,而且于丛编既成之后,它们中的某些篇章也还单独流行,或参加其它丛编,情况十分复杂。比如银雀山《王兵》就与《管子》的《参患》、《七法》、《地图》重合,它的《尉缭子》与今本《尉缭子》也组合不同。我们怀疑,简文虽与今本《墨子》的佚篇或佚文有关,但原来却并不一定属于《墨子》,而很可能只是周公、申徒狄问对中的一种。”
   但这似乎也解释不通,虽然那些丛编性质的子书都是后人整理汇编的,但也不是漫无边际,一般他只会收录论述体的篇章,而问答体的篇章如果是与该子无关的一般是不会收录的,尤其是象《墨子》这样比较纯粹的墨家文献。
   
                         二,“猜想”的提出
   《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今传五十三篇,从今传本《墨子》来看,除了那些论述性的篇章外,凡是记人物言行和对话的都与墨子有关,没有单独和墨子不相关的人的言行和对话,可看看《申徒狄》的残文,恰恰和墨子无关,按照这种格式,它的确应该被称为《申徒狄》或者是《申徒子》,是另外一篇(或部)独立的著作,怎么会无缘无故被收入《墨子》?有人会说,可能是申徒狄本身就是墨家学派中的人物,既然《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那么《申徒狄》被收入其中也很合理。 但是,如果看看《汉书·艺文志》对墨家著作的著录就知道这个说不过去,《艺文志》著录的墨家著作除了《墨子》七十一篇之外,还有“《尹佚》二篇。《田俅子》二篇。《我子》一篇。《随巢子》六篇。《胡非子》三篇”,其中一篇、二篇的个人著作都单独成书,为什么《申徒狄》就要被编入《墨子》?如果说是后人编辑《墨子》时偶然收入也实在是没有很充足的理由。
   唯一的解释是,这个(或些)篇章是《墨子》原书中就有的,刘向等人校书的时候忠于原著,仍然保留在其中,所以《类聚》、《御览》引用其中的文字时仍然要注明是“《墨子》曰”。而其佚失理由,个人认为也恰恰就是因为这篇(或几篇)书通篇都是申徒狄和周公的问对,和墨子的言行无关,所以才在流传中被舍弃,成了“佚篇”。
   申徒狄问对的篇章被收入《墨子》一事的确不太好理解,故笔者有个猜想,那就是墨子就是申徒狄!这个“猜想”如果能够成立,倒是确能解决《申徒狄》被收入《墨子》的疑问,故拟从几个角度做一番考察,试证此说是否能够成立。

                      二,考辨一:墨子
   对于墨子的事状,实际上从汉代开始就已经不可考了,孙诒让在《墨子闲诂·附录·墨子传略》中说:“墨氏之学亡于秦季,故墨子遗事在西汉时已莫得其详。太史公述其父谈论六家之恉,尊儒而宗道,墨盖非其所憙。故史记捃采极博,于先秦诸子,自儒家外,老、庄、韩、吕、苏、张、孙、吴之伦,皆论列言行为传,唯于墨子,则仅于孟荀传末附缀姓名,尚不能质定其时代,遑论行事。”直到今天,墨子的姓氏、籍贯、生卒年月等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谜。
   传统一般认为墨子姓墨名翟,《元和姓纂》明确说:“墨氏,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可问题是,“墨”本先秦的学派名,清·江瑔《读子卮言》认为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而非姓氏,他认为墨翟实际上是姓“翟”,因为古代没有墨姓而有翟姓,这个大概是受了元·伊世珍《琅环记》卷下说墨子“姓翟名乌”的影响。钱穆先生《墨子传略》认为“墨”和墨刑有关,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所以他说:“然墨子虽自称以为禹道,而当时非笑之者,则仍曰此刑徒之所为,黥墨之所务也,而遂呼之曰墨。呼之曰墨者,犹其呼孔门以儒。盖儒之与墨,皆当时人物流品之一目,人生行业之一端耳。儒者初未自认其为儒,而墨者则直承其为墨,曰人呼吾墨,吾则以为大圣夏禹之道也。故曰非夏禹之道,不足为墨。人以墨致讥,而彼转以墨自夸焉。然则名墨翟者,犹后世有黥布,黥布不姓黥,人尽知之,而墨翟之非姓墨,则不知也;墨为刑名,人知之,而墨者之称,犹谓黥徒,则不知也。故当时所谓儒墨,易言之则士与民之分也,君子与刑徒之等也。”[2]笔者认为是很正确的。不管哪种说法,总之观点都差不多,就是墨子本来就不姓“墨”,虽然方授楚先生力辩“墨非姓之说”为非[3],可他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以姓作为学派名”的问题,他的看法是“墨学为墨子所独创,故九流多以其学术名家,而'墨’独举其倡导者一人之姓以名家,此与众不同者也。”[4]笔者以为说服力不足,因为先秦各家的风气都没有以姓来名学派的,墨家也不应例外。
    唯一可信的是他的名“翟”,因为在《墨子》一书的《贵义》、《公孟》等篇载墨子言行,墨子自称都是“翟”,就像孔子自称“丘”一样。
   “墨子”这个名字应当是后来墨者对翟追加的尊称,应该是“墨者钜子”的意思,虽然翟是否称过“钜子”不可考,可因为他是墨家学派的开山祖师,后来墨者追述其言行,很有理由把他当成自己学派的第一任钜子,方授楚《墨学源流》就认为墨子是墨学的第一任“钜子”,他说:“至钜子之制何自发生?或谓起于墨子死后,是殆不然,必墨子生前已有,彼本人必为当然第一任钜子,以禽滑厘在墨家地位之高,如非卒于墨子以前,则禽氏必为第二任钜子。”[5]所以墨家学派就把“墨子”当成了翟的专称,更尊称为“子墨子”,可能也连称“墨子翟”,后来就变成“墨翟”了。墨子之后的墨家学派掌门都只称“墨者钜子”或“钜子”而不再称“墨子”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墨子出身贫贱,终其一生都是“贱人”,《史记》说他是“宋大夫”,梁启超等人已辩其为非[6]。
   墨子所处的时代,经学者们考证,大体确认为公元前468年~前376年或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也就是战国前期。

                     三,考辨二:申徒狄
   申徒狄在先秦是一个很有名的人,古籍中多有提及,延及汉代的著作说到他的也不少,就是因为他愤世嫉俗、谏而不听而抱石投河死的。兹将相关记载择其要者录于下(上面引过的不具):
○《庄子·大宗师》: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释文》:“殷时人,负石自沈于河。崔本作'司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庄子·外物》: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于踆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庄子·盗跖》:“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鹖冠子·备知》:伯夷叔齐能无盗,而不能使人不意已。申徒狄以为世溷浊不可居,故负石自投于河,不知水中之乱有逾甚者。
○《荀子·不苟》:故怀负石而投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
○《韩诗外传》卷一: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吾闻圣人仁士之于天地之间也,民之父母也,今为儒雅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冶、而灭其国。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遂抱石而沉于河。
○《韩诗外传》卷一: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仁搭则其德不厚,志与天地拟者其人不祥,是伯夷、叔齐、卞随、介子推、原宪、鲍焦、袁旌目、申徒狄之行也,其所受天命之度,适至是而亡,弗能改也,虽枯槁弗舍也。
○《说苑·节士》: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吾闻圣人仁士之于天地之间,民之父母也,今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治而灭其国。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遂负石沈于河。
○《尸子》卷下:申徒狄,夏贤也。汤以天下让,狄以不义,闻已,自投于河。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以申徒狄自沈於河。【集解】:《汉书音义》曰:“殷之末世人。”【索隐】:申屠狄。按:《庄子》:“申屠狄谏而不用,负石自投河”。韦昭云“六国时人”。《汉书》云“自沈於雍河”,服虔曰:“雍州之河”。又《新序》作“抱甕自沈於河”,不同也。
   对于上述记载,申徒狄有夏末人、殷末人、六国时人等不同说法。
   汪继培《尸子校正》卷下云:“《通志·氏族略》引《风俗通》云:'申徒氏,随音改为申屠氏。申徒狄,夏贤人也。汤以天下授之,耻以不义,闻已,自投于河。’《姓纂》盖亦用《风俗通》。其云《尸子》者,即'屠氏’二字之驳文也。《荀子·不苟篇》云:'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者也,而申徒狄能之。’《庄子·外物篇》云:'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务光怒之。纪他闻之,帅弟子而踆于窾水,诸侯吊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是狄生于夏末,闻汤让务光而死,非身让天下也。《盗跖篇》则云:'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云:'申徒狄,殷末人也。不忍见纣乱,故自沈于渊。’《汉书·邹阳传》颜师古注引服虔注亦云'殷之末世介士也’。《史记》索隐引韦昭说又云'六国时人’。《韩诗外传》一称:'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狄引关龙逢、王子比干、子胥、泄冶以自况。’《新序·节士篇》同,则狄当为周末世人。”
   孙诒让《墨子闲诂》辑《墨子佚文》中案云:“《通志氏·族略》引《风俗通》云:'申徒狄,夏贤人也。’林宝《元和姓纂》说同。《庄子·外物篇》云:'汤与务光,务光怒,申徒狄因以踣河’,此即应说所本。《淮南子·说山训》高注则云:'申徒狄,殷末人也。’《史记·邹阳传》《集解》:'服虔云:申徒狄,殷之末世人也。’《索隐》引韦昭又云:'六国时人。’《庄子·大宗师》《释文》亦云:'申徒狄,殷时人。’案:依韦说,则此周公或为东、西周君。《御览》八百二引有'和氏之璧’语。又《韩诗外传》一及《新序·士节篇》并云:'申徒狄曰:吴杀子胥、陈杀泄治而灭其国。’则狄非夏、殷末人可知,疑韦说近是。”
   从古书的这些记载和各家注解考辨中,我们只能知道申徒狄或作“申屠狄”、“司徒狄”,《八家后汉书辑注·司马彪续汉书卷一·李通传》:“先是李通同母弟申徒臣能为医,”周天游注:“《袁纪》及《东观记·李通传》并作'申屠臣’,《东观记·光武帝纪》作'公孙臣’。天游按:《潜夫论·志氏姓》曰:'信都者,司徒也。俗间音不正,曰信都,或曰申徒,或曰胜屠,然其本为一司徒耳。’又《风俗通义校释·佚文》曰:'(申徒氏)本申屠氏,随音改为申徒氏。’则'申徒臣’即'申屠臣’,作'公孙臣’,非。 ”[7]可知申徒狄、申屠狄、司徒狄三者一也,因为“非其世”或“谏而不听”自己投河死了,但无法知道申徒狄确切是什么时候的人。好多学者根据《庄子·外物》等书的记载,认为他是夏末人、殷末人都是错误的,实际上《外物》在“纪他”和“申徒狄”之前当有缺文。《韩诗外传》从伯夷、叔齐开始历数“节士”,申徒狄是最后一个,说明他时代最晚,他前面还有包焦和袁旌目,袁旌目也不知道具体时代,但包焦是和子贡同时,《韩诗外传》卷一载“鲍焦衣弊肤见,挈畚持蔬,遇子贡于道”并发生了一番问答,而申徒狄还在包焦之后,可知他的时代比较晚。子贡所处的时代大约为公元前520~前456,已经进入战国时代,申徒狄还在和他同时的包焦之后,那么我可以知道韦昭说他是战国时代的人是正确的。李学勤先生认为:申徒狄是战国时人,他所见的“周公”是周考王(前440--前426)时的某个西周君[8],而李零先生则认为申徒狄的年代至少不晚于墨子,可能更早,周公也许在周考王以前的某个周公。
   笔者赞同李零先生的看法,认为申徒狄也当是战国前期人物,原因一是他在战国时代的著作中已经成了大家经常提及的名人,说明他的故事流传已经很久、很广;二是他在《墨子》书中已有之,而《墨子》书中所记言行之人物,除了墨子及其弟子之外,皆与之同时代的人物,得与墨子相问答者。故申徒狄故很可能是战国前期的人物,和墨子时代差不多。他见的“周公”可能就是西周君,西周君之封大约是在公元前440年左右,当于战国之前期,正在墨子之时代。而东周君之封是在公元前367年,已经到了战国中期,时代嫌稍晚。

                  三,推想:墨子即申徒狄
  通过上面的种种迹象,笔者的想法就是:墨子有可能就是申徒狄。兹从以下数端看之:
   1,名字:墨子名翟,申徒狄为申徒氏,名狄,信阳楚简中作“易”,翟、狄、易三字古音同锡部音近可通假,如殷之先人“简翟”(《淮南子·地形训》),又作“简狄”(《史记·殷本纪》)、“简易”(《古微书·尚书中候》),是其证,则墨子与申徒狄名同也。
   2,时代:据金德万先生考校,墨子时代为公元前479年—前391年[9],也就是战国前期;而申徒狄也是战国前期,约与墨子同时。
   3,身份:墨子为贱民,而申徒狄也当如之。看看信阳楚简和《类聚》、《御览》所引的文字,可以知道,申徒狄就周公嘴里的那位“贱人”,他是平民身份,却气骨傲然,见周公的时候说话不低声下气,把周公惹得“勃然作色”,并威胁他“夫贱人格上,则刑戮至”、“强气则罚至”,申徒狄因此辩解说“贱人何可薄也!周之灵珪,出于土石;随之明月,出于蚌蜃;少豪大豪,出于污泽,天下诸侯皆以为宝。”可见申徒狄也是“贱人”。
   4,性格:墨子学派的人物“贵义轻死”,为了本门道义可以“争一言以相杀”(《贵义》),可以“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这显然是出自墨子的教育,也从侧面反映了墨子这种性格,《贵义》云:“子墨子南游于楚,见楚献惠王,献惠王以老辞,使穆贺见子墨子。子墨子说穆贺,穆贺大说,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余知古《渚宫旧事》二载此事甚详,云:“墨子至郢,献书惠王,王受而读之,曰:'良书也。是寡人虽不得天下,而乐养贤人,请过进曰百种,以待官舍人,不足须天下之贤君。’墨子辞曰:'翟闻贤人进,道不行不受其赏,义不听不处其朝。今书未用,请遂行矣。’将辞王而归。王使穆贺以老辞。鲁阳文君言于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君王不见,又不为礼,毋乃失士?’乃使文君追墨子,以书社五里封之,不受而去。”(毕沅认为“此与《文选注》所引合,必是此篇(指《贵义》)佚文”)墨子见道不行就拒绝任何封赏而去,可见性格倔强;而申徒狄就因为周公看不起自己是“贱人”也拂袖而去,说“狄今请退也”;因为“谏而不听”,自己的言论主张得不到施行而“非其世”、而“以为世溷浊不可居”,就投河而死,以身殉道,也是执拗刚强,《庄子·盗跖》里就说申徒狄是“离名轻死”,可见二人性格相似,都“轻死”。
   5,书籍言论:申徒狄没有专著传世,记录他问对的篇章被收入《墨子》,且其言论与墨子有重合者,如墨子言:“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所谓良宝也。”(《耕柱》),而《御览》八〇二引《墨子》载申徒狄之言曰:“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异,此诸侯之良宝也。”此一人之语也。
   6,经历:申徒狄谏而不听非其世,显然是其学说在当时之世不能得以实行。而方授楚就说“墨子以兼爱、非攻相号召,此不易实现之说也。”[10]墨子的主张在当时也是处处碰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说不易实现,还因为他是“贱人”身份,不受执政者重视,看看上面引《贵义》中墨子见楚王之文就可以明白。申徒狄“谏而不听”也应该有此原因,由周公说他是“贱人”即可知矣。
   由上数端,因此笔者认为:墨翟确乎是申徒狄,本为申徒(司徒)氏,名翟(狄、易),出身平民且终其一生都没做官,他开创了墨家一派,并号召了大批的追随者身体力行,曾经游说过一些当权者,但学说并没有得到采纳推行,到了晚年见行道无望,最后投河自尽殉道,颇有“难酬蹈海亦英雄”的气概,也颇符合他“轻死”特点。因为他是墨家学派的开创者和掌门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大学者、大贤人,他的死在当时是一件轰动社会的大事,所以被当做道不行而殉道的名人节士,这个事迹随即也被广为传颂。盖在其当时,墨子犹以真姓名示人,故当时之人皆知其为申徒狄,他初始游说的言行被他的门弟子记录下来,仍以本名称之;称其为“墨子”、“子墨子”当是他死后的追尊,并在墨家门人中使用,故其著述均追称之为“墨子”,传其名为“翟”,合言之为“墨翟”,而后更误以“墨”为翟之姓。在后来的流传中,申徒狄投河的事状在社会上流传,而以墨子为名的学说仅在墨门中使用,遂逐渐析离。墨子死后,墨学由墨家门人的竭力推行而成为世之显学,“墨子”之名也随之张扬而显于世,但犹以其学说不行、投河自尽为可讳,故杜口不言,《墨子》书及见于他书的墨家门人言语中绝无言墨子死亡之事者,因而世人已多不知其为申徒狄。当时各学派互相指摘攻讦,也但称“墨子”或“墨翟”之名,不言申徒狄,盖或知或不知均无相干,因为此时的“墨子”、“墨翟”已经成了墨家学派的象征和化身,故此后人以学派言则皆知“墨子”,以殉道之节士言则皆知“申徒狄”,遂判为两人。
   若果如此,则记录申徒狄言行的篇章被收入《墨子》必在情理之中,此盖最早记墨子言行之书也,虽然墨学后人著述均称“墨子”,而此书因是最初的经典,故在编纂《墨子》书时不改其名而仍其旧。汉代人已不明墨子与申徒狄之关系及事状,然其篇章固为原书所有,刘向等校书时因而存之,至唐宋犹然,因而其时之类书得引其文,后人不察,以申徒狄与墨子无关而不予重视,终至亡佚。因此,信阳楚简有关申徒狄与周公问对之残篇或确本系《墨子》之篇章也。
   以上看法是否果如此,因为目前还没有很直接的证据,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或有赖于日后地下之发掘,故名“试证”云。不当之处,冀请方家不吝批评指正。
                                                               [2009年10月30日]

注 释:
[1] 李零先生《长台关楚简〈申徒狄〉研究》 载简帛研究网站2000年08月08日。下面引李零先生说均出此文,不再另注。
http://www.jianbo.org/Wssf/Liling2-01.htm
[2]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墨翟非姓墨墨为刑徒之称考》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
[3][4][5][10]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9年2月 P1-7、P74、P118、P205
[6]梁启超《墨子学案》 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 P3
[7]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
[8] 李学勤《长台关竹简中的〈墨子〉佚篇》 载《简帛佚籍与学术史》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P327-333
[9]金德万《苦蜜斋丛稿·墨子生年卒年复按》载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http://www.hbsky58.net/pages/contentshow.asp?id=2202

******************************************************************************************************

附  记:
此文做成以后,蒙网友大意觉迷先生提醒,宫玉海教授在自己的博客文章《“古之真人”姓氏考略》中已经提出了“申屠狄就是墨翟”的说法,窃喜此文可废。及读其文,则颇失望,原是对《庄子·大宗师》中提及的狐不偕、务光、纪他、申徒狄四人的身份做了考证,文中言“狐不偕即胡不与”、“务光即无皋、无骨”,所言多了无实据,言“纪他就是基督”尤其荒唐,宫教授在文中虽提到了“申徒狄就是墨翟”,但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论据和论证,难以取信,也只能算是一个“假说”,而且其立意与笔者判然有别,窃以笔者此文仍不可废。然其说先我提出,故附记于此。
(宫玉海《“古之真人”姓氏考略》 载“宫玉海教授的BLOG”2009年1月30日
http://gongyuhai.spaces.live.com/Blog/cns!9F3C9F91672A1AB1!253.Entry
                                                                    [2009年11月4日]
(原发布于简帛研究网站2009年11月06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