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复习|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梳理(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训练(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训练(教师版)
一、课内文言知识梳理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使破,打败)之, 取阳晋,拜(授予名位或官职)为上卿,以(凭借)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送给 wei4)赵王书,愿以(介词, 拿、用)十五城请易(交换)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白白地)见(被)欺;欲勿予,即患忧虑、担心)秦兵之(主谓之间)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凭什么)知之?”对曰:“臣尝(曾经)有罪,窃计欲亡(逃亡)走(逃走、投奔)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希望)结友’以(凭借)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宠幸)于(被)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如果)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形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侥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幸蒙)赦臣。臣窃以为(认为)其(那)人勇士,有智谋,宜(应该)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交换)寡人之璧,可予不(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怎么办)?”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理亏、理曲)在赵;赵予璧而(如果)秦不予赵城, 曲在秦均(权衡、比较)之(这)二策,宁(宁可)许以负(使担负、使承担)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实在)无人,臣愿奉(双手捧着)璧往使。城入赵而 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使完整)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向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呈献进献)秦王。秦王大喜,传以(连词,不译。连接前后两个动词,不是介词)示(给……看)美人及左右,左右(左右之人,指侍从)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就)前(上前)曰:“璧有瑕,请指示(指给……指,指出。示,给人看)王。”王授璧。相如因(趁机)持璧却(退。古有“却匈奴三百余里”,今有“退却”一词)立,倚柱,怒发上(向上【直译】、竖起【意译】。作后面动词“冲”的状语)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全部、所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倚仗)其强,以(用)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认为)布衣之交尚(尚且)不相欺,况(何况)大国乎?且以(介词,因为)一璧之故逆(违背、触犯)强秦之欢(欢心),不可。于是赵王乃(就)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尊重,动词)大国之威以修(整饬)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一般的宫殿),礼节甚(很)倨(傲慢),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逼迫)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撞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固(坚决)请,召有司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后带宾语“图”)图,指从此以往(从这里起到那里止)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估计)秦王特(只不过)以诈佯.为(装、作)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共同传扬,即公认)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安置住宿,动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估计)秦王虽(纵然)斋,决(必定)负(违背)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穿)褐,怀(怀揣)其璧,从径道亡(逃走),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延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坚定明确地遵守约定,即坚守契约)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故令人持璧归,间(从小路,做动词“至”的方式状语)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个)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凭着)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接近)汤镬。唯(希望)大王与群臣孰(通“熟”,仔细)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左右或欲引(牵、拉)相如去(离开),秦王因(于是)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由此,趁此)而厚遇(招待、款待)之,使归赵。赵王岂(难道)以(因为)一璧之故(缘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使完成,使结束)礼而归(使……回去)之。
相如既(已经)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出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教材注释观点)?被动句?后者更恰当,“出使不被诸侯侮辱”】,拜(任命)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把)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攻下)石城。明年(第二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派)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显得)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告别)曰:“王行,度(估计)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超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请大王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念头)。”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私下)闻赵王好音,请奏(弹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走上前)书(记载)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请(请允许我)奉(进献)盆缶(省略“给”)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在、这时)相如前.进(走上前进献)缶,因(趁机)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请求)得(能够)以(拿)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动词,用刀杀。注意前文“欲”)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退却)。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回头)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给)秦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动词)。”蔺相如亦曰:“请以(拿)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完毕)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多)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既罢,归国,以(因为)相如功大,拜(任命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上)。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只,不过)以(凭借)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向来、本来)贱人,吾羞,不忍(不甘心)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省略“之”)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位次)。已而(过了些时候)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拉,掉转)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一起、共同)谏曰:“臣所以(的原因)去(离开)亲戚(亲人和亲戚)君者,徒慕君之高义(高尚的品德)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散布)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太过分。殊,很,极。甚,过分)。且(即使)庸人尚羞(以……为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不才),请辞去。”蔺相如固(执意)止(挽留)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曰:“不若(如,及)也。”相如曰:“夫以(凭)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在朝堂上)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愚劣,无能),独(难道)畏廉将军哉?顾(只是,不过)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只是)以(因为)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势必)不俱生。吾所以(的原因)为此者,以(把)先(以……为先)国家之急而后(以……为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名词作状语,作“袒”的状语??)袒负(背)荆,因(通过、经由)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庸俗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我)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最终两人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二、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1. 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三、课外文言文训练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诈赵而胁其璧 胁:勒索
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绐:欺骗
C.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 僇:通“戮”,杀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柔:使……怀柔
【答案】D 解析:“柔”应是“安抚”的意思,这里有“忍让团结”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B. ①入璧而秦弗予城 ②毕礼而归之
C. ①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 ①若其劲渑池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A 解析: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项,介词,因为/连词,来;D项,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认为“直”在赵国的一组是( )
①入璧而秦弗予城 ②秦出城而璧归
③璧入而城弗予 ④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⑤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⑥使舍人怀而逃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②是说“直”在秦国,⑥是说“曲”在赵。排除这两项即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
C.作者认为蔺相如派手下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为秦国。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会上的顽强坚决,对廉颇的忍让团结,才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答案】B 解析: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译文】(1)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2)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译文】现在假如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抛弃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
【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秦国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理亏在秦;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理亏在赵。要想使秦国理亏,则不如放弃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抛弃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
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