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叔微医案:阳明急下证
阳明急下证
【原文】
乡里豪子得伤寒,身热目痛,鼻干,不眠,大便不通,尺寸俱大,已数日矣,自昨日夕汗大出。予曰:速以大柴胡下之,众医骇然,曰阳明自汗,津液已竭,当用蜜兑,何放用大柴胡药?予曰:此仲景不传妙处,诸公安知矣。予力争,竟用大柴胡,两服而愈。
论曰:仲景论阳明云:阳明病,多汗者,急下之,人多谓已自汗,若更下之,岂不表里俱处也。论少阴云:少阴病一二日,口干燥者,急下之。人多谓病发于阴,得之日浅,但见干燥,若更下之,岂不阴气愈甚也。世人罕读,予以为不然,仲景称急下之者,亦犹急当救表,急当救里。
凡称急者,急下之,有三处, 才觉汗出,多,未至津液干燥,速下之,则为径捷,免致用蜜兑也。盖用蜜兑,已是失下,出于不得已耳,若胸中识得了了,何疑殆之有哉。
【语译】
同乡一位富人患伤寒病,表现为身体发热,两目疼痛,鼻中干燥,失眠,大便秘结不通,脉象洪大,发病已多日。自昨天晚上起,病人大量出汗,我说:“应当赶快给病人用大柴胡汤通下治疗。”在场的众位医生听了都惊惶不解,问道“病人患了阳明病,出汗量多,已经使律液缺乏,应当用蜜导丸润下才对,你为什么用大柴胡汤治疗呢?'我回答道:“这正是张仲景不可言传之处,你们怎么能理会呢?'我据理力争,最后病人还是用了大柴胡汤,仅吃了二服药,病就痊愈。
张仲景在讨论阳明病时说:“阳明病,发热,出汗很多,是邪热逼迫津液外泄,有阴液被涸竭的危险。应当立即用攻下的方法治疗,以防热邪进一步消耗阴液。”很多医生都认为,阳明病已经有出汗症状,如柴再使用下法治疗,就会使表里津液都受损耗。然而张仲景在《伤寒论·少阴病篇》又强调,“少阴病,发病二三天,出现口干舌燥,是少阴热化伤津的表现,应当急用攻下法治疗,以保存阴液。”
当今很多医生更不能理解。他们认为病在阴经,患病时间短,病证只有口干舌燥,如果再用攻下法治疗,那不会使阳气更虚阴寒邪气更加严重吗?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医学著作读得太少。我的看法与上述观点不同。张仲景听说的“急用攻下”。也就像他所说的“急治表证”、“急治里证”一样。
他在《伤寒论·少阴病篇》谈到急用攻下治疗有三种情况。其中之一是病人刚有出汗,虚较多,但还未造成津液枯竭,此时要尽快使用下法治疗,因为这是祛除热邪取效最快的方法,这种病证不适宜用蜜导润下,而用蜜导润下,往往是错过了攻下治疗的时机,阴津已伤,不能峻攻才使用的方法。如果明确这些道理,在临床上对病证认识清楚,又何必顾虑会出现危险呢?
【评述】
本案为阳明急下之证。病人始患伤寒。但见目痛、鼻干,不眠、大便不通等症,说明疾病已传入阳明之腑。数日病人又增汗大出一症,根据《伤寒论》所述:“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本证治疗应当用攻下法,但病人只有大便不通,而无腹胀满痛拒按等阳明腑实典型表现,所以许氏不用大承气汤峻下,而改用大柴胡汤和解通下。
若不详察病情,精研原文,囿于“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选用蜜煎导通之,势必失其机宜,导致邪热嚣张,阴液亏虚,则成难治之证。
盖蜜煎导乃津虚肠燥便硬证,其燥热实邪不甚,法当因势利导,润燥导下通便。阳明急下证为燥热炽盛已极,里热腾迫津外泄。阴液有枯竭之虞,当掌握时机,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才是治疗本证法则。否则延误时机,加重病情,医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