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作文中,一个字就见高低
作文中,一个字就见高低
文/陆生作
炼字,要作者花心思的事。吟安一个字,胡子都要拔掉好几根,就这么狠。
这个“炼”字,总让我想到“拣”字,“拣”已经有挑选的意思了,但对作者来说是不够的,必须用“火”烧,“炼”起来,百炼成钢,能吹毛断发,无敌了。
但,这不是谁人都可以做到的,除去天赋,总要训练一番,在字里行间摸吧滚打,上下求索一番。先得有挑选的余地,做到用字准确,比如:是“瞰”,是“望”,是“瞥”,还是“瞅”?选一个合适的!但这依然是“死”的、字典上的;唯有用“活”一个字,才具独创性,才真的高级,比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都是动的——其实是“樱桃红了,芭蕉绿了”,顺序一换,就厉害了,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本该是“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虽然有顺序的原因,但功劳还得记在“红”“绿”上。
古人炼字的故事很多。
1.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
月下,能看见树上睡在鸟窝里的鸟吗?不能吧。月亮很亮,可能看到鸟影子,或者看到的是猫头鹰。所以,用“敲”字,证明了树上睡着鸟,敲门声惊动它了。如果用“推”字,就没这个效果,声音太轻。
当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觉得“推”字更好。推敲嘛!链接:陆生作:你喜欢“推”,还是喜欢“敲”?
2.春风又绿(过、入、满)江南岸。
“绿”形容颜色,但在这里动起来了,就像看草地发芽的视频一样,慢慢绿起来了。
3.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诗名《早梅》,“数枝”也算早,但还不够早,“一”就更早了。
4.蜂蝶纷纷(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蜂蝶当然是“飞”的,所以“飞来”二字在意思上多余。用“纷纷”,不仅数量上取胜,而且飞得壮观,更能证明“却疑春色在邻家”。
5.树叶醉落割(划)开空气
这是周华诚《草木滋味》中的一句话,原文是“割开”,是有态度的;编校改为“划开”,普通了。我之前撰文《读书:也请你做一回狐狸精,记得带上刀》《记住一篇文章可能只因为一句话》,可参看。
在2016年全省期刊单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上,作家袁敏老师授课,讲到了这个例子。
偶看到冰心《陶奇的暑假日记》里的一段话——爷爷站了起来指着前面问:“前面那些花和树都是什么颜色呀?”我说:“松树、柳树和草都是绿的……”爷爷说:“绿色的深浅有不同,你看松树的绿多暗呀,这种绿叫作‘苍’;草的绿色浅多了,和那边卷着的美人蕉叶子差不多,这种绿叫作‘碧’;柳树的绿色,又比草深些,比松树浅些,这种绿叫作‘翠’……”
又想到宗璞《西湖的“绿”》——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色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我觉得“苍、碧、翠”强调在准确上,而“幽、野、闲”是有态度的,有形象的。这两段文字并没有可比性,但能感受到这是用字的两个阶段。写作文,用字先写准确,再写传神,慢慢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