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英制硬币简史
英国的货币制度起源悠久, 早在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时期, 就出现了镑-先令-便士的货币体系。随着英国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扩张, 其货币制度也被推行到世界各地, 并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影响一直延续到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太平洋诸岛屿, 17 世纪以后开始被欧洲各国殖民者侵入, 而其中绝大多数殖民地均为英国所建立。因此, 英国的货币体系对于大洋洲各地区影响很大, 而英制货币也成为大洋洲诸国经济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 部分位于大洋洲的英属国家及地区独立发行过专属硬币, 其中包括澳大利亚, 新西兰和斐济, 而其他的英属地则或仅发行过纸币,或沿用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货币。
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为重要的国家, 而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殖民活动也开展最早, 经济活动最为广泛, 因此其货币历史也最为丰富。由于距离遥远, 难以从英国本土运送足够的货币到澳大利亚诸殖民地, 所以物物交换成了早期澳大利亚经济活动的一大特色, 各种货物, 尤其是朗姆酒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此外, 外国货币, 尤其是在南亚地区流通很广的西班牙里亚尔银元此时也成为市场上的主要通货, 这些银元还被切割以便于小面额支付。为了改变货币流通的混乱局面, 新南威尔士总督拉科伦·麦考瑞于1813 年在将近四万枚西班牙8 里亚尔银元上打孔, 并在圆环和中心部分上分别加盖面值, 其中圆环部分面值为5先令, 中心部分则为15 便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一“创新” 也使得通孔银元成为澳大利亚早期货币的重要代表, 而且由于被穿孔的原银元版式的各种差异, 也增加了其珍罕性。虽然高面值硬币的供应问题后来得到解决, 但是低面值辅币的短缺则仍然持续, 很多企业和商店都利用自身信用, 开始自行铸造发行低面值铜质代币。这些代币上面往往铸有企业名称而并无面值, 其规格大小则与当时英国的半便士和一便士铜币相等, 此外,也有少量的银质代币存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到19 世纪60 年代, 随着英国铜币供应逐渐增加, 澳大利亚各殖民地逐渐用官方铸币取代并回收这些代币。根据统计, 总共有124 家企业发行了代币。大多数澳大利亚代币存世量都不少, 不难找到,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珍稀品种, 如1823 年塔斯曼尼亚1 先令银质代币, 1858—1860 年悉尼贺加斯和埃里克森公司3 便士代币等。澳大利亚发行金币的历史相当悠久, 其发行的首枚金币是“阿德莱德镑”, 同样是临时代币性质的钱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852 年, 与维多利亚殖民地接壤的南澳大利亚受到淘金热的影响, 居民大量外出淘金, 导致银行被挤兑, 金币外流, 同时银行又收兑大量黄金, 为维持经济秩序, 于是自行发行金币。阿德莱德镑由于是临时货币, 所以流通时间短暂, 且由于其比英国金镑略重, 所以后来被大量熔化, 存世极少。由于黄金产量巨大, 运回本土铸造十分困难, 伦敦皇家铸币局于1855 年在悉尼建立了分厂, 亦即后来的悉尼铸币厂, 同年开始铸造面值为半索维林和1 索维林的金币, 这些金币与英国本土金币设计不同, 在其背面标有“悉尼铸币厂” “澳大利亚” 等字样, 而这些金币也可以在除新南威尔士以外的澳大利亚诸殖民地流通。这些金币在当时并不很受市场欢迎, 可是由于其独特性却很受当代钱币收藏者的喜爱, 价格也高于一般的索维林金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由于金本位货币体制下对于黄金的需求日益增加, 所以从1871 年起澳大利亚金币采用了和英国本土一致的设计,以利于海外流通, 随后在墨尔本和珀斯也先后建立了铸币厂铸造索维林金币, 这也使得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海外诸殖民地中拥有皇家铸币局分厂最多的地区(另外三家分厂分别在加拿大的渥太华, 南非的比勒陀利亚和印度的孟买)。这些铸币厂铸造的索维林金币都铸有厂标以示区分。澳大利亚联邦建立以后, 索维林金币仍然继续铸造, 直到1931 年为止, 而半索维林金币则铸造到1918 年。除了这两种常规面值以外, 悉尼铸币厂还分别在1887 年和1902 年铸造了2 镑和5 镑金币, 因为这些金币仅作纪念之用, 且发行量仅有数枚, 故此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澳大利亚联邦建立以后, 联邦政府获得货币发行权, 并开始筹备发行货币以取代市面上流通的各种地区性及私人货币。1910 年开始, 澳大利亚镑成为澳大利亚联邦的官方货币, 其价值与英镑相等, 同样采用金本位。同年起, 澳大利亚开始发行3, 6 便士和1 先令及1 佛罗林(2 先令) 银币, 次年, 又发行了1/2 和1 便士的铜币, 这些硬币的规格和含银量均与当时英国流通的硬币相同。
一战之后, 英国从1920 年开始将流通银币的含银量降低到50%, 然而澳大利亚仍然维持92.5%的含银量。1946 年以后, 澳大利亚才开始发行50%含银量的银币, 直到60 年代为止。由于爱德华七世于1910 年去世, 所以铸有他头像的流通银币仅有1910 年一个版本, 其背面图案全部是澳大利亚国徽。随后发行的乔治五世版本银币, 在钱币背面的设计上也延续了同样的设计, 而1/2 和1 便士铜币的背面则仅有面值、年份及国名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乔治六世版钱币则在设计上做出了重大修改, 除6 便士仍保持原有设计以外, 其余面值的钱币都采用了新的更有本地色彩的设计图案, 如1/2 和1便士背面改为袋鼠图案, 3 便士的背面为麦穗, 1 先令背面图案为美利奴羊等。此后的伊丽莎白二世版本也延续了乔治六世版的设计(彩页1 图6), 而这版硬币也和同时代的其它英属地钱币, 如南非、南罗德西亚、新西兰等形成一个系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37-38 年, 澳大利亚以乔治六世加冕为契机首次发行了1 克朗(5 先令) 银币, 正面为乔治六世肖像, 背面为王冠图案, 1937 年发行量高达100 余万枚, 但是第二年就锐减为10 万余枚, 由于流通不广, 未能继续发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除了流通货币之外, 这一时期澳大利亚还发行了四枚纪念币,均为1 佛罗林银币, 最早的是1927 年发行的堪培拉临时国会大厦开幕纪念币, 由墨尔本铸币厂铸造, 使用了当时少有的高浮雕铸造技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接下来又于1934 年发行了纪念维多利亚及墨尔本建立百年的纪念币。这枚纪念币和其余直接进入流通领域的纪念币不同, 以3 先令的价格溢价出售, 这也导致这枚纪念币难以销售, 最后仅售出54 000 枚, 余下的硬币则被回炉销毁, 这也使其成为澳大利亚佛罗林硬币中最为罕见的一枚。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其余两枚纪念佛罗林均在二战后发行, 分别为1951 年的澳大利亚联邦建立50 周年和1954 年的女王访问澳大利亚纪念币。由于澳大利亚钱币发行时间长, 版式众多, 所以珍稀品种颇多, 各面值硬币均有一些发行量很小的“关键年份”。而最为著名的珍贵品种包括1930 版1 便士, 1922 版3 便士叠盖1921 错版等。由于英制货币体系繁琐复杂, 使用不便, 澳大利亚政府于50 年代末开始探讨改革货币体系的可能性, 并于1963 年宣布在1966 年采用十进制货币系统。由此, 6 便士以上旧版硬币均发行到1963 年为止, 而1/2、1、3 便士三种面值则发行到1964 年。
在整个澳镑流通时期, 澳大利亚货币的购买力都很强, 通货膨胀也不明显, 与工资涨幅基本同步。以南部的维多利亚州为例, 1911 年主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如下: 4 磅面包4 便士每个, 黄油18 便士每磅, 牛奶5 便士每夸脱, 而战后的1950 年, 4 磅面包8 便士每个,黄油26 便士每磅, 牛奶11 便士每夸脱。而1910 年男性工人的年均工资为157 镑16 先令8便士, 到1950 年, 这个数字则增加到296 镑3 先令6 便士。这说明在20 世纪上半叶, 澳大利亚的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了稳定, 同时, 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比如人造黄油引入市场以后, 使黄油价格一直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新西兰镑原与英镑、澳镑等值, 并使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硬币。然而由于受到大萧条的影响, 新西兰的农业出口受到重创, 导致其对英镑汇率大幅贬值, 从而不得不从1933 年起开始铸造本土硬币, 包括1/2、1、3、6 便士、1 先令、1 佛罗林、1/2 克朗和1 克朗共8种。这些硬币的大小规格和同时期的英国本土硬币一致, 含银量也是50%。新西兰硬币也延续了20 世纪30 年代以后英属地钱币设计的一贯风格, 包含了毛利文化以及当地特有动物等内容。如1/2 便士、3 便士、1 先令钱币背面分别采用了毛利项饰Hei-tiki、毛利武器Patu 以及手持长矛的毛利武士等图案。而1 便士、6 便士以及1 佛罗林则使用了图伊鸟、北岛垂耳鸦以及新西兰的国鸟鹬鸵(几维鸟)。在大洋洲诸国中, 仅有新西兰发行了1/2 克朗硬币, 其背面图案为新西兰国徽。1947 年以后, 3 便士以上的硬币从银币改为铜镍币, 规格不变, 直到1965 年停止发行为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一时期绝大多数新西兰硬币发行量都很大, 也有部分较难收集的年份, 如1935 年版乔治五世3 便士最为少见, 发行量也仅有4 万枚, 一向为新西兰钱币收藏者所追逐。1935年版乔治五世佛罗林、1942 和1944 年版乔治六世佛罗林和1/2 克朗等的发行量也不是太多。另外, 1940 版的1/2 克朗是新西兰建国百年纪念币, 虽然发行量不大, 但是由于收藏者手中沉淀较多, 所以存世好品并不算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 克朗硬币在新西兰并非常备面值, 在历史上其仅发行过三枚1 克朗硬币, 均为纪念性质。其中最为珍贵的是1935 年发行的纪念1840 年《怀唐伊条约》签订的纪念克朗, 根据目录记载, 这枚纪念币连同精制币仅发行了1 100 余枚, 由于发行量极小, 也使得这枚银币成为新西兰最为知名和珍贵的硬币之一。其余两枚克朗币则十分常见,分别是1948 年的乔治六世访新纪念和1953 年的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纪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967 年以后, 新西兰同澳大利亚等国一样改革了货币体系, 旧版纸币和硬币都被收兑并退出流通领域。但是相对于澳大利亚, 在新西兰新版硬币和旧版硬币仍然有一定的连续性, 5 分, 10 分和20 分硬币与6 便士, 1 先令以及1 佛罗林旧币的大小规格和价值都相同,而这三种旧版硬币在货币改革以后仍然可以作为流通货币使用。
与新西兰的情况相同, 斐济也迫于大萧条的影响而从原有货币体系里面独立出来, 并于1934 年开始发行专属硬币, 这组硬币包含1/2、1、6 便士、1 先令及1 佛罗林5 种,1947 年以后又增加了3 便士。斐济硬币同其他的同系列英属硬币一样, 富有地域特色, 1/2和1 便士带有中孔, 这在英属硬币里面也并不鲜见, 如南罗德西亚, 英属印度, 英属东非等地也发行过类似设计的硬币。而较高面值的硬币除了正面的英王像外, 在背面也分别铸有当地民居、海龟、帆船和斐济国徽等图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6 便士以上的银币与英国本土银币规格相同, 含银量亦为50%, 只有1942—1943 年由美国旧金山铸币厂代铸的银币含银量为90%。二战结束后, 随着英国、新西兰等国不再使用银币, 斐济也于1957 年开始发行铜镍材质的伊丽莎白二世版硬币以取代银币, 直到1969 年改用斐济元为止。
在这组硬币中, 1/2 便士只发行到1954 年, 发行量也比1 便士硬币少得多。而1936 年版的1 便士则标明“爱德华八世” 字样, 成了这位国王短暂在位期间所发行的不多见的钱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高面值银币中, 乔治六世头像银币版式较多, 可以分为三版, 包括1937 年大头版, 1938—1945 年小头版, 以及1942—1943 年高银美国版, 前两种发行量都很少。而发行量最大也最为常见的除1942—1943 年乔治六世高银美国版硬币外, 当属最初发行的1934—1936 版乔治五世头像银币。至于战后发行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版铜镍币则发行量很大, 较易搜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