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驾到:我的太爷爷【何璐】

---追忆我的太爷爷

待到那树花开,你我却无缘相见

那棵桃树还在开花吗?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恍惚三年间,你我都不在,而第四年,我却没有再回去了。

同一个日子,同一片天空,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时空雕琢着远方人们不同的思绪,纤纤绵绵,理不太清了。

指尖触碰着的是沧桑岁月,一刹间,恍如隔世,明晃晃的灯光如日中天的太阳,正照着他的面颊。“咔!”瞬间变成了永恒。灰白调的相片挨着的是一样白皙的太婆的脸,透过玻璃,我们只能回想,当年的镜头前又有何种别样的颜色。

相片上那人是爷爷的父亲,也是父亲的爷爷,是我的太爷——一位未曾相识却牢记于心的故人。

初识,巧来缘

对于他的认识,我起初是一片空白,连名字也不知道的。只是短暂地停留在他的墓志铭上,模糊间,只记得“一生正直有为”六字。且相隔百年,他的故事想必也是无迹可寻了。仅是一次阴差阳错,于外公家那一摞子线装残本上,翻到了一个名字,想来不是外公一族的姓氏,便有些好奇。后来才晓得,这些本草药集便是太公从父亲手里承接来的,几经辗转,传用至今。

‍口耳传,代代承。

要想知道更多的故事,还得从父亲讲起。他爱讲故事,也爱听故事。每逢走亲戚,总是喜欢赖着他姑妈叨叨陈年往事。父亲总说,姑婆年纪愈发地大了,能多听就多听些吧,兴许以后就再也没人知道了。

是啊,你我皆凡人,生在这纷扰世间,忙忙碌碌,一辈子便如同沧海一粟,转瞬即逝,既不能长生不老,也不会被载入史册,待时机一到,便终了一生,化为一抔黄土,没了痕迹,又有多少人记得呢?就像我也不记得今天是谁的祭日一般,索性淡然。但我记得我看到过的,听到过的,印在脑子里的。记得那屋里的一张张灰白色记忆,记得那冬日里的脉脉温情与淡然叙事,记得“说书”老太太仍是硬朗的身板,记得大家伙总是围坐一桌,端起手中的茶,伴随着茶香四溢、袅袅白气,仿佛又回到了百年前的那一天。

据说,那是一个梅雨淅沥的季节。他年少学艺初成,何等地果断。只一人,执一腔热血,背一药箱,撑一把油纸伞,带上些盘缠便离家了。也不知这年轻的小伙是哪儿来的胆子,竟敢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寻寻觅觅,筹谋辗转,最终决意安居于此三百里无银两的穷乡僻壤中,扎根,繁衍,自成一脉香火,生生不息。就像毛泽东写的那首诗一般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太爷虽没有他那般鸿鹄之志,但是最终也是将骨灰撒在了他曾经热爱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上,伴随着夭夭桃花,股股清风,不朽于老一辈人们心中。

跋山涉水,此地为家。

山川孕育了朝气的人们,人们却为这世道苦恼。当时的老家也是如现在一般,是由三个村并在一起的,不过方圆十里没有卫生院。乡亲们有什么小毛病都是凭经验采些草药就罢了,只不过都是些偏方,治不好的也很多。真的有大病只能去县城医院,而且交通不便、路途颠簸、道阻且长,有些什么病耽搁着耽搁着也就不治而终了。那个年代人们活得艰苦,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半辈子,年终也余不了几个钱,于是也就有了“干到死”一说,等到你干不动了,也就该“享福”了。

儿时我不懂事,想着老家也是五A级风景区,太爷莫不是被这毓秀河川、人杰地灵吸引才安的家,父亲望着我好奇巴巴的眼睛,只是笑了笑。现在我好像也有点明白了,一个医者泛滥的城市与另一个连药店都匮乏的乡镇,于当时的太爷来说哪一个才是最佳选择。

医者仁心,福荫子孙。

起初我是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少能耐,只是依稀听父亲讲起,太爷专治妇科、儿科,是那一片乡镇有名的郎中。有一次爷爷年幼贪玩,跑到隔壁几里外的村子,归途遥远,夜色又黑,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恰巧被晚上刚巡查完土地的村民撞上,带回了家。言语间才得知他是哪家的孩子,说着夫妻两个就客气起来,约莫是讲:“原来是'春涛仙’家的孩子跑出来了。”原来是那对夫妻以前受过他的恩泽,媳妇的病就是他给治好的,因家境艰难,拖了两年才在年终还上了钱,而太爷竟也不再多收一两,只是多嘱咐了几句,并无其他,也许他知道,对他而言不过是一次问诊,而对于他们确是从口里也节省不出的余钱。第二天夫妻俩便把爷爷送回了家。但是对于那个夏天的爷爷来说,又不知是怎样一场际遇。

慈悲为怀,世俗而不世故。

人们总说华佗在世、医者仁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死守职业准则,慈悲为怀,也是有精明的掌柜,一毛不拔,见利忘义。但他不同,他总是说不差这几两钱吃饭,先把病看好。这也是他的个性,一半源于父母,一半来自于这俗世间。除非万不得已,他一般都是在年末讨账,这也是乡间意会不言传的规矩。这是他对世间的温柔,也是对自己的原则,希冀着积善行德,能够福荫子孙。听姑婆说,直至逝世,他的药店里还留有一沓赊账本,未清,蒙上了灰,健忘于隔代的时间洪流之中。

门前医者,门后为父。

他一生悬壶济世,只是尽责尽力,并没有多少的伟大,却是后辈眼里的白月光。在那个战乱纷争的时代,那个大家普遍都认为“大字认识几个就好”的年代,在思想更加封闭落后的乡村之中,重男轻女的风气仍在蔓延。但是太爷却坚持让五个孩子都读上了书,他曾说:“你们可以不继承我的家业,但是不能不读书!”

爷爷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十二岁之前,未曾读书。不知是何缘故,其中缘由也不尽得知了。只知道家里长辈和妻子都劝他,孩子年纪太大了,去学门手艺来罢,不宜读书了。但是太爷斩钉截铁地说:“还是得读书!”听姑婆说,光是读书,就费了许多铜钱。但是爷爷学习还可以,连跳几级,上了那里最好的高中。这也大大改变了爷爷的人生路径,在四五十年代的乡下,成为了乡里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但遗憾的是,太爷没能见到这一幕,便猝然离世了。也正因如此,家族的中药文化,在他自己这一支断了传承。

生而从医,唯独医不了自己。

太爷父亲原是当地有名的郎中,所以他自小就跟随父亲辨别草药,研习医书,稍长些便看着药房。他少年时颇有志气,自立自强,故分家后不愿赖着父亲;性子太顺,故不愿相争于兄弟。中年稍有小成,却逢乱世惨被批斗,蒙冤他乡,心有余悸,思虑过重,积劳成疾,终于苦涩残年之际,了结此生,变为了那碑上的寥寥数语。

都说行医济世,积攒的是人品,可他却未尝如愿。在颠簸的轿中,在凄冷的途上,也许他比任何人都想着,坚持住,总会有办法的。儿子依旧在读书,女儿尚还未出阁,家业仍未相传,儿孙也没有满堂......但是他再也见不到了,见不到这眷恋的世间。如同他的儿子一样,走的痛苦,却不浮于表象,不愿在临别之际再让别人多担心一分。却又不同于他儿子,另一头,等待着他的却是白发人送灰发人的凄凄寂寥。

他是一介医者,一生医过形形色色的人,却始终医不好自己。他是一位长辈,一生阅尽世间百态,却终究没能看透自己。他是一介凡人,祸福悲欢充斥一生,总有万般无奈与不如意。也许这也是一个人最平凡而又最独特的一生。

思虑,忆满觞。

碎语之间,我了解到,一个真正值得后辈敬佩的的人,并不是完美无缺、丰功伟绩的,也并非万事都如你所愿。但正因为是不完美,才是人生,才值得向往与细品,值得悼念与追忆,如一杯清茗,历久弥香。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透过相片,咫尺间,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而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是生命里的永恒。虽然了解故人是一个单向奔赴的过程,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里,但是回忆拉起了相知的弦,印染了过去的痕迹,穿越世纪年轮,将他的人生,连载到我们的故事里,继续更新传承,续写着下一代平凡的故事。

当我再次踏上了校园,一切都似曾相识的样子,却又如此的不同。同样的一辈人,不同的奔赴,却一样地成长。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一辈人最平凡的成长记忆。

同一片土地,同一轮日月,却一片不同的星河,也许我如今看到的星光,正是你们背后那片黑夜所处的时代,跨越光年的距离,传过来的点滴灿烂......

山河平静辽阔,无一点贪嗔痴爱,而我们匆匆忙忙,都还在路上,努力追逐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平凡而不平庸。

逝者如斯,讲故事的人慢慢变成了故事中人,听故事的人也渐渐讲起故事来。不过这个故事不是梦,它永远醒着,是别样一番春色。

抬头,仰望,澄澈天空;低头,凝视,墓草丛生,唯有朝暾夕月相伴之。那棵桃树依旧开着花,不如儿时那般娇艳,而是长满了新芽,直戳云霄,聆听着远方的呼唤。

明年春天,我会记得来看你。

【作者简介】:何璐,00后小姑娘,喜欢写随笔、故事,喜欢在文字中感受生活冷暖。

(0)

相关推荐

  • 肖东芳 | 清明故乡行 一一 寻根祭祖

    北渠子村八台是我爱恋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一座高高的脑包山:脑包山后面是一片野杏树林:紧挨杏树林的北山坡向阳处就是我祖辈的坟墓.那里埋葬着我的太爷太奶奶,爷爷奶奶,二爷爷和二奶奶,还有二叔. ...

  • 柴华:这一世遇着了即是缘分,你伴着我,我就欢喜,别的不求

    "泽好出息了,到部队了要好好干,肚子里得多装点货,以后有用."太奶送父亲远行时流着泪说的那番话,他至今记得. 01 送行 1999年正月刚过,父母亲带我回乡,那是我第二次回父亲的老 ...

  • 记忆中我的太爷爷

    2017年刚刚毕业的我,总算找到一份混嘴的工作,每天要和高铁供电打起交道来,正值学习培训期间,公司放假7天,回家归心似箭,这个国庆中秋双节我有机会回趟西北老家. 从杭州出发的我坐上高铁赶往西安再倒车, ...

  • 女人和村庄

    女人和村庄 文/蓝云多多 我家祖坟的最前面 安静地睡着一个女人 她是二坊村最早的先人 女人的丈夫 永远地逗留 在了 西边的山头 女人一生最大的荣耀 是三个顶天立地的儿子 老三是我爷爷的爷爷(八十太爷) ...

  • 太爷爷定下的家规

     分分钟看"平民故事",全在这里了   我太爷爷时立下一条家规:"以后每一代不管兄弟几人必须留一个在老家农村,为的是在过年时有人烧香祭祖.清明时有人上坟烧纸". 我爷爷兄弟三人就我 ...

  • 马金莲:一个人的阅读史 | 西海固女作家专辑

    一个人的阅读史 马金莲 我的阅读从小学二年级开始. 因为八十年代初的西海固乡村实在不怎么重视教育,而且小学校离家很远,我七岁时候跟在那些大孩子身后去学校糊里糊涂混了一学期就病倒了,等我正式走进学校已经 ...

  • 【灵璧故事】父亲节遐思

    父亲节遐思 文/胡桃夹子 刚刚收到朋友一个信息,是关于"父亲节"的祝福语.这才知道今天是"父亲节". 是啊,日月如梭,光阴飞流,我也做了爸爸多年. 也许是我的传 ...

  • 总第15期《奉天诗刊:散文天地 》作者:李玉星 榆钱儿里的故事

    榆钱儿里的故事 文/李玉星(辽宁) 春风中,桃红李白争相斗艳后纷纷退场,榆钱儿嫩绿的笑脸挤满枝条,一簇一簇的拥在一起,像极了贪玩的小伙伴凑在一堆儿嬉闹. 榆钱儿里有春天,有那无忧无虑的童年.那久远的孩 ...

  • 【上海散文】王小燕 | 一双残疾的左手

    总第1419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由<上海散文>杂志选送 这一双残疾的左手,一只是爷爷的,一只是父亲的. 爷爷王景书,生于1908年,中共党员:父亲王维礼,生于1934年,中 ...

  • 一个没落的故事

    一个没落故事 文:陈献荣 一. 随记三朝家史 清代年间曾祖太爷爷的先辈们,原本是东北人,因兵荒马乱饥寒饥寒交迫,他们颠沛流离,流落在河南省信阳淮滨县,麻里店集街道停住脚.陈姓家族先的人们用勤奋劳作,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