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胃承气汤——小儿肠胃炎,高热,便秘
14胃肠炎——大塚敬节医案
(标题)反复出现急性胃肠炎的幼儿
虚实的判断说起来好像容易,实际上很难。平素虚证体质的患者,发热时会表现为实证;相反,平素为实证的患者,发热时又有可能表现为虚证。一般在患急性病时,平时的虚实不能成为“证”的决定性因素。试举一例如下。
患者为五岁的男孩,平素为肤色苍白的虚弱体格,经常生病。该患儿的父母也因身体虚弱,日常生活离不开医药。在汉方医学看来属于虚证。
初诊为一九四0年四月十八日,诉昨夜起体温上升至38.0℃多,有时腹痛。腹诊,心窝部略有发胀倾向,无膨满感。腹部无压痛,仅有轻度恶心,无食欲,两足无力。
对于上述症状,试用了一天的柴胡桂枝汤,但翌日体温上升至38.5℃,且夜间身体感觉不适,基本上没能入睡。二天来无大便。
考虑到这些情况,便投予了一天的调胃承气汤(大黄1.5克、芒硝1.0克)。于是当天下午,排出多量大便,发热也消除,精神状态好转。第二天,改投桂枝汤,服用二天后痊愈。
四个月后的八月十日,该患儿又来诊,一天腹泻五六次,胃痛,时有呕吐,有低热。
腹诊,腹部有振水音,腹部软而凹陷。精神差。
于是投予了一天的人参汤。使用人参汤的理由主要是有腹痛、呕吐和腹泻,但腹泻为少量水样便,无里急后重感,小便量多,腹部软弱无力等。
第二天,腹泻停止,但仍有腹痛和恶心,发热不退。于是投予一天的桂枝加芍药汤,但似乎没有任何效果,下肢无力,烦躁,并出现严重口渴。
从这些症状考虑,觉得其类似调胃承气汤证。又投予调胃承气汤一天量,夜间二次排出多量大便,体力迅速恢复,体温也正常了。于是以调理为着眼点,给予桂枝汤三日量,遂痊愈。
调胃承气汤具有调整胃肠机能、除热的效果。热病时多用顿服的方法。《汉方诊疗三十年》
论:两次下肢无力者,都是肺燥亡津,而病痿证。而此亡津之根本,都在胃腑热燥也。《金匮》卷十五,肺痿一:盖痿者,痿软而不振也。人之所以精神爽健者,肺气清也,肺热而金烁,则气耗而体倦,是以委靡而废弛也。《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肺者,脏之长也,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五脏各有痿,而五脏之痿,则以肺痿为根。缘肺主气而气化津,所以浸灌五脏。五脏之气,皆受于肺,气耗而津枯,五脏失滋,是以痿也。五脏之痿,因于肺热,而肺热之由,则又原于阳明之燥,故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虽化气于燥金,而燥金实受气于阳明,以金生于土故也。
15高热燥屎——杨剑峰医案
张某,男,81岁,2010年6月18日晚10点多其子急叩我门,说他父亲高热昏迷不醒,邀我去他家急救。患者近10日胸痛、咳嗽,当地医生以扩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显。近两日高烧不退,体温高达40.5℃。今日神志不清,神昏谵语,脉洪大,15日未行大便,家属已为其准备后事。急则治其标,15日未大便,因考虑年高体弱,故用调胃承气汤给予先通便。中医诊断:高热。治则:通腑泄热。处方:
大黄56g,炙甘草28g,芒硝120g。先煮大黄、炙甘草15分钟,再放芒硝煮10分钟,将药液适温后用鼻饲管一夜分5次注入。次日晨5点30分左右,便出十几枚坚硬粪蛋。便后高热消退,神志清醒,嘱其饮小米粥调养。方用麻瑞亭下气汤加减。处方:
茯苓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芍20g,制首鸟20g,丹皮10g,橘红10g,炒杏仁10g,黄芩10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后下),川芎10g,丹参30g,白术20g,砂仁6go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分服。忌油腻、生冷、辛辣食物。
药后烧退,稍咳嗽,有痰,胸仍憋,能在院内自行活动。处方:
茯苓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芍15g,制首乌15g,丹皮10g,橘红10g,炒杏仁10g,黄芩6g,川芎10g,延胡索10g,丹参20g,白术10g,砂仁10g,瓜萎10g,浙贝母10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以巩固疗效。两年后随访,仍健在。
按语:该患者如果按《药典》规定剂量使用,必定回生无望。若按仲景之方,则超出《药典》规定药量,很好地传承仲景之学实乃医门之所必须。(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东风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剑峰医案,杨冠琼、李兆惠、张晓剑、胡静整理)《经方临证实践录》
论:神志不清,神昏谵语,脉洪大,15日未行大便,可以确诊阳明腑实,承气汤证。胃热肠燥,久不大便,约结为丸,即为燥屎。本案用大承气汤也行。黄师之论,调胃承气汤,即大承气之初证。
16便秘身热,头目眩痛——刑锡波医案
沈某,男,39岁,教员。病史:因体壮肝旺,又复平素嗜酒,湿热蕴蓄于胃肠之间,骤现大热,头日眩痛,身有潮汗。3日后,热势更重,面赤唇红,左胁胀痛,心烦欲狂,时有呓语,口渴腹胀,大便燥结,3日未行,小便灼热。脉象弦数,沉实鼓指,舌尖边红,苔色灰黄而厚。脉症相参,知为热邪陷入阳明,扰及心包,应以调胃承气汤,扫荡瘀滞之热邪。
证属:热邪内陷,燥实阻滞。治宜:泻下燥实,调和胃气。处方:
龙胆草12g,大黄10g,丹皮10g,甘草6g,芒硝6g,柴胡3g。
服药后,下燥屎数枚,继以硬便,身热骤减,神志清爽。连服2剂,继续溏泄数次,腹部不胀,食欲渐增,而左胁已不疼痛。后以清热和胃之剂,调理而愈。出处:《邢锡波医案集》。《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潮热是胃腑热盛。面赤是为胃热之象。没有外感哪来腑实,瘀血也没有,从肠燥理解燥屎?潮热,面红,都是胃热。
17腹痛——孟俊极医案
一患者以腹部剧痛急诊入院,诊为胃穿孔。施胃修补术,手术顺利。但第二日则呃逆。经西药及针灸四日不但无效,甚至连睡眠亦呃声频频。诊见呃逆连声,日夜不止,胃脘胀满,隐隐作痛,痛有定处,口干苦,小便短赤,大便色黑燥结,舌质微红、舌边尖有紫色瘀点、苔微黄,脉滑数。乃火郁血瘀,胃气上逆所致。当泄热逐瘀,降逆和胃。予调胃承气汤加味。处方:大黄,芒硝,甘草,五灵脂。一剂后,解稀烂大便一次,色微黑,矢气较臭,便后胸腹舒畅,呃逆停止。(《广西老小医医案选》)《仲景病案学》
论:呃逆者,胃气不降也,术后便燥色黑,这是胃肠燥盛而有瘀血之象,脉滑数者,此是阳盛郁格之脉,调胃承气汤,泻其阳盛也。
单论呃逆,是胃不和之症,对比提纲主症,此是生姜泻心汤证。
18胃痛——吕志杰医案
杨某,女,32岁,1987年3月17日诊。胃痛反复发作8年,消化道钡餐证实为十二指肠溃疡。今春胃痛复发,服益气、养阴、制酸、止痛等药20余剂,效差。现胃脘部灼热样持续性疼痛,夜间痛甚,喜按,恶心不欲食,食已即吐,口干苦不欲饮,大便9日未行,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胃阴不足,肠腑不通。拟胃痛治肠,通腑达标法。处方:大黄12克,炙甘草、芒硝各6克,白芍18克。以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放入芒硝,再微煎令沸,分5~6次少少温服之。
服药当晚大便通,便下如羊屎,便后胃痛减,食已不吐。改拟甘寒养阴润肠以治本。(吕志杰《四川中医》)《经方直解》
论:重点,大便9日未行,泻下通便。胃肠为腑,本身就是容纳水谷,何来胃阴不足?胃为阳腑,胃腑热燥病实,会伤三阴,而用承气泻下,可论为阴不足,但何来胃阴不足?胃为阳腑,不是阳实泻之,就是阳虚温燥,何来胃阴之论?本案弦细者,是胃热不泄,而伤阴也。如脾约,不化营血,而见细涩。
19便秘小便不利——吉益南涯医案(日)
(标题)便秘伴小便不利,腹胀脚肿
一男子,腹胀,脚以下洪肿,小便不利,不大便十余日,舌上黑苔,唇口干燥,心烦呕吐,饮食如故。先生与之以调胃承气汤,大下秽物,小便快利,诸症悉去。《伤寒论今释》卷一引《成绩录》。《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本案又是小便不利,又是足肿,还以为是水气病,水气病会有腹胀浮肿不能食。重点,不大便十余日。先以承气汤,下其大便。此便秘者,反小便不利
阳明五十四,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本案饮食如故。
阳明三十七,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本案小便不利,是土燥水枯,不大便十余日,必有燥屎,胃气不降,必见腹胀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