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小说三要素分析课文《在柏林》
小说三要素分析课文《在柏林》
文/陆生作
这是一篇小说,它的篇幅真的很小,切口也小,但以小见大。课文中的细节也值得回味。这些都算是小说的“小”。
小说有三个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环境有大环境与小环境之分。在这篇课文当中,大环境就是战争背景。如果不是战争,不会出现这样一幕;老兵不会把他的妻子送进疯人院,他完全可以自己照顾她,对吗?但是,因为战争,三个儿子都牺牲了,现在他自己要上前线去,没人照顾妻子,所以不得不把她送进疯人院。这是一个很令人感到悲伤、无奈的结局。
课文当中有一个小环境,就是这列火车的车厢,因为事情就发生在一节车厢里。
我们读课文的第1句话:“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就是一个环境的描写。有大环境,有小环境。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
紧接着第2句话就引出了人物:“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一个身体虚弱多病的老妇人。”老兵与老妇人。接着后面又出现了两个小姑娘。这就是这篇课文当中写出来的主要人物,四个人物。
其实还有很多没有写出来的人物。车厢里面没有健壮的男子,应该有老弱病残,对不对?课文还写到了他们三个牺牲的儿子,这是隐含在背后的人物。还有司机呢,不然火车怎么驶出柏林。
从这个开头,我们可以画出一个从大到小的概念。一列火车驶出柏林,柏林是一个大范围;一列火车驶出来,变小了;车上有一个车厢,车厢里面有几个人物……是不是从大到小的一个变化?
这一点值得你在写作当中运用!就像“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课文再往下,开始讲故事的情节。
情节主要围绕老兵、老妇人、两个姑娘,他们三方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老妇人在数一二三,小姑娘在指指点点、嘻嘻哈哈笑话,老兵对小姑娘的反应作出回应,能理解吗?
先是老妇人在数数,接着小姑娘对老妇人的状态给出一个反应,再接着老兵对小姑娘的状态给出一个反应,如此一而再,最后他们引起了整个车厢的一个反应——静得可怕。这些都是因果关系。
我们还可以把这三方的关系画另外一个结构图,像一个算盘。
老妇人当然在数数。第1次写到老妇人在数数的时候,没有讲到其他人的反应: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接着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地数数,第2次数。这时候,姑娘的反应是指手画脚,笑起来。老兵的反应呢?恶狠狠扫了她们一眼。其他人为什么没有笑?就两个小姑娘在笑?其他人当然懂得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小姑娘因为小,不懂事,所以才会笑。
扫了一眼之后,车厢归于平静。但是老妇人神志不清,她又开始第3次数数(事不过三),小姑娘又接着笑,这时候老兵开始说话,说:这是我的妻子,我们三个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现在我要到前线去,我得把她送进疯人院。
老兵的这句话,是这篇课文最沉重的一句话。它将前面的很多内容向我们揭示明白了——为什么一列车驶出柏林,为什么车上没有健壮的男子,为什么要把老妇人(妻子)送进疯人院?——在这一刻,我们全明白了。
一旦明白之后,所有人都沉默了,静得可怕。
所以我们可以画这样一个算盘图。从写作上来讲,这叫“一而再,再而三”,都是因为老妇人的笑,引起了小姑娘的反应,老兵再给出一个反应。有点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到这里,我们甚至可以理解老妇人为什么会发疯?你想想看,一个母亲,三个儿子都死掉了,崩不崩溃?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战争是何等残酷。
这是从“环境、人物、情节”小说三要素上对整篇课文的一个分析。
学生习作
课文撬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