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山水画的领军者
中国画精神
文|龙瑞
从中国画大的环境中看,其实我们中国画也面临很多问题,我觉得首先是对中国画的认识、对中国画理念的认识、对中国画理念的体悟、认知不够。我们画了很多年的中国画,中国画到底为什么服务?中国画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中国画的艺术价值取向是什么?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什么?在这些问题上相对来说咱们对中国画的认识都比较模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很多院校和艺术家都强调传统,这些年大家对我们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国绘画传统都比较重视,但是对传统整体的理解不够深入,比较碎片化,好像临了几张宋代的画就是传统,或者临了几张四王的画就是传统,其实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传统是有一个延续性、是一个整体性、是一个系统性,相互之间各个方面还存在很重要的逻辑性,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的关注不够系统,不够完整。
说中国艺术的文化精神、中国绘画的文化精神,比如中国人的绘画观念、价值取向、追求目标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早期中国文化的形成中,早期中国绘画的形成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中国人怎么形成了中国画现在这样的模式呢?它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中国画是受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事物认识的方法、认识的理念,比如天、地、人之间和自然和当时所谓的道的这种关系,中国人对自然是很敬畏的,认为天、地之间有一个规律存在,展开来说比较复杂,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认为有阴阳、有金木水火土,这些都是它的规律、它的个性、它的特征,这些东西我们必须要看到,因为我们的中国画理念上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与自然的关系是重视自然界空间中的“理”、“道理”,重视“道理”和“道理”之间的关系。西方艺术,从罗马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是偏重于对自然的再现,不管他的戏剧也好、绘画也好很早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艺术的功能就是再现自然,这种艺术追求是西方艺术的一个主线,虽然到近现代西方艺术已呈现多样化,已经演变成多风格、多形式,有各种不同的追求,但是它的中间还是有它一个核,西方艺术也有它的核。我们刚才说的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绘画也有一个核,这两个核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中国文化的演绎下形成的中国绘画对自然的观察、认识方法和西方人的西方艺术对自然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人但眼点不一样、取舍方式不一样,其实也就是理念不一样,所以关键不同就在于此。
中国人重视意象、心象,西方艺术重视写实、再现。我们从重视意象、重视心象延伸到中国画用“线”表现物体,严格说自然界不存在线,任何一条线都是一个面转换成的,比如说桌子的这些棱都是线,但是拿放大镜放大后还是一个面,所以从西方科学的角度看线是不存在的,但是中国人把“线”看的很重。中国人说在描写物象时,主要要看物象的轮廓,所以我们在看早期原始绘画,很多画的羊、牛、人物都是画侧面,侧面就是把一个物体的现象表现的最充分,形体的现象表现的最充分,因为如果从纵向观察一个人,脸、眼睛、鼻子,一层一层用线条是不太好画的,但是如果侧过来外轮廓就很明显,画动物也是如此。早期其实西方和咱们东方都是用线表现,没有面,都是勾线、填色这种绘画方式,中国一直延伸到当下还是这种观察方法、描写方法,这是中国绘画语言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用“线”表现物象,实际上就是表现物象的轮廓。我们画山水,有皴法、勾勒,勾勒是大轮廓,皴擦是小轮廓,中国画是画轮廓,不断的画轮廓,所以中国的绘画不太重视体积、块面、空间和透视,当然中国画也有中国的透视,但更重要的是它不太重视这些,它重视线条,所以说我们现在强调笔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笔墨是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语言,它是一种语言,不是一个根本,但是至关重要的语言。中国画的语言都是以线为主,这里面又很复杂,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画受书法的影响,中国书法本身就是象形文字,延伸过来以后叫“书画同源”,二者同源又有多重意义,一是书法和绘画都用线表现,甚至书法的线比中国画的用线还讲究、还复杂。“书画同源”,我们中国画借用了很多书法用笔,比如说大篆如杵铁一样非常遒劲、非常浑厚;二是中国画讲究用线和书法一样,都讲究“写”,用写的办法而不是用画的办法,我们现在在书法上有个别人把书法的“写”转化成“画”,就不是写字而是画字,我觉得倒是中国的绘画应该转到书法中来,叫写画而不是画画,用笔要“写”,写讲究的就多,写比画讲究的多。另外中国人还有一个观念,中国画作品包括历代的作品保留到现在,很少说四王的画,我们都说四王的墨迹,或者说我们有谁谁的墨迹,中国人很强调“迹”,西方人认为一张画是一幅作品,我们中国人的观念认为一张画是一个人留下的痕迹,就好像雁过留毛,人过留下痕迹。留迹很重要,因为它和中国绘画的艺术功能有关,所以“迹”比笔触要复杂的多,内涵也要丰富的多,笔触是一个方面,但是“迹”就包涵了一个人的修养、追求、精神、人生,是非常复杂,他的一笔一道里留下了他整个人生的痕迹,我们书法家也好,画家也好要对“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又再说到“笔触”,笔触就是要有“写”的精神 ,叫“书画同源”。中国人画画用“线”,这一点也很复杂,但是今天我们先把它提出来。
“线”的质量是中国画要求很高的一种语言,不管我们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线”既要表现物体又要表现人的自我精神,还要表现审美视觉感受,包括的内涵丰厚,这里面如果严格的说要一项一项的研究,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咱们得掰扯掰扯,就是要把它说清楚。中国山水画中的皴法、勾勒都是线,山水画里的线还要组织,我又把它叫作结体,不同的山水皴法就是不同的结体方法。还有线条怎么表现物体的凹凸?画中国画对形体的解读往往偏重于凹凸,就是鼓起来瘪下去,画人也好,山石也好,皴法也好都是表现凹凸,没有太强调体积,西方绘画强调体积,它是很明确的有透视有几个面,但是中国绘画要强调凹凸,用凹凸代替西方画的体积,没有西方画体积那么明确、那么准确,但是也有西方画体积的味道,所以山水画中山体的结构组成怎么用线条来编织它?要像编鸟笼子似的,要编织出一个形态、一个体态,这在山水画中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学习前人,前人的山水画来源于自然却早已脱离自然,我们现在有很多人画画又回到了自然的原生态上,在模拟自然、再现自然,而不是我们中国画要求的用再加工、再编辑、再重新组合。而怎么组合也是有规律的,中国人用线表现体态、结体,结体里除了有凹凸还要注意画高不画低,画西方画的时候凹下去的地方往往是比较暗的,鼓起来的地方是比较亮的,而我们中国画没有光,是画一个本的东西,不受光和任何外界的影响,所以这些理念我们现在很多人没有想到,或想的不透,所以画的过程就受到种种影响。另外线的质量一定要重视,之所以中国画不管画的是工笔还是写意,不管书法写的什么体都离不开“线”,离不开线之后就离不开中国的宣纸和毛笔,世界上表现“线”的多样性、丰富性,线的内涵,最丰富的莫过于在中国的宣纸上用毛笔写出来的线,甚至上升到“迹”,人内心的一动、一颤、一点影响都在那一条线上表现出来,所以人的精神、气质、修养、修为等等都会在线的掌握上体现出来,这个又是一个概念。
中国画到底画到什么样的就是好的?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人画画,追求到现在到底在找什么?究竟画到什么样一张画才能让大家都说好?这又是一个及其复杂的问题。首先一点,我觉得这几年在中国画的艺术功能、绘画功能上是比较混乱的,艺术是有功能的,我们这几年忽视了艺术的功能,有时谈到功能谈的太简单、太教条,其实中国画的功能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中最主要的、唯一的、最高的功能是“做人”。中国人看重“人”,我们经常说天、地、人,作为对人的一种剖析就是对自我的一种剖析,因为作为一个人,人生是很重要的,每个人演绎出的人生在各种条件的组合下又使每个人的人生境界各不相同,比如我们大家因为都喜欢画画走到一起,其中有还在上学的、有的是机关干部、有的是学校老师、有的是公司职员等等,再加上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地域、周边的各种关系不一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演绎出不同的境界,所以说人活一辈子,谁活得好谁活得不好,就是说谁的境界活得高。有的人一生大起大落,做了多少事儿啊!比如说苏东坡,几起几落,这就是一种境界。所以做人就是一种境界,人活一辈子吃了什么、玩了什么、干了什么也许都会忘记,但是最后感悟的境界是忘不掉的,越老这个境界就越清楚,越老这个境界就越明确,越老这个境界就相对定型了,今后也没时间再变了,所以咱们中国画里有一句话叫“人书俱老”,人岁数越大,画画也越“老”,这就是在人生境界中感悟的太多了、体悟的太多了、总结的太多了,所以这也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特点。
中国画画的好不好,除了对画的技法、画的内容、画的哪个景、哪座山等等之外,最高的就是境界,就是在处理画面时把观众带进什么的氛围,什么样的气息,让观众与传达出的气息能沟通、交融并为之感动,这就是绘画打动人、感动人的地方。当然你的气象越大、气息越高,你打动的人自然是和你一样高妙的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你本身就是粗陋的,那境界肯定也上不去。所以中国画最终是画一个人的修为、对社会的认识、对自我心性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和对人生的认识,中国画高妙之处就在追求这个,是有气象、有气息、有气味,是一种味道,不管画山水、花鸟、人物,你能营造出一种味道,这个味道就是审美,就是一个美的范畴。黄宾虹之所以伟大,他这一辈子给我们中华民族在位于世界上又做到了一个“浑厚华滋”的审美味道。他画山水,不在乎画黄山也好、峨眉也好、青城也好,不管画哪里,黄宾虹都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浑厚华滋”的境界,他为人类又创造出了一个“浑厚华滋”的意境境界这样一个审美的范畴,所以我们画中国画一定要想好这一点。有些人说“我就想把那天早晨太阳一升起来照在山上红红的很美的感觉画下来”,总是追求自然的东西忘记了中国画的特点,所以中国画的艺术的功能是很重要的,而我们现在的艺术功能变了。古人的那种绘画功能是我经常说到的,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像天天打太极,每天早上起来打一圈,我们画画就是要每天画一张,也不在乎纸大小,抻过来就画、就写,是要沉省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人强调的艺术过程到艺术结果,就像黄宾虹一样天天画,画了上万张画,大大小小,他重视这个过程。今天画,今天有体悟,今天因为有体悟就又上升了,明天又画又有体悟,这样一直螺旋式上升,不断追求也不断上升,所以说画完这张画是干嘛使,就是留下一个迹象,说明在这一天我在艺术就走到这里,让后人能体悟,留下一个脚印,不高妙的留下三年五年这个迹就没有了,高妙的就留下这个迹了,所以咱们中国人都有古迹、墨迹、出书都留下这个迹象,有“迹”就有“象”,“象”就有高低。所以我要跟大家说咱们画画的这些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都是很重要的。
另外咱们要注意中国人的审美特征、审美方法和审美理想。什么样的画叫好看?怎么画叫好看?它是有审美理想的,审美理想还要掌握的就是我们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中国人一种特殊的审美和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范畴,这个圈要划清楚,再不能马马虎虎的,所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审美方法、审美理想、审美范畴。那哪些是我们的审美追求呢?说西方画,早期注重写实,已经能够画的像真的一样,甚至把绸缎的表现、水果的样子、人的皮肤等画的像真的似的,这是西方人当时的审美追求。那我们中国画应该有中国画的审美理想,这些审美概念比较多,所以我经常说在审美上,我们中国人有很多审美特征,比如书法艺术中的“厚”,“厚”是中国审美特征中一个审美范畴,它有厚味儿,在气象上它也可以称为“厚”,在人品也可以讲“厚”,如“忠厚”。“厚”是一种概念,多厚叫“厚”很难说,它是一种意念,但是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看人、看物,包括在我们的绘画中都可以感受的到。在画画上“厚”的反面就是“薄”,“薄”就飘,“厚”就非常耐看、朴拙。在中国人的一些追求中这种审美概念就很多了,比如中国画中追求“清”、尚清。“清”的概念里边又能分出好多来,清韵、清澄、清高、清妙等等。当然“厚”的概念也有很多,比如说“朴”,朴厚的“朴”,甚至到“浑”,浑厚的“浑”,那么这些在我们的中国艺术里面是经常用的、是理想的和追求的审美范畴,而在西方绘画中是没有这种概念的,这些就组织形成了我们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所以说为什么我们当下有很多中国画,包括全国美展等等的这些展览里面有的画不好看,不爱看,看的累,走一圈画不吸引人,是因为中国画的这些审美理想、审美特征、审美方法都没了、空了,空了就没意思了,等于看了一张纸。所以在审美上,我们要非常重视这一块,掌握好中国绘画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方法。中国画是有审美方法的,比如说咱们画山水画里面提到的“游”、“面面观”、“物我两忘”这些都是中国画审美过程中的一些方法,是观察事物、理解事物的方法,其实中国画对中国人来说就是理解事物,了解宇宙、自然、人生、自我的一个工具,中国画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操练的一个把手和抓手,通过抓手抓到后,你就能够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对自己有很多的修为。在对型的认识上,中国绘画强调中国人的造型观,另外还强调中国绘画的时空观,这些概念也是品味中国画味道的一些具体手段。所以说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们现在对传统的认知上,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宋人怎么画,元人怎么画,清代人怎么画等等这些外表的东西,而内在的,中国绘画、中国文化的形成,这些方面我们还要往深的钻。
当下还是一个欧洲东渐的大趋势,因为它整个社会变了,社会的审美基础变了,比如说国外尤其像美国的“RAP”说唱音乐还有街舞,说的那些内容里面有很多不服气、斗狠的那种味道,像这些也是美国文化里的一个特征。美国文化实际上是大众文化,它善于利用大众文化变成它的国家文化,所以说美国文化很容易在世界上流行,因为世界上最多的还是大众。相对来说,我们的中国文化是具有精英文化又有大众文化的合一,是所有人的文化也是天下人的文化。但是我们没把这些展开到位,倒是人家美国抓住了一大堆,比如说波普艺术也属于大众文化,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觉得我们要想把中国画画好,一定要明白刚才说的这几个点。
最后一点,我们一定要有民族的艺术文化自信。其实中国画一点毛病都没有,凡是给中国画挑毛病的,那是因为他不懂中国画。世界上的任何绘画,都不可能涵盖所有艺术的特征,比如说有一种绘画既有油画的表现力又有版画的形式感,还有中国画的笔墨等等,囊括了所用的艺术特点,这样的话就没有艺术的多样性了,世界就不美了,艺术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需要强调、要加强文化自信。中国画没毛病,那是谁有毛病?是看不懂中国画的那个人有毛病,因为他不懂,如果我们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超越了美国,那全世界都会画中国画,就像跳街舞一样,它就是一种强势,不是我们本身的毛病,是大环境的问题,所以我们中国画画家还是虔心画画,不要想那么多。
北京墨轩臻品艺术有限公司 | 出品
尊重版权归作者所有
文来源于“见远堂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