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二帧》等三组文图(1977)

52、人像二帧

这两幅画中的人物本身,完全没有半点关系,甚至于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是自己一时兴起,觉得将其置于一处对比着看,好象还有些趣味,才这样做。两者,一个显得骨骼精瘦,穿扮怪异,斜睨的小眼中,隐然流露出内在的心计;而另一个却憨团肉胖,神态质朴,一看即知是为相对本色之人。前者的得来,这儿也不想说得过于具体了,总之是与我的《乡中苦斗》里的“刁魁元”那角色有些关系吧。瞧他这,扎块小方巾在头上,把自家弄得跟“水泊梁山”上的小喽罗似的;而且眼中的神气,好象是又正在打着有关咱知青的什么主意。不过,毕竟其“奢遮杀”也只是“洒家”的画中人了,还须防范他怎地,呵呵。而后者,这胖乎乎的小伙计佬儿,说实在的,虽是真有其人,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想不起,到底是在哪种情形下画的他;而且,他到底是个学生吗,还是个乡镇上的“街娃”,我这时也都似恍似惚。只有一点,至今我都略觉奇怪:当时本地之人,极其难得见到一个胖子,而他,多半定是占了什么家境,有个有能耐的爹吧?因为,看他这一脸鼓鼓实实的肉,断非是只靠那时那点清淡稀微的饮食所能吃成的。咳,然而“说齐天,拄齐地”,这终归都与今之世事相去太远了。当然罗,要说到某些方面,譬如说人之自利心、人们彼此间之算计与防范心,还有“靠爸吃香”这类社会现象啥的,不管那时现在,也还是可以说有些关联,甚而至于就算做“一脉相承”,似乎也都没甚不可。对着这图画,不觉就想到了这些,随意道出,以助读者诸君观画。

53、猪草

这幅小画,当然只是一个风俗画的草稿了。画出后,一直也没去更深地发掘它;后来,则连自身都已告别了这西画,所以它也就只好永远都象这样存留在了我的画箧内,不过是忠实地记录了乡村生活的某个寻常场景而已。这是画的我的房东家。从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这幽暗的板壁老屋内,透门而入的阳光,赋给了它相对明亮的光照。画的左侧,我曾经郑重地向大家介绍过的老太婆,正蹲在地上剁着猪草,而一只小母鸡,则在一旁伸颈张望着,明显是在看能否捡上一点“洋落”。在作为画面中分线的火塘吊钩右边,是一个低矮的平台,那是这家人的室内红苕窖(相对有的挖在室外竹林内的苕窖而言)。窖盖上方,老太婆的三个孙子,正围在一块玩,两个大些的关照着一个小的。这三个小孩的爹,也就是老太婆的儿子,是一个几代单传的独苗。正因为如此,这个家庭对于子嗣的看重,也就不言而喻了。本来,这孙辈中的老大,已是个儿男。不过,从“保险系数”方面考虑,接着便又生了一个,却是个女儿。这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接下去,尽管当时“计划生育”的政策都已在这穷乡僻壤间严厉地推行,可这“独苗娃爹”,也都顾不了那许多,又驶着顶风船儿,再生了一个,但哪晓得,偏偏又还是个丫头片子。这件事对这家人的打击,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至今我都清晰地记得,当时说起它,他家几个大人那摇头吁叹,而不提它时,则又都是面色凝重的样子。且是事情还并不仅止于此哩。紧接着,形势便越发严峻起来,并且事态终至绝无挽回:一天,上方派下来的男性绝育队进村了。这可是极其逗硬的,政策条文涵盖内的适龄男子,没任何人可以逃脱那一刀儿。咳,那天的那个印象,真的是好深哦!我在房门边有点什么事,偶一抬头,恰好看见这位原本还想再接再厉最后打上一场漂亮仗的老兄,象个伤残的败兵,正咬着牙一瘸一瘸地独自从那边大院挪回屋来。见我就频频皱眉摇头,自嘲而兼哀叹,道是自家已成“骟人”,言外之意,绝对是再不能够为家门争气了……一面也就还说上了不少过激的言论。固然,对于这种所涉既深且广的问题,定不该是我这篇小小的文字所能够讨论的。但总而言之吧,这家人的人丁,抵到窖上这几个小孩长大后生育之前,也就只可能是有减无增的了。眼下,面对这画,一时间,似乎可以在离地很高之处来俯瞰这平凡的人生,甚至也包括其他的生灵,比如这一旁的鸡,连同并未出现在这画面上的猪。噢,造物主啊(自己姑且也借用这话吧)!看您的“子民”们,都是怎样辛劳而执着地存活在这世上,且还都不断地希冀着,虽是所得往往只乃失望,但他们却仍然一如既往,越发坚韧地活下去,还总想要尽其可能地活得更好……好吧,打住,这儿若再多说,就似有“滥情”之嫌了。相信读者们对着这场景,也总都会有些自个的想法的。

54、秋旱

画这幅画当天的情景,至今我都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是新学期刚开始的第一个星期天,就我一人开展这活动,因为S某趁我暑假离开期间,也回达州老家度夏去了,至此还未返回。那天,因为这画画的地点离学校近,我也没带干粮,只挎着我的旧水壶,顶着一只发黑的小草帽,就在这块于当地来说还算是物产颇丰的大坝上,支起油画箱儿,待上了三个钟头左右的时间。当时许久都没下过雨了,喝,那个热劲噢!我只感觉得漫目一片焦黄,空气干得呛人,连点烟抽的时候,心下都有些忐忑不安的,似乎害怕一下子将火警惹发了……另外,还有一个印象也挺深的,那就是,当时我在我的调色板上挤上了许多橙黄色,其份量,至少已是别的所有颜色的总和。自然,其实这个本不消说,读者诸君应该是都已经从画上看出了。咳,平常都说这金色的秋天,是可爱的丰收季节。但,这画中的金黄,却使我想起了那时的灼热难耐与干旱歉收。记得当时眼光所及之处,但瞥见四田不仅没半点水,且田底无一例外地全都已经龟裂;稻丛中秕谷夹杂着稗子,连秆带实都干干瘪瘪的,竟已然与床铺草相似。而远山哩,平常从来画它的时候,都必是幽蓝黛紫之类的色彩居多,但这次先试了一下:整体色调若不朝着黄色调方面靠,画面的感觉,就绝对无法协调!此外,在忍耐着渴旱与淋漓热汗而埋头苦干的这一时间里,还有一个细节,也是这心中所不能忘怀的。那就是,不知是哪处院落内,有一只高音喇叭,一直都在振振有词地说着“英明领袖”、“抓纲治国”一类的言辞。虽是因为毕竟相距甚远而音量已不大,但是它那份自信与豪迈,一点也没以此便哪怕是稍加显得疲软与薄弱,而是——这儿不妨稍稍夸张地说——至今都铿然有声地敲击着我心。呵呵,与此画相关的种种情况,这儿尽皆毫无保留地发掘展示出来了。读者朋友们,请记住吧,这就是公元19779月初头,我国西南部大巴山区乡村,一个平平常常却又实实在在的下午。

………………………………………

本人《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亦属相对私人性的资料,此前主要只发布于自己各博客或“空间”之内。现恭请各位订阅者予以点评,发表高见。倘是内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世事或人生经历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则作者我,将更会感觉欣慰。

另外,这西画虽为我青年时代之最爱,然而后来因为诸多原因,终至忍痛放弃。网络流行后,也曾将此前所作之油画连同素描、水彩及水粉等西画作品发布于一些艺术论坛,亦得到过不少网友的好评。这儿仍选取一些,以供大家参看——

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搜狐社区 笔墨丹青 鬼枴_べ鬼

粗看时还以为是哪位大画家的名作,再看时方知是出自江南达者之手。钦佩!

喜欢油画的浑厚、喜欢油画的朴质,更喜欢思度于油画中的无言表达......

    ——红袖添香 → 红袖论坛 → 读图时代凤箫吟

典型的重庆农村写照,画的好!

涉猎广泛且均有建树,非潜心琢磨者不能为也

麻柳林/林间小石桥都有梵高的感觉在里面,顶!

    ——四川美术网论坛 司马长风

来自生活的杰作 好

    ——四川美术网论坛 yangyunlou

这帖好看呢....呵呵

    ——四川美术网论坛 蜀郡野人陈风良

内容上很有亲切感......来源于生活的作品.

    ——四川美术网论坛 iloveyou

麻柳林有梵高的感觉,好啊

兄之油画亦很有实力!

    ——四川美术网论坛  云飞扬

楼主多才多艺,佩服啊

    ——四川美术网论坛 刀尖

真是好作品啊,,,,,,,,

    ——四川美术网论坛  陈学高

楼主,看了你的各类贴子,感觉你多才多艺,不知道最精的是哪门?

    ——四川美术网论坛 laoqiang

总体上不错,风景要好些。支持,努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油画论坛】阿春

象徐悲鸿老前辈的画,很好,我喜欢,风景也不错。

真的很经典。偏爱风景!

——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油画论坛】wgdxhn

有情、有趣、有生活。有品位,有功力,更有个性!向老师致敬!

——国画网【艺术杂论】周俊一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0)

相关推荐

  • 【国画油画】蔡楚夫: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蔡楚夫在纽约历届双年展最佳作品前留影 此时的蔡楚夫定居纽约,风华正茂,以自己对中西文明的理解,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借<雪霁>系列油画作品,获得1989年"历届纽约艺术双年展&quo ...

  • 《晌午》等三组文图(1977)

    55.晌午 这"晌午"二字,在当时自己生活的那个范围内,其实主要指的是下午那段时间了,因为乡村午饭本就开得晚,饭后再出的那一工,又被径呼做"晌午工".这儿也沿用 ...

  • 《石垭》等三组文图(1977)

    <画中游"附记" ·中期>选载第37.38.39.篇 (总数为129篇) 37.河湾残照 身处穷乡僻壤之境,时常皆沿着环流在场镇周围的小河畔写生,时间一长,有时面对自己 ...

  • 《溪边小院》等三组文图(1977)

    40.溪边小院 印象中,当日与S某同处之境,最多最常见的,便是这春秋天的溪野间.每次为了寻得一个相对有特色的景点,我们都要肩挎手提地带着各自的行头及吃喝之物,在或阴或晴或风乃至细雨飘飞的情景中,爬坡涉 ...

  • 《溪水木屋》等三组文图(1977)

    43.溪水木屋 因当地早年多有林树,所以房屋的建造,一般也都以木墙瓦顶居多,只是后来经过了"大跃进"时代,林木遭劫,新建房儿,才渐渐以砖泥墙为主了.而在人居环境中作风景写生,当然这 ...

  • 《乡村水磨房》等三组文图(1977)

    46.乡村水磨房 77年6月份的一天,又与S某冒着当地每在这种时候都常有的那闷湿天气,在山野间东转西转了好久.将至失望之际,入一凹梁,则眼前倏忽一亮:呀,终于又觅得一景!原来在一溪湾之地,人们借着一坡 ...

  • 《张大哥》等三组文图(1977)

    49.张大哥 这所谓"张大哥",记得好象是当年落户山乡时房东家的什么亲戚:是否"女婿""姐哥"之类的,的确已闹不大清了,姑且存疑吧.好在这毕 ...

  • 《香炉山残庙》等三组文图(1977)

    58.香炉山残庙 1977年"十·一"国家例行假日,因为与S某两人都觉得这毕竟不同于平日里星期天.必须利用它来写生,而是感觉似乎应当让其显得更有意义,或至少也是更有趣一点儿,所以, ...

  • 《“意临”瓶花》等三组文图(1977)

    61."意临"瓶花(上世纪70年代后期) 这儿同样也只借着一幅本没太多可说内容的画,来说说画这画时自身的情形.因当时是突然去到一个崭新的环境,人又相对较闲,所以,在手边仅有一幅极小 ...

  • 《清明蜀山》等三组文图(1996)

    一百二十一 此<清明蜀山>一画,若今日题之,当为"清明渝山"矣.幸而"巴渝"与"川蜀"两地,虽以人间行政区划观之已同泾渭,而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