龈交穴
龈交穴(yín jiāo xue)出自《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原作斷交。别名:齿根生、龈缝、筋中屬督脈。齦即齒齦,交即交會,此穴在上齒齦中縫,為督脈和任脈的交會處,故名齦交。齦,同“止斤”,《說文》:“齦,嚙也。”止斤,齒本也,指齒根肉也。交,有交會之義。本穴適當口內門齒齒根部,為任督二脈與胃陽明經交會的地方,故名之。《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曰:“手陽明之脈,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循鼻入上齒中”。本穴有二,在上下門齒正中縫隙中,為唇系帶與齒齦相結合處,唇齒相交之所,上者屬督,下者屬任。
【取穴位置】
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位于上唇內,上唇系帶與上牙齦的交點。正坐或仰靠,提起上唇取穴。
正坐或仰靠,提起上唇,于上唇系帶與齒齦之移行處取穴。
正坐仰靠位,提起上唇,于上唇系帶與齒齦之間移行處取穴。
快速取穴:唇內的正中線上,上唇系帶與上牙齦相接處即是齦交穴。
【解剖位置】
有上唇系带;有上唇动、静脉;布有上颌内槽神经分支。
【功能主治】
齿龈肿痛,口臭,齿衄,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
【穴位配伍】
配迎香、上星、合谷、風池治一切鼻病。
配顴髎、下關,治口僻。
配上關、大迎、翳風,有行氣通經的作用。治口噤不开。
配風府,有疏風通經的作用。治頸項強直,颈项急,不得顾。
配承漿,有養陰清熱的作用。治口臭。
配合谷,治牙腫痛、口噤。
【穴位治法】
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附注】
《針灸甲乙經》:痓,煩滿,齦交主之。癲疾互引,水溝及齦交主之。目痛不明,齦交主之。齒間出血者,有傷酸,齒床落痛,口不可開引鼻中,齦交主之。鼻中息肉不利,鼻頭額頞中痛,鼻中有蝕瘡,齦交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面赤心煩痛,頸項急不得回顧,治小兒面瘡,癬久不除,點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淚眵汁,內眥赤癢痛,生白膚翳,鼻中息肉蝕瘡。
《針灸聚英》:任、督、足陽明之會。
《針灸大成》:主鼻中息肉,蝕瘡,鼻塞不利,額頞中痛,頸項強,目淚眵汁,牙疳腫痛,內眥赤癢痛,生白翳,面赤心煩,馬黃疸,寒暑瘟疫。小兒面瘡,癬久不除,點烙亦佳。
《類經圖翼》:刺三分,逆刺之,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