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髎穴
素髎穴(sù liào xue)。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面王(《針灸甲乙經》),面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鼻準(《奇效良方》),準頭(《醫宗金鑒》),面玉(《外臺秘要》),面士(《楊敬齋針灸全書》)。屬督脈。素治鼻莖,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莖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素為白色,髎,為骨隙之狹小者。《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西方白色,入通于肺”,楊上善曰:“白,肺色也。”圣而不王名曰素王,為孔子的尊稱。本穴在鼻尖正中縫隙中,鼻尖,俗稱準頭,以其中立不倚,而為面王中正之標準。凡物體之素于其位者,必中正乃佳。地小而位高,有素王之義,故又稱面王、面正。《東坡志林·養生說》引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注謂:“靜坐之際,雙目微合,垂視鼻端,有些些白影之謂。”是素髎之名,亦與道家學說思想有關。面王。面,头面也。王,君也。面王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头面阳气冷降的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不断地液化为地部经水,此冷降之水如同化气的君王一般,故名面王。面正、正面、面土名意与面王近同,正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为面部气血的主流物质,土则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地部。
【取穴位置】
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解剖位置】
在鼻尖软骨中;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眼神经分支)。
【功能主治】
鼻塞,鼻衄,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渊,酒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
【穴位配伍】
配百会、足三里治低血压休克。
配迎香、合谷治鼻渊。
素髎穴點刺出血,可治酒渣鼻。
配迎香、風池治鼻衄。
配合谷、太沖或十宣可治休克。
配上星、迎香,有行氣活血,清熱涼血的作用,主治鼻衄。
配內關、足三里,有醒神清腦,強心升壓的作用,主治休克。
配內關、神門,治心悸。
配十宣、涌泉,治昏厥。
配上星、迎香,治鼻衄。
配內關、涌泉,用于觸電后搶救。
【穴位治法】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附注】
《針灸甲乙經》:鼽衄涕出,中有懸癰宿肉,痓洞不通,不知香臭,素髎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鼻塞,息肉不消,多涕,生瘡。
《針灸大成》: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瘡,鼻窒,喘息不利,鼻㖞僻,鼽衄。
《類經圖翼》:一曰治酒酢風,用三棱針出血。
《經驗良方》:風火眼初起,在鼻尖上爆一燈火,屢經試驗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