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拓战国·秦石鼓文及元潘迪撰书石鼓文音训

新浪微博 微信

光绪拓战国·秦石鼓文及元潘迪撰书石鼓文音训 卅三开 27.8×15.0cm

第一鼓首行“吾马”二字皆稍连石花;第二鼓第四行“氐鲜”二字剪裱时弃去,疑已泐损;第三鼓第四行“宫车”之“车”字末横右端泐连石花,而此橫划右方上下二处石花渐泐通;第三鼓第五行“弓寺射麋”之“麋”字中右“匕”部与石花泐连;第七鼓第四行“滔滔是 (有释为“”者,有释为“戠”者)”之“”字第二笔、第三笔皆损连及石花;第四鼓第五行“宣搏眚车”之“宣”字“宀”部左尚存小竖笔。后附拓元至元五年乙卯(1279)潘迪撰并书、茅亮刻之《石鼓文音训》。剪裱成册,卅三开,各页纵:27.8厘米;横:15.0厘米。

深入探索

石鼓原石之第一鼓——吾车鼓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内容为秦国国君游猎的十首四言诗,亦称“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唐初陕西凤翔出土,北宋时司马池移其入凤翔府学,第六鼓非原石;北宋中期皇祐四年(1052)向传师访得第六鼓原石,惜上半已被截去。大观(1107—1110)年间由蔡京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辟雍,后迁入宫中稽古阁,以黄金填字,以示珍贵。金人破汴京,将石鼓与宣和殿的金石书画一同运至金中都城燕京。元初置之国子学;后置孔庙大成殿门内左右石壁下;如此一放六百余年。抗日战争初期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石鼓先后迁往上海、南京、四川峨眉等地。后西迁文物东归南京,国民政府当局将部分南迁文物迁往台湾,由于石鼓特重而且易损,所以没运走。解放初南迁的文物尚未启运北返之前,首先将石鼓全部运回北京故宫。原石今在北京故宫。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其为“书家第一法则”。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成自家风格。

十鼓通行次序为:一、(吾)车;二、汧殹;三、田车;四、銮车;五、酃雨;六、作原;七、而师;八、马荐;九、水;十、吴人。

世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为明代大收藏家安国的十种石鼓文拓本,安氏亦因此颜其居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北宋拓三本,仿军兵三阵命名为《先锋》、《中权》、《后劲》而秘藏之。现在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2006年春,此三本曾同时来华参加上海博物馆的《中日书法珍品展》。石鼓文重刻极夥,精善者多从毁于火灾之“天一阁”范氏所藏北宋拓本出。翻者亦极易辨认,详见“相关评论”栏,兹不赘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