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三章《童女斩蛇》(五)与陈彦衡谈创造新腔(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一)学画(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一)学画(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一)学画(3)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二)绘画和舞台艺术(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二)绘画和舞台艺术(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3)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4)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5)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三)《天女散花》(6)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四)吉祥园初演《天女散花》(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四)吉祥园初演《天女散花》(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五)武戏文唱,文戏武唱(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五)武戏文唱,文戏武唱(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六)在上海重演《天女散花》(1)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二章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六)在上海重演《天女散花》(2)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三章《童女斩蛇》(一)为破除迷信编演新戏
梅兰芳回忆录第三部第三章《童女斩蛇》(二)新戏比旧戏更受欢迎
与陈彦衡谈创造新腔(1)
在民国初年,新腔之风虽未盛行,但我排演新戏时,总想琢磨些新颖动听的腔调,加强表现剧中的人物。陈彦衡先生常到我家(芦草园)聊天,我和他研究旦角的唱腔。他是主张革新的,但他曾对我说:腔无所谓新旧,悦耳为上。歌唱音乐结构第一,如同作文,作诗,写字,绘画,讲究布局、章法。所以繁简、单双要安排得当,工尺高低的衔接,好比上下楼梯,必须拾级而登,顺流而下,才能和谐酣畅,要注意避免几个字:怪、乱、俗。戏是唱给别人听的,要让他们听得舒服,就要懂得“和为贵”的道理,然后体贴剧情来按腔,有的悲壮淋漓,有的缠绵含蓄,有的富丽堂皇,有的爽脆流利。昆曲讲究唱出曲情,皮黄就要有“味儿”。古人所说:“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都是形容歌唱音乐的感人之深。琢磨唱腔,大忌杂乱无章,硬山搁檩,使听的人一愣一愣地莫名其妙。
陈先生认为,孙春山修改《祭江》的唱词,唱腔:“想当年截江事心中悔恨……”《打金枝》西皮慢板:“禄山贼破潼关烽烟四起……”清新脱俗,切合剧情;林季鸿琢磨的《玉堂春》《刺汤》的腔,也是脍炙人口,许多内行,争相仿效,陈德霖、王瑶卿都唱他们的腔。
我说:“当年,我伯父(梅雨田)教我唱《玉堂春》,就是按照林季鸿的腔,他又略加变动,并且亲自登台为我操琴,我唱得舒服极了。现在,《刺汤》的腔,我也学会了。”陈先生就拿起胡琴,试弦定调后说:“您唱这段,试试我的胡琴。”
在先,陈先生已经不止一次地给我拉过胡琴,那天他特别高兴,《刺汤》慢板的腔,托得绵密大方,如同写字绘画的得意之笔。唱完了,我说:“您的托腔气口,和我伯父一样,唱起来又省劲、又舒服。我伯父曾对我说:'陈十二爷的胡琴,最难得是占一个'秀’字,这是因为他有学问的缘故。’我当时还不能领会这句话的意思,今天才辨出滋味。”
陈先生感慨地说:“你大爷(北京人称伯父为大爷,也称长兄为大爷,区别在语气的轻重长短,称长辈要重读“大”字,平辈则“爷”字拖长)的胡琴是当代第一手,我们相处十多年,他对我绝不藏私,把所有的诀窍都教给我啦,可惜正在壮年就去世了,想起来真有人琴之感。”
下面他把话头转到时小福身上说:“时小福还有一段《武昭关》的腔,非常好听。”我请他教给我。陈先生给人说腔,不论老生、青衣,都用“立音”来哼唱,音色甜美动听,凡是跟他学过戏,或者听他哼过的,就能体会这种味儿。马昭仪所唱二黄慢板的唱词是:
独坐在大佛殿自思自恨,怀抱着年幼儿大放悲声。恨只恨儿祖父纲常丧尽,父纳了子的妃败坏人伦。连累了儿的父东逃西奔,连累了伍将军丧荡游魂。到如今母子们无方寄命,奔天涯,走地角,凄凄,惨惨,何处安身。
这一段唱腔,哀感凄恻,正好表达马昭仪流离颠沛的处境。末句,“奔天涯,走地角……”垛起来唱,悲楚动人,“凄凄,惨惨”都作停顿,更显出古刹荒凉,四顾茫茫的意境。
以后,我就贴演这出戏,王凤卿先生扮伍子胥,唱念身段,苍凉沉着,观众感到满意,这出戏的老生,既要有高亢的嗓音,又须有靠把工底,因为伍子胥扎着靠连唱带做,有许多工架亮相,凤二先生正好具备这两种条件,所以演来出色当行。
我的慢板唱腔,也受到观众的欢迎,陈彦衡先生在台下听,顾而乐之。事后,我看到他就说:“您还有什么好腔,都教给我。”陈先生说:“这些腔虽然好,是别人想出来的,内行所谓'捋叶子’,咱们为什么不自己琢磨,也让别人来学我们呢,别忙,等你排新戏时,我给你诌几个腔试试看。”
(按)姜妙香先生说,一九三六年梅先生带了剧团到上海新落成的“大新舞台”(在福州路、云南路转角,即现在天蟾舞台的前身)演出,那次营业情况特别旺盛,上下三层楼层层客满,凳子一直加到舞台上演区旁边。带去的剧目,老戏、新戏十分丰富。梅先生第一次从班底中把金少山选拔出来,叫他唱霸王,一炮而红。当然,新剧目《太真外传》也是占主要力量的。头十天,大半唱的老戏,第十一天,梅先生提出唱《武昭关》,在以往像这路只演二刻钟的戏是派双出的,而那天,梅兰芳、王凤卿演的《武昭关》依然满座,散场时,观众还说“短而精”。
一天,我和琴师茹莱卿(那时,徐兰沅先生尚未参加我的班社,王少卿先生虽然已经为他父亲凤卿先生伴奏胡琴,但为我拉二胡,却是从一九二三年排《西施》开始的)正在研究《童女斩蛇》二黄慢板的腔,陈彦衡先生和冯幼伟先生同车来到我家,我就请他帮忙安腔,他说:“你哼给我听,我给你想主意。”我就哼了一遍,他说:“大致还稳妥,我再替你往细里找找。”他点了一支埃及烟抽着,静静地构思,大约一盏茶时,就借茹先生的胡琴,轻轻地自拉自哼,然后放下胡琴,给我说腔,并不是大拆大改,只作了些小小的变动。
第三句“惟恐那小慕贞懦弱成性”的腔较为突出,“惟恐那”是采用林季鸿所编《刺汤》里“小莫成替老爷……”起首三字的腔,这个腔,在当年青衣二黄慢板头三字里是罕见的。“恐”字由“合”(5)起,不用一般唱法的“尺”(2)。“那”字的“四”(6)下加“乙”(7)就觉得低回宛转,韵致清新。“小慕贞”又借用谭鑫培先生《洪羊洞》:“宗保儿搀为父”后三字的腔。“搀为父”的腔,不仅腔落中眼,是二黄的创格,而“父”字“合工”(53)之后用“乙四”(76)就觉得亲切沉郁,切合杨延昭病中的情景。“小慕贞”腔虽大轮廓仿此,但“慕”字叠转,“贞”字下面垫些工尺,圆滚而下,归到板上,就更适合旦角的唱法。我在台上唱到这句,觉得不仅唱腔新颖好听,还吻合寄娥走向洞门时思潮起伏的忐忑心情。
一九六○年夏天,陈彦衡先生的儿子富年同志,随成都市京剧团来京,我看了他编导的《钟离春》后,约他到家里叙旧,我提起四十年前,陈彦衡先生在《童女斩蛇》里按腔的事,富年对我说:“当年先父从您府上回家,就告诉我,给您琢磨'惟恐那小慕贞……’的腔,他当时就哼给我听,看样子很满意。您初次在吉祥演出时,他带了我去看戏,教我注意听这一段慢板的腔,过了几天,我一个人又到戏院内听了一次,所以直到今天我还记得这句腔的工尺。这以后,您的学生徐碧云(徐现任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指导)曾把'惟恐那小慕贞’的腔,用到《宝莲灯》里,王桂英所唱二黄慢板'站立在屏风后……’一句里,还灌过唱片。后来,我父亲和王大爷(瑶卿)谈起这句《宝莲灯》的腔,他们两位又商量着作了小小的修改,字与腔更为谐适。”
我笑着说:“您的老爷子,见多识广,学问渊博,精粗美恶,到眼立辨,怹研究谭腔,不是墨守成规,亦步亦趋,而是根据谭老的风格,体察剧情,创造性地发展了'谭派唱腔’。余叔岩、言菊朋都得到怹的熏陶而能够自成一派,夏山楼主也是经怹一手培养出来的,像怹那种天才学力,真不愧为一位卓越的戏曲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