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了,到底是现在换生肖属相,还是立春时换?

原创鬼争 大用文化 2020-01-24

看到这篇文章的你

🎉 鼠年健康 福旺 🎉

几乎每年除夕春晚,当零点的倒计时开始,主持人就会激动地大声宣布,钟声即将响起,新年到来,生肖更替。

然后社会上又迎来新一轮关于该不该过年换属相的探讨。吃瓜群众们相信权威春晚,觉得新属相从大年初一开始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不过,一些整天把玩天干地支的命理师们和部分专家则不同意,认为应该是立春,也就是每年的公历 2 月 4 日左右换属相,否则就是无知。

当然也有命理师和专家坚持大年初一换属相,嘲讽立春之说是半瓶醋的神棍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大家的误导。

更有人说,算命的时候按立春,平常按大年初一。或者排八字算命用立春,使用奇门、紫薇斗数等其它算命方法时候按大年初一。

还有些专家则和稀泥,认为两个都有道理,立春或大年初一换属相都是一种民俗吧。

呃,冬至吃饺子还是吃鸡可以说是民俗,可是这种涉及到天干地支排序历法的事,怎么能一句不求甚解的民俗就含混过去呢?是有天文历法根据的民俗,还是长期被误用的那种?如果是后者,那就不是民俗,而是需要被历史修正的糊涂账。

要搞清楚这件事,让广大立春过年之间出生的人明明白白自己属相,还是先看一下立春和大年初一在天文历法上分别什么意思吧?

01

什么是立春?

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每年的立春都在西洋公历 2 月 4 日左右?二十四节气皆是如此,比如每年冬至都在圣诞节之前、 12 月21 日前后。这节气不是咱们华夏民族的土特产吗?怎么却匹配西洋历,而不是我们的农历呢?

因为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现在通用熟悉的公历,都是太阳历。即按照太阳一年里视运行的规律来计算的。

太阳是什么样的运行规律呢?

就算对天文丝毫不懂的小白,也晓得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形成白天黑夜。这是地球自转带来的效果。

然后地球每年还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圈,这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放大可见地球自转效果)

为什么呢?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造成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直射向穿过咱们台湾、广东的北回归线时,当然就是我们的夏至了。余者类推。

这样,冬至、春分、夏至、秋分,把一年差不多等分成了四等分。再细分下去差不多二十四等分的话,便是二十四节气了。

(图片来源:内蒙古科普之窗)

那么立春在哪儿呢?

它在冬至(12 月 22 日前后)和春分(3 月 20 日前后)的中间,距离冬至和春分各 45 天左右,也就是每年的 2 月 4 日前后。

总而言之,二十四节气是建立在太阳历的基础上,也就是完全不管月亮怎么折腾,它只看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来判定。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365.2422 天,所以从一个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也差不多这么久。

02

什么是大年正月初一?

大年正月初一的天文原理非常简单。
首先看初一

大家知道月有盈亏圆缺,知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先甭管地日月三者之间的复杂转动关系,就简单粗暴按照人类晚上赏月的视角,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咱们农历的每月,月牙即将冒出的前,古人称之为“朔”,并将其当做一个月的起点,所以也叫“初一”。这天压根看不见月亮(初二也没)。
接着月亮冒出了月牙,慢慢月牙越来越大,直到差不多15天后一轮满月悬挂天空的时候,古人叫“望”,是一个月的中间。然后月亮又慢慢从大月牙变成小月牙,直到迎来下一个“朔”(初一)。从一个朔到下一个朔,中间大概 29.53059 天,可叫做“朔望月”。
可是,这只能告诉我们如何判断每个月的初一时间,并不能告诉我们一年以哪个月为开头正月?
再看正月

这就需要把月亮和太阳的视运行规律,结合起来看了。
月亮转十二朔望圈之后,是 354.36 天,比太阳转一圈四季轮回365.24 天,少了 11 天。那怎么办?古人于是每隔两三年便加一个闰月,来补齐。

最终结果是,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朔望月(农历闰年十三个月)的匹配,虽然重叠部分很多,但还是有错位的,而且这错位方式忽前忽后每年还不一样。

具体到每个节气上:

古人把立春、惊蛰、清明等十二位叫做“节令”。它们一会儿落在前一个月,一会儿跑到后一个月。
把与“节令”相间隔排列的冬至、大寒、雨水等十二位,叫做“中气”。古人规定,若是哪个月没有“中气”,它的月份数字就不让增加,跟前一个月份同名,只不过前面加个闰字。如二月之后的闰二月,五月之后的闰五月。(汉武帝《太初历》以前,置闰法没这么聪明)
所以,这就造成“中气”们比较老实,年年都呆在同一个数字月里(比如冬至不离十一月),只不过有时住上半月,有时蹲下半月。(这道理很好想明白,就是个数学逻辑)
由上图可知,“节令立春”有时在过年前的腊月、有时在过年后的正月。但是,“中气雨水”每年都在正月里,只不过具体落于正月几日则不定。
那么,凭什么要以雨水所在的那个朔望月为一年开头的正月?而不是把它当做二月、三月、四月……
这完全是人为规定的。

其实历史上,我们今天农历十二月(大寒所在月)、十一月(冬至所在月)、十月(小雪所在月),都被作为过一年的开端。比如《左传》、青铜器上的一些蛛丝马迹,比如秦和汉初的过新年比现在早三个月,比如王莽、武则天都干过把正月年首往前大幅挪动的事。
但是兜兜回回,大家最终觉得,把雨水所在月份的那个初一,即总归在立春前后的那一朔日,当做正月初一过大年比较好。
总之,反正太阳在天上转一圈为一年,圆圈本身是没有起始点的。因此,以这一圈中的什么时候为起点,全凭古人自己找根据说了算。
03

干支如何排序日月年?

说完了“立春”和“正月初一"的由来,接下来要说生肖属相了。

众所周知,属相是对应十二地支而来,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我们如今的属相更替,归根结底还是地支的更替。

那么,古人如何用天干地支来给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排序的呢?

首先,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从甲配子开始,搞了六十种配法,称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排日、月、年的时候,交接点在哪儿,都有争吵。

排日干支

比如,今天是“甲子日”,明天便是“乙丑”,但是“乙丑日”是从半夜 0 点、还是 23 点开始,便意见不统一。

这会让人困惑,春晚敲钟如果按传统的话,应该 23 点敲,还是 0 点敲?这两个时间点之间出生的人,到底算哪一天哪一年的?不过这点与本文主题关系不是很大,就不赘述了。

排月干支

有人认为到每月初一“朔”,就得把“月干支”换成下一个。

还有人认为,得按节气来,即每到一个“节令”换一个月干支。(什么是节令,见上文)

比如,2020.1.22 是腊月二十八,其月干支为“丁丑”。

到 2020.1.25 大年初一了,有部分万年历上的月干支,就变成了下一位“戊寅月”了。(按六十甲子顺序表,丁丑之后是戊寅)

(图片来源:http://www.d02.cn/suanming/wnl.html)

还有的万年历,管你过年不过年,还是叫“丁丑月”,一直要等到2020.2.4立春的时候,才换成“戊寅月”。

那么换月干支,到底以“初一”为标准,还是以“节气”为标准呢?

这就要看十二地支跟月份是如何挂钩的了。

十二支和月份挂钩,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推测,即直接联想十二支来自于十二个朔望月。(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

第二种情况,要借助一下北斗星。

怎么借助呢?

如果问星空中最好辨识的标志,除了太阳、月亮,恐怕就数北斗七星了。哪怕现在完全不懂半点天文的小白,让他抬头找到北斗七星的位置,也是很容易一眼办到的。而且因为它靠近北极圆心,所以终年可见,不像其它的星星转着转着就转到地平线以下被盖住了。古时候的北斗七星比现在挂得更靠近北极圆心,更醒目。

(四千多年前,北斗七星运转位置)

每当夜色降临,古人就迫不及待地去瞅北斗,然后发现它每天晚上出现的时候,斗柄初始所指的方向都不一样。一年之后,从东向西正好转了一整圈回到原位。(每晚初始位置的一点点变化,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而每晚从初始位置开始围绕北极圆心转圈,则和地球自转有关)

这一圈时间和方向的对应,一分为四便是:天寒地冻时斗柄每夜初始方向指北,万物萌生时指东,炎热酷暑时指南,金色丰收时指西。

划分这四个大致方向,虽然很重要,但比较粗糙。古人还有更精细的划分,即用十二地支的名称“子、丑、寅、卯……”将北斗柄一年里不同时间所指的不同初始方向,分隔成十二份。

那么这十二份,是每份对应一个朔望月?还是对应两个节气?

当然一开始是朔望月。

因为有一个问题恐怕毋庸置疑,那就是节气的相对准确划分,技术要求比较高,毕竟不是望望天,就能肉眼完成的。如我在《古人用来占国运的分野,居然有科学成分?又与风水关系几何?(上)》中所说,圭表发明之前,古人很难搞定节气的相对准确时间。

而月亮的圆缺朔望,古人是抬头就能一目了然。显然对它的观察、掌握和运用,要早于节气。(就算某些脑洞大开是真的,即很久以前天上没月亮,那也抹杀不了月亮在后来中国历法制定者心目中的头等魅力)

古人既看到了北斗的变化,又看到了月亮的盈亏一年十二轮,有什么理由不试着把两者结合一下?

更何况,北斗一圈被划分为十二份与朔望月相关,是有证据的。比如,它又被叫做“十二辰”,《左传》认为该“辰”指能形成每月初一朔的“日月交汇”。

虽然“子、丑、寅……”这系列玩意与月的结合,在后世被人玩出了各种花样,包括将其均等分进一年里来做这做那,但其早年姿势和十二个朔望月有关毋庸置疑。

并且,这一姿势作为习惯也好,传统也罢,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虽然由于日月运转周期差的存在,这样用起来其实并不是太方便,但是谁让“与月有关的历法,必须根据月亮运行”是古人特别重视的传承呢?所以,才有人信心满满地扒拉古代老黄历,摆出其皆以每月初一换月干支的证据(见附录参考资料,或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其实也正是因为它不方便,所以才会衍生出各种均等分后的玩法,但这些都不曾被正式运用皇帝颁布的历法中。

排年干支

既然已经搞明白古人以每月的初一作为更换月地支的起点,那么换年干支没道理不用同一套体系吧?毕竟辛辛苦苦挑出了日首从而划定了十二月,并给它们配备了各自的地支,然后又摆平了十二月中谁为老大,等到安排老大中的老大是何干支时,能完全不管前面那些功夫、另辟蹊径吗?

按照这个逻辑,换年干支及其配套的属相生肖,理当延续前面的操作思路,顺其自然地放在正月初一。

感谢有人去考证了古籍,无论是古代老黄历还是正史纪年,满满都是从正月初一换年干支的例子,真是延绵不断的历法传统啊!(见附录参考资料,或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04

节气和干支转换挂钩?

至于二十四节气和干支转换挂钩,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数千年来传统历法的延绵,而是随着天文历算技术越来越精准,所逐步衍生出的更简便、更工整的创新。其代价是,完全抛弃了月亮朔望变化会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这个创新的标志人物,是宋代沈括,他写了《十二气历》,只根据太阳运行所带来的节气变化,将一年等分,并以立春为年首。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一创新,始终没能取代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历法。沈括自己也曾发牢骚,吐槽保守旧势力“怪怨攻骂”他,并扬言总有一天会得到世人的认可。

历史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近千年后,官方历法终于改成太阳历了,但却是用的西方太阳历。这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沈括划分一年十二等份按节令,即单纯只考虑天文因素,简单明了。

我们如今用的公历,在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份时,兼顾了对中国农耕其实没什么意义的西方文化宗教历史演变因素。略微复杂。好处是,便于新中国与西方接轨、国际化。

不知道沈括若活到今日的话,是该欣慰呢?还是一句卧槽?

但是总有让沈括会高兴的事,那就是在今天,风靡中华大地的八字命理,基本以他的那套年月日的算法马首是瞻。估摸他本人都始料不及吧,说不定还会跳出来说:“你们这些算八字的先缓缓,毕竟我当初提出的时候只想为了历法简便易行服务。我还没研究过,算八字是不是也只要管太阳,不用管月亮就好使?”

其实八字命理法的渊源演变比较复杂,也不是简单的从第一天开始,就一直百分百以节令换年月干支的。

直到今天,在节令换干支占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还有不少命理师主张,八字也应该兼顾日月按农历初一换年月干支,然后把节气的属性分析加成进去。声称这样虽然很复杂让命理师更烧脑,但比简单粗暴只用节气一刀切会更周到、结果也更准。

更甚者言之凿凿,称八字命理的祖师爷,宋代的徐子平,其实是按农历换干支的,只不过因为在当时这是常识,所以他没有特别备注出来,再加上他又强调了节气的各种重要性,以及杂七杂八阐述了天干地支的衍生概念用法,这些相关又相区别的信息一混淆,后世人就把徐子平的意思曲解成了按节气换干支。

当然这些争论孰是孰非,还有待一一考证。考证的基础不仅要扒拉这些八字古籍本身,还要综合梳理天干地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概念、运用的演变和交织。(欢迎两派观点在本文留言区各抒高见)

还有很另类的是,在民间,居然有按冬至换属相的民俗。冬至的重要性无论在东西方、在历法天文上都毋庸置疑。所以,六十年代台湾命理师吴俊民,也主张冬至换属相,洋洋洒洒写了一本《命理新论》,有人支持,更多的同行把他骂得狗血喷头。

(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05

结论

所以,属相这事,要是传承数千年主流,向古代的标准历法靠拢的话,当然是大年初一换属相。

若是力图把太阳历这事用到极致,琢磨着从宇宙规律科学影响人的角度来主张立春换属相的话,那还任重道远。毕竟细挖个中道理、重日轻月、节气对照种种其它方面的深层次内涵,都存在着有待进一步探讨、甚至修正的空间。


部分资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18210/answer/94032963?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815576621108068352

部分备注

不影响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尽量简便化称呼。比如统一以年这个字来说事,不详细分述相关概念的异同和历史演变,以免增加读者的阅读障碍,毕竟通俗易懂为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