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系列 -46|十来岁孩子不听话(2)

家长的反应是孩子很不听话,经常性地要大人反复催促,乃至于出现了情绪之后,孩子才能很不情愿地慢吞吞地去做事。孩子已是十来岁的了。其实,在生活当中,这般的事儿,屡见不鲜。似乎,我们都会喜欢催促别人,但却懒于管理自己,或者说不知道管理自己,远比催促别人重要得多。

在我看来,孩子的成长,压根就不是父母努力催出来的,而是孩子自身内在的生命驱动力的必然结果。所以,在孩子尚未学会管理自己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孩子获得管理自己的能力(而非催促孩子做事),而这能力包括时间的安排,每一天工作次要的排序,休息与工作之间的均衡。倘若父母在旁待着,担当孩子的钟表,那孩子极有可能会是永远都学不会这些能力。因人天生有个惰性。
其次便是,在孩子彻底学会能力之前,他们往往会是出现有所反复的病症现象,即孩子会在规律与不规律、有序与无序之间摇摆不定,与此同时他们还会犯错,也会出现其他状况。这时,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去宽待,并以耐心守候。然,很多父母都是在这犯了错,想当然地以为自家孩子一步到位,今天说要好好学习,明天就真的好好学习,从此之后也真的在好好学习。说真的,这是不切实际的拔苗助长。
其三,孩子不听话,需要自己催促多次,才能有所做事。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教法不力”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根源在于家人对孩子的教养方法,出现了错误,或偏差。我们想当然地以为,催催能让孩子长点记性,并能加快做事速度。其实不然。因,催促与唠叨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极有可能会是丢失原有的自我管理的能力,丧失自我安排工作的本事。时日久长,孩子就成了大人眼中的气球,唯有大人狠狠踢了之后,孩子才会想着慵懒动一下,以让大人的嘴巴有所安静,自己的耳根也能跟着清净清净。

图:安水如

无独有偶,新年在深山,有一姑娘整天在卧室待着,鲜少出门示人,家人就认为她如何如何的懒惰,如要她帮忙做些什么事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催促,话语之中,多是抱怨。其实,孩子只是当了家人的抱怨对象,与情绪发泄的出口。其本质是对自己当前生活的极大不满,也是出自于对未来的担忧焦虑、对死亡的恐惧,根源是未把自己活好,内心脆嫩如娃。孩子也并非真的懒惰到什么都不做。她在卧室待着坐作业,将自己的功课,安排得井井有序。我并没有将这告诉大人,要大人停止抱怨,而是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时候,大人得以知道孩子在卧室做作业。
其实,人就是这般的样子。当我们的所有心力都聚焦在某个负面状况时,其他的一切,我们都往往会是视而不见。当大人的眼里只有孩子在卧室的情景,并已是认定孩子是怎般的人时,我们往往会是看不到其他的更多。我们不会记住孩子每天都在烹饪,我们想不起来孩子每天都有晒衣服。细想起来,我们都如此的自我,以至于在自己的观念里头沉浸着,忘乎所以,看不到其他的亮光,哪怕那亮光,何其微弱。能在黑暗深处看到他人(或生命)亮光的人儿,必然地也就不会有抱怨,不会有责备,不会有唠叨,不会有记恨。对他人,对自己。
面对类似情景,我的建议也都大同小异。不要着急对他人下决断。先观察,弄清楚一切,而后才作决断。不要看见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想当然地以为孩子自闭或懒惰,或其他的负面状况。“听风就是雨”既不是教育的最好,也不是人生的最好。所以,在对他人进行语言轰炸之前,请管好自己的嘴巴,尽可能让自己静下心来,慢慢地观察,观察之后,表达要慎重,不经思虑的快言快语(或只想着嘴巴痛快)的表达方式,压根就不是什么好的习惯。而要做到这点,就离不开平日对自己的管理与教育。有的时候,哪怕一个简单的“是”或“不是”的语言表达,我们都要懂得慢半拍,要让自己三思而行。慢下来,既不会有什么不妥,也失去不了什么珍贵之物。

​图:安水如

其次便是,家中之事,请尽可能地安排妥当。家庭生活也是一个公司运营,那日常事务的分工合作,也是有所需要的。有孩子的时候,谁负责清理垃圾,谁负责晾晒衣服,谁负责烹饪食物等等,都尽可能是分工明确。如此一来,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职责范畴,并自律而行。就我而言,每一次回家之后,弟弟在家,烹饪的工作就是他的事儿。弟弟不在家的时候,早餐的工作,我不负责;衣服的晾晒,老爸不负责。不管弟弟在不在家,碗筷的清洗,我的事儿。食物的采购,老爸的事儿,他会骑车出门。我们不抱怨,不指责,不推脱。也不斤斤计较。
其三,对于家中任一成员,多包容,多理解,少批评,少指责。这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全家的修养,离不开对事理的明晓于心,少不了对自我的约束与管理。在一个家庭里头,我们会对其他人有批评,这多半就是“手太长,人太闲”的结果。一个人在未经学习的情况下,多半会是对自己放任自流,将自己的职责范畴,给伸向别处,对他人横加干预,徒增他人烦忧,给自己麻烦。因,我们在干预、批评他人的时候,惹急了他人,他人难免会是心情不好,久而将那熊中怒火给撒向自己。说真的,我很喜欢中国清代金缨在《格言联壁》中的一句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提到“不干预”,一些妈妈难免会是有些疑惑这是不是要我们不要管孩子,任由孩子心性发展呢。其实,不干预不是不管理(必要时候,如孩子没法管理自己的时候,孩子没有学会如何自我管理的时候,父母可干预孩子,而这干预,更多是父母在帮着孩子管理他们自己,严格来说仍不属于“干预”),不干预是不对自家孩子进行负面的管理。不干预更多是将这管理的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大人只是孩子的一个有益助手,帮助孩子学着管理自己,获得相应能力,而非孩子耳边的催促器。因为,生命的根源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成长自己。有大人在旁边待着,一点点地监督着孩子,不一定能让孩子的身心成长茁壮,弄不好还是搞垮彼此关系,严重者极有可能会是让自己与家人,活在水深火热的刀山火海之中,不得痛快。所以,人与人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交流,要坦诚,而非指责,也不是批评与唠叨。
然,很多时候,父母却将“交流”错误理解为“唠叨”与“批评”。实际上,交流是平等的,是彼此舒服的,是不存在评判的,而唠叨与批评是让对方很不自在的。交流是只说该说的话,心情平和;批评与唠叨是对他人进行语言轰炸,必要时候,各种负面标签都能给对方贴上去。那得到的结果必然会是不欢而散,亦或是两军对垒,彼此争执,不甚痛快。如,在寻常生活当中,如是需要孩子帮忙打扫卫生,交流者一般会是心平气和地与对方说“亲爱的,请问你现在能不能与我一起打扫卫生呢?”,倘若得到拒绝的回应,自己也不会有情绪,因能理解对方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会有自己的时间安排。批评者与唠叨者则会对着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骂,而且那语言如同雷雨,酷似闪电,让孩子尚未有所反应,那祖宗十八代的陈年旧事,都给翻了出来,在那时候,我们没法做到在这当下,就事论事,相反,我们只知道责备,“你怎么那么懒?!”、“从来都是这样,一回来就赖在卧室,什么都不做”、“赶紧呀,你怎么那么慢,人家都干了你好几天的活,你怎么都还没有开始呢”等等。面对此情此景,我只想说上这么一句话:亲爱的,别再让自己的混乱,毁了孩子的一生。先把自己活强壮,而后,我们才有力量来去背负他人,渡涉江河。我们自己都是如此混乱,又有什么余力来去管理他人,弄不好,我们眼里的“管理”,到了别人那,只怕会是成为一个有趣的“横加干涉”。
附《格言联壁》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未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