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系列 -42|母亲焦虑
当前时代,似乎,焦虑是人,尤其都市人的共同心病。我们的物质丰裕,这大大便利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可生活乃至于生命的质量,绝对不是简单的肉身活好,而应该是精神层面的自由与心灵层次的静定。不浮躁,不自狂,不焦躁。
人活着,需要的物质,没有想象的多。需要丰腴物质,更多是欲望,是攀比,是虚荣,很多时候,则是我们自心的焦虑与恐惧在作怪。一个人焦虑不算什么,一群人焦虑,我觉得,这就是问题。尤其是妈妈。因,在很多时候看来,妈妈是孩子成长的托举器。不少孩子的幼童时光,都是跟随母亲度过。个别孩子是跟随其他成年人成长。
其实,人的焦虑,是有很多种的,如同生气,外人的肉眼,难以洞穿这心智模式的运作与活动。那自己若要活好,让自己安定,唯一的出路,我想,大概就是自己去寻求解脱之道,自己去督促自己,像学外语那般地,一点点做到。从零开始。
虽说,焦虑的心结,有着千千万万,可,这焦虑心结的破解,我们却可以有一个相似的思路。就教育而言,母亲多为孩子焦虑。我觉得,母亲会焦虑,除了少数家庭处于经济困顿阶段,会是思虑生存,焦虑温饱,在当今时代,绝大多数的母亲,会焦虑,很大程度是自身活得不够清醒。不论是谁,自心不清不明的时候,在旅程的行走中,我们容易糊涂,容易焦虑,容易不安。
那,女性的第一要务,我想,并非去让自己如何不焦虑,而应该是去思考焦虑背后的一些问题。若是对教育不清明,跟随社会主流而随波逐流,那我觉得,我们应该是要让自己有勇气脱离这般的群体,避免自己跟随着,继续随波逐流。让自己特立独行,不跟随潮流去随波逐流,这需要勇气,更少不了力量。试想一下,全世界的人,都穿红色衣服出门,唯独你是穿着一身黑,大家必然会对你有所指点,有些口水。这般的逆流,本身就是一种打磨与淬炼,针对自己的心性特质。逆流是不容易的事。但有勇气逆流的人,必然地,会是获得力量,经由实践。
据我所知,很多妈妈的内在焦虑,其实是困顿于教育的本质,没有把摸清透。育儿就好比是广州驱车,前往北京,教育的本质就是线路图与方向标,当我们没有把握好正确线路图,对于北京是在广州的哪端也糊涂不清的时候,我们不大可能会是在某个时间段,安全抵达北京,有的时候就是得以安全抵达北京,我们都需要在不断迂回曲折中耗力折时。
这么多年里,我们都习惯了被喂养,那喂养者,再怎么变化,由父母及他人,我们也是脱离不了被喂养的处境。在被喂养中生存,我们似乎都忘了,什么是独立思考。思考立足于实践,也少不了阅读,广博阅读,也没法脱离观察,对现实的观察。就教育的本质而言,不同的人,不同的育儿理念,对此有着不同的注释与作解。我们若是需要弄懂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那我们就少不了阅读,广泛阅读,并从中有所筛选,有些过滤,而后便是观点提炼。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观察,观察现实,并有所实践。观察即实践。
要清楚的是,在这注释无数里头,我们认可哪一个,这与理念本身无关,但与自己的思想层次,息息相关。当我们的思想层次是在温饱阶段的时候,那我们就会觉得,教育的本质是活好,有个好工作,好收入。那自然地,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引导孩子去竞争。竞争不可怕,可怕的是心在竞争。心有挂碍,便有恐怖。人生的最大幸福是,心若无事,人间好晴天。
倘若,我们的关注焦点是在心灵层面,那我们也许会是较为认可中国孙瑞雪的“爱和自由”的理念,德国华德福理念。就我而言,我比较认可华德福的解释,还有就是印度作家纪伯伦的论断,“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孩子经由我们来此人世”。
这总结出来,即是我在“茉域茗香”平台经常有说的一句话,教育,是自我的教育,是自我的完善,教育不是单纯教育孩子。
说到这,一些父母也许会是觉得,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去读华德福。这话没错。华德福幼儿园,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够有幸去读。因,华德福幼儿园的费用可不低。可我要说的,最好的不一定是最昂贵。最昂贵的不一定会是最好。孩子的生命成长,不一定是需要在华德福学校才能有所完成。倘若,身为父母的我们,真的参透了华德福理念,那我们就是在家,也能给孩子送去最好的华德福。华德福理念是老师在操作,对孩子影响一生的,绝对不是单纯华德福理念本身,而应该是手持华德福理念的老师。一个老师在华德福体系待着,可却没有吃透华德福理念,她也一样是老师,可以带孩子。那效果绝对是与华德福理念本身,相去甚远。老师是人,后天训练而成,父母亦为人,自能在学习中,有所成就。别的育儿理念,亦是同样的,可在家操作。只不过说,父母自身,愿不愿在这方面去花时间用功。
一个母亲,唯有清醒参透了,教育的本质,会是什么,并具备相应培育能力,我们才能培着孩子,一起去旅行,从广州,及北京。所以说,在焦虑孩子的时候,我们与其继续焦虑,不如去思量本质,而后转移重心,将时间与精力的更多,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按着孩子的芝麻小事,在较劲,在耗能,在用力,在厮杀,在对峙。
人,不论是谁,有着焦虑,没事儿。有事的是放任自己,一直焦虑。极其困顿的时候会是选择对话,与人交流,以此转移视线,让自己避免被焦虑撞击,浑身难受。交流之后,自己又继续在焦虑的温床睡觉,不知行进,不思改善。对自己进行改善有所更新,需要勇气。少不了破釜沉舟的魄力,与胆识。人是惯性的动物,也是慵懒而懈怠的物种,一旦习惯了某些东西,某种模式,我们就机械而行,日复一日,直至老死。能够对自己惯性,作出某种思考的,不多见;能够有所改变的,更是少之又少;改变之后有些脱胎换骨的,接近凤毛麟角。这便是人。
在我看来,一个人,不论男女,只要有去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不焦虑,这本身就是成功,届时,孩子就是不出色,那自己也是如此的硕果累累。所以说,很多时候,与其将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想着孩子功名成就,不断出色,那不如去让自己看清楚自己,问问自己,究竟是在焦虑什么。一次次地问,一遍遍地问,直至沙土离去,水中的石头,有所显露,晶莹剔透。焦虑,要看清楚,扒开焦虑的表象,看清焦虑背后的心思。然后,我们才有改变与均衡的可能。人的改变,应是从里及外,而非由外入内。
这具体的,举例来说吧。有的妈妈焦虑孩子没能进入好的幼儿园,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及至未来失去应有的竞争力。那说真的,只是焦虑,无济于事,于事无补。相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做什么也是有讲究,不是抓起什么,就在行动,勤勤恳恳。首先,我们要去思考“什么是起跑线”、“什么是有竞争力”、“什么是给孩子的最好”等问题,并围绕这问题,大量阅读,扩展视野。而后才是整合资源。在这期间,别人的观点,不论多好,那都是别人的东西,我们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就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还有就是,有的妈妈会是焦虑孩子幼童不优秀,成年也不优秀。那我们可以是如此反问自己说:“请问,这是真的么”?!结合资料搜集,大量阅读,不断扩展视野,扩宽认知之后,我们往往会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实际上,人的生命,有着无限可能。无可否认,幼童不优秀,成年不优秀的会有,而且不少,但,不是所有孩子都这样。那自己的孩子呢,我们能确保今天不优秀,明天就一定不优秀?——谁能准确预料未来?答案是没有谁能够精准预测未来。未来的事,谁也不好说,因,人的生命是一个流动的变化体。
既然,人的生命,有着无限可能,那身为父母,与其在焦虑中内损,不如此刻用功,有所努力,让自己成为那无限可能中的一个优秀因子。自己优秀,孩子的起点,才能跟着有高起来的可能。孩子的起跑线,绝对不是单纯的学校,而是父母,是家庭,是不焦虑的氛围。一个孩子进不了好的学校,有出色的父母,孩子一样能够将名校孩子给甩在后边。说起来,这有点是“龟兔赛跑,谁快谁慢”的味儿。
总的来说,人这一生,不论焦虑,还是恐惧,看清自己,不容易。思量改变,更是艰难。在自我教育这路上,本是人烟稀少,一片岑寂,唯有努力,去逆流。带着坚定不可摧的心,怀着一意孤行的某种信念。
在我看来,不论是谁,或男或女,或富有或贫苦,只要出发,便是勇者。
纪伯伦《先知》第四章“孩子”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 Kahlil Gibran, The Prophet, Chapter 4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