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无声自高冷
秋月无声自高冷
作者:周彦军
微微细雨,丝丝柔风,斜倚窗前,捧一书卷,偷闲半日,这于我是最渴慕的时光。名曰读书,实为借书消遣,书亦无甚苛求,自我标榜开卷有益,不求甚解,颇有古人遗风之皮毛。
书虽捞之即读,然也有一定喜好,与古代文化或传统生活搭边的文章是我的最爱,尤其是表现古时原生态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的,更令我心生向往。那份清新自然,古朴单纯犹如一坛深埋地下几十年的女儿红,越藏越醇,越醇越浓,隽永绵长,润进品者心扉,使人沉醉不忍罢弃;现代生活则如一瓶碳酸饮料,味道浓烈,霸道刺激,来去匆匆的感受过后让人倍感失落空虚。
历代古诗文及民间传说赋予了西湖太多美妙而神秘的面纱,俨然成为我心中美的图腾。第一次游湖之时,激动之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抺总相宜”让我总在期等着有朝一日与她的美丽邂逅,来一睹这位绝色美女“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娴静而热烈的柔美娇艳。然而我失望了,西湖已变,变得陌生,不再是白居易、苏轼、杨万里眼中笔下的那位不施粉黛的清纯少女;整齐的湖岸,壮观的喷泉,宽敞平整的断桥,团簇点缀的荷花,西湖还是美的,不过已成为一个整容修形、熏香逼人的媚俗贵妇,文学中的少女西湖荡然无存。
羡慕昔时李杜,他们是幸运的,虽然他们在实现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追求中屡受挫折,抱憾终老,然其奔波之途中却也见识了河山的纯然大美,即如于“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吟中亦领略到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壮,而如今长江大坝林立,春夏则泛,秋冬则枯,此景安在?我等后辈只剩在前人的诗文中感慨。“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 今日“水如天”的江南水乡却不时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漠边塞的异域风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何时让那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依然碧波荡漾在诗歌与现实之中呢?
夏日傍晚我总喜欢站在信江河大桥上背着夕阳迎着淡淡的晚霞拍几张相片,并不懂什么摄影技巧,只觉得这样拍出来的画面是宁馨的,河岸两侧各自罗列着高低的树影,河面上微微晃动着一片茫茫的水光,眼前不由得浮现出的是一部老电影《小兵张嘎》当中的冀中白洋淀画面,白色的水面,黑色的的湖岸,黑白相间的天空,水天相接处一轮白球在不甚分明甚至相互浸染的界线上,使得一切差异化的事物和谐一体,让人感到一种由衷的安宁详和。
近来尤其喜欢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总觉得汪先生胸有山水,心透俗世。小说《受戒》是我的最爱,结尾描写“英子跳到中舱,两支浆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发着银光……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意象的组合点到为止,犹如一幅任意挥洒而又结构飘逸的图画。用语平常,近于白描;情景柔美,富有诗意。江南不正是如此的吗?它很单纯,纯的几乎只有水,水的形态,水的色调,水的内涵;形态妖娆而多姿,色调单一而亮丽,内涵丰富而深蓄。怎能不让现在长时呆处于水泥森林的人们消除一些枯燥而增添一份美好的遐想呢?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传统和反映传统的文学正如这高冷无声的秋月,静静地流淌着,以其冷艳之银辉朦胧着世俗之喧嚣,以其白亮之光芒明晰了世人之迷茫。
申 明
首次投稿文学顾事平台即可获得意外红包!
一周内阅读量达300以上即可获得红包奖励;
阅读量越高,获得奖励越多;
一周内打赏80%作为稿费;
打赏10元以内不发稿费。
主编微信号:gcb6161(投稿文友请务必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