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原理
中医来源于生产生活中。先人们观察天地万物,在当时宇宙观的指导下,采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人体的病理生理功能及中药的功效。中医理论形成之后鲜有发展,不同于西医在科技的助力下,对人体的认识直至分子基因水平。这是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并无优劣之分。但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这个时代渐行渐远,甚至于大部分中医也不具备了中医的思维而致中医疗效差强人意。如此下去,中医有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进博物馆的可能。所以,江湖上有了“古中医”的提法,意在恢复以中医原来的思维方式指导的中医。
中医的五行学说来自于古代的哲学。其以五行释人体五脏之体(木曰条达,火曰炎上,水曰润下,金曰肃降,土曰稼穑),以六气述人体六经之用(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太阳之上,寒气治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而其对中药功效的认知来自于中药的气味,而其气味的形成又通过其生长环境、形态色泽而判定。如石膏,色白,甘辛微寒,石中之膏液。色白秉金之质,甘辛入肺胃。辛能解表,寒能清热,质重而能镇摄亢阳,体膏能输布津液。故可内熄外解治疗中风寒热,火蕴于中之心下逆气,火犯心肺之惊喘难息,火结于中之腹痛。
故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