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和规制虚假诉讼

当前,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时有发生,不仅严重侵害案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扰乱司法秩序,损害司法公信力。欲遏制虚假诉讼,需及时加以识别并予以规制。

考察审判实践中被确认为虚假诉讼的案件,可大致显现出如下规律:一是再审成为识别虚假诉讼的主要阶段,近九成涉及虚假诉讼案件到了再审程序才得以确认;二是检察监督成为启动再审进而确认虚假诉讼的主要途径,相当数量的再审案件通过检察监督得以启动,并进而确认为虚假诉讼;三是刑事程序终结后才提起民事诉讼,并以法院的刑事判决为依据认定虚假诉讼的不在少数;四是对虚假诉讼的民事规制主要是驳回诉讼请求,适用罚款的案例不多,拘留更为少见。

目前,司法实践中对虚假诉讼的防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忽视了从民事诉讼程序本身寻找防治虚假诉讼的路径。而作为主要规制手段的罚款不仅适用的案件数量有限,且罚款数额较低,拘留更是极少使用,影响遏制虚假诉讼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现行民事诉讼体系下适当调整规制虚假诉讼的路径。

一是通过惩戒虚假陈述规制虚假诉讼。虚假诉讼必定伴随着虚假陈述。在虚假诉讼中,虚假陈述主要表现为故意陈述虚假的案件事实与虚假自认。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下称《解释》)第109条提高了虚假诉讼的证明标准,给原审程序认定虚假诉讼增添了难度,导致对虚假诉讼的识别滞后。为改变这种状况,可以转换思路,将对虚假诉讼的证明转化为对虚假陈述的证明。相比于虚假诉讼要依照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虚假陈述只需达到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即可,认定相对容易。

目前民事诉讼法并未明确对当事人虚假陈述的规制。司法实践中对于虚假陈述的处罚,多是以违反诚信原则为依据,在民事诉讼法第111条的基础上作扩大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解释》第110条的规定使得对虚假诉讼的当事人以虚假陈述为名实施处罚具有了正当性。在诉讼中,法院如果认定当事人虚假诉讼存在困难,但有证据证明当事人涉嫌虚假陈述的,则可以当事人实施了虚假陈述为由,在驳回诉讼请求的同时,对当事人处以罚款或拘留等强制措施。

二是赋予案外人参加本诉和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资格。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6条第3款的规定,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通常要求与双方争议的法律关系有直接的牵连,这种对无独第三人的狭义解释限制了因虚假诉讼受到侵害的案外人进入本诉或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资格,这也是通过检察监督启动再审程序认定虚假诉讼的重要原因。

审判实践中,若双方当事人通过虚假诉讼方式转移财产或者增设债务,必将损害与当事人一方有法律关系的案外人的实体权益。为规制虚假诉讼,保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应当赋予案外人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资格,对因虚假诉讼受到损害的案外人不必强行要求法律关系的直接牵连,只要案件处理结果影响到他的利益,即可认定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上述案外人不仅具有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资格,而且也可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申请参加本诉,从而为在原审中确认虚假诉讼,维护其合法权益提供事前的程序保障。为此,应进一步放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参诉条件,将主张正在进行的本诉涉嫌虚假诉讼,可能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案外人纳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范围。如此,不仅有利于及时保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对虚假诉讼的事前规制。实际上,为遏制虚假诉讼,司法实践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认定已突破通说的狭义解释。

三是强化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适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对虚假诉讼的行为人可处以罚款或采取拘留等民事诉讼强制措施。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虚假诉讼行为一般仅处以罚款,且罚款的案例并不普遍,罚款数额也较低,通常不足标的额的5%,难以实现对现实与潜在的虚假诉讼行为人的震慑效果。建议应突破既有的罚款数额限制,根据虚假诉讼行为、诉讼标的数额、造成的后果、案件的危害性等划分不同的罚款标准,根据具体案件差别化适用罚款。对情节较为恶劣,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虚假诉讼行为人,应敢于采用拘留措施,及时对虚假诉讼行为予以制裁。

四是转变“先刑后民”的规制理念。某些虚假诉讼为民刑交叉案件。传统中对于民刑交叉案件,采用的是“先刑后民”的原则,即刑事法律关系的确定优于民事法律关系,单独的民事诉讼必须在刑事程序终结之后才能提起。尽管刑事途径更容易查明案情,接近于案件事实真相,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节省司法资源,但就虚假诉讼中可能涉及民刑交叉的案件而言,既要对虚假诉讼行为人予以刑事追责,也要及时纠正生效的错误裁判,维护案外人的民事权益。而相较于刑事追责,及时纠正生效的错误判决,维护受害人民事权益更具有紧迫性。因此,可能涉及刑民交叉的虚假诉讼案件,“先刑后民”并非唯一选项。

此外,还应该允许虚假诉讼利害关系人提起侵权之诉。我国侵权责任法对虚假诉讼的受害人是否可提起侵权之诉并无明确的规定。目前对于虚假诉讼民事规制以程序规制为主,不利于保障利害关系人的权益。虚假诉讼符合侵权的构成要件。从虚假诉讼的表现形式上看,虚假诉讼是双方当事人通过虚构事实的方法恶意串通,借助合法的民事程序以实现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等非法目的。从虚假诉讼受害人角度观察,只要虚假诉讼成功,必然会给其带来民事权益的损害,且虚假诉讼的行为人是对国家公法秩序的公然藐视,严重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主观心理为故意之最严重者。作为侵权行为的类型之一,追究虚假诉讼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具有正当化基础。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0)

相关推荐

  • 民事诉讼中滥用管辖异议权问题及其规制建议

    管辖权异议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依法提出该人民法院对本案无管辖权的主张和意见.对异议权人所提出的"受案法院对本案无管辖权"的主张,受理案件的法院负有应当作出异议成立与否的裁 ...

  • 潘杰 | 新证据规定中举证期限条文的理解与适用

    举证期限是对当事人提供证据的时间上的要求,逾期举证的后果是举证期限得以遵守的保障,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举证时限制度的基本内容.对于普通民事诉讼而言,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产物,由2001年< ...

  • 虚假诉讼

    定义 理论界对"恶意诉讼"有较多的论述,但鲜有对虚假诉讼的讨论.两者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却是有区别的.虚假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合谋编制虚假事实和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 ...

  •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相关理论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无独立的请求权,但由于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而参加到他人之间已经开始的诉讼中的人.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规定了第 ...

  • 民事诉讼探析:限制当事人滥提管辖权异议很有必要

    来源/ 作者赐稿  作者/顾晓梅 当事人滥用民事诉讼权利的行为,在传统诉讼法理论上被称为违反诚实信用的诉讼行为.本文将围绕当事人滥提管辖权异议以及滥用民事诉讼权利引发的问题,进行一些实践性思考.从广义 ...

  • 刘庆国:重复诉讼的识别与规制 ——以《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47条为视角|法官说

    内容摘要:<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47条首次规定了重复诉讼的构成要件,本文结合学说和典型案例对要件的适用提炼出相应的识别规则:应当坚持实质主义的判断方法:后诉原告应举证证明增加的被告属于 ...

  • 高院发布认定标准:这15种行为属虚假诉讼,法官如何识别及处理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防范和打击虚假诉讼有关问题的解答 虚假诉讼现象不仅严重侵害当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扰乱了正常的诉讼秩序,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破坏社会诚信,人民群众反响强烈.浙江 ...

  • 重复诉讼的识别与规制

    内容摘要:<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47条首次规定了重复诉讼的构成要件,本文结合学说和典型案例对要件的适用提炼出相应的识别规则:应当坚持实质主义的判断方法:后诉原告应举证证明增加的被告属于 ...

  • 刘庆国:重复诉讼的识别与规制

    内容摘要:<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247条首次规定了重复诉讼的构成要件,本文结合学说和典型案例对要件的适用提炼出相应的识别规则:应当坚持实质主义的判断方法:后诉原告应举证证明增加的被告属于 ...

  • 虚假诉讼研究(二):虚假诉讼识别四步法 | iCourt

    德恒西咸 iCourt法秀 前天 作者:马秉晨 高级合伙人 单位:北京德恒(西咸新区)律师事务所 作者:陶程 顾问 单位:北京德恒(西咸新区)律师事务所 作者:丁海博 律师 单位:北京德恒(西咸新区) ...

  • 以再审审查案件为例谈虚假诉讼识别若干问题|至正研究

    原创 李江英 至正研究 今天 优选论文语音版00:0017:15 作者简介 李江英,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申诉审查及审判监督庭申诉案件审判团队审判长,三级高级法官 以再审审查案件为例谈虚假 诉讼识别若 ...

  • 第82期丨以再审审查案件为例谈虚假诉讼识别若干问题

                             中国上海司法智库 今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至正研究 ,作者李江英 至正研究.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学习的平台:司法案例及实务论文发布的平台:法律理论界.实务界人 ...

  • 虚假诉讼在财产继承中很常见。子女继承父母...

    虚假诉讼在财产继承中很常见. 子女继承父母的财产,如果没有遗嘱,需要其他继承人的同意,就可以办理过户登记. 但是不动产登记中心,非要公证遗嘱或者法院判决,遗嘱没有,只能想办法拿到法院的判决. 到法院起 ...

  • 论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标准把握及审查认定

    近年来,在民事诉讼领域,部分当事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制造虚假诉讼,利用诉讼这一合法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浪费了司法资源,干扰了法院正常的审判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