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鉴赏——秋山新雨净涤尘,恽向的《层峦秋霁图》卷
恽向(1568-1655),原名本初,后名向,字道生,号香山,江苏武进人。他善诗文,工画山水。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评价恽向:“学董、巨二家法,悬笔中锋,骨力圆劲,而用墨浓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他晚年师法黄公望,并著《画旨》。
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恽向《层峦秋霁图》卷(下图为作品局部)为绢本设色,纵34.5厘米、横278厘米。此图为画家55岁时所作。
恽向的《层峦秋霁图》表现的是南方秋日雨后的湖光山色。画面中,山峦起伏、林壑幽深、峰峦隐现、水天一色,既可远观全景气势,亦可细赏一树一溪。我们这里选取欣赏的局部清静优雅、内容丰富。其构图分为三段——近景山上树木密布,左侧一奇峰斜出;中景树木若隐若现,展现出雨后烟云涌动的浪漫之感;远景山峦间溪水汩汩而下。林间有一着青衣的中年男子正驻足远眺。山坳中的溪水之上筑有草堂数间,位置幽深,未展全貌。屋内坐一着红衣者正在抚琴,似要与溪声相和,使画面颇具意趣。画家对这一部分画面的描绘繁复而紧密,达到了意随笔至、气韵生动的境界。无论是从对景致的安排还是对笔墨的运用中,都可看出画家在创作时兼取多家之法。如山峦的体貌和山峦在烟云中隐现的景致近似董源,山峦矾头类巨然,近处垒石似郭熙。画家还取董源画法,用无数苔点来状物写景。此作少勾勒,多点染结合的画法,笔墨浓淡交融。画家多行中锋,使墨色苍润相合。从作品中还可看出,画家善于结合物象而灵活运用笔墨,足见其功力之精深。此作树法繁复而不雷同,树形运用描绘秋林时常用的鹿角画法。近景的三组树木在俯仰间呈现出生动的情态,用笔细密严谨,墨色浓淡相宜,造型考究生动。画面右侧的树形右让,与中间树木的左倾之姿呈环抱状,体现出造型的丰富性。树根出土的部分高低各异,根须显得抓地有力、盘结坚实,无强曲暴突之状。左倾斜出的老树势如虬龙,苍劲的枝条上攀附着藤蔓。画家以浓墨运圆转之笔缠绕勾绘,使树木显得十分生动。画家出枝谨遵理法,笔不虚下,做到了笔动枝出、转折得法。画中枝干走势自然,中枝依干而生,细枝依中枝而生,显得环环相扣。树木设色明快、润泽,多以淡墨勾勒轮廓,然后以淡墨调赭石晕染枝干。在近景中,画家以朱磦调些许胭脂,再调以少量淡墨以点叶法来描绘第一层树叶,又以藤黄和花青调和的黄绿色画第二层树叶。画家对人物的描绘取法董源。从设色方面看,画中人多着青红衣,屋宇处敷以淡赭、藤黄和红色调和的中黄,显得鲜明而不浮华。山峦以淡赭和浓墨、淡墨敷之。若隐若现的树木和草地以花青和淡赭分染,彰显出清新自然的效果,仿佛能使人感受到秋日新雨后空气的清爽和丝丝清润的凉意。整幅作品笔墨和色彩变化丰富,构图空间感很强。画家对景物的描绘细致又不失大气,使画面显得秀润潇洒、生机勃勃。
恽向的《层峦秋霁图》卷以山水为主体,以云雾为引导,表现出崇山峻岭、飞瀑流泉、茅亭草舍、秋雨涤尘等深秋山林佳境。画家还表现出与友挂帆同游的悠然惬意之感,营造出理想的隐居环境。这既映射出恽向本人的精神追求,也反映出当时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希求。
——摘自《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