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田
走进沙田
文/顾成光
沙田镇座落在十五都港与棠岭港交汇的地方,是一个美丽的乡镇。曾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以前官府曾经想把县府治所设置在沙田,但现居永丰镇人的祖辈有异议,争执不下之时,有人提出称沙土,比孰轻孰重,重者为赢。比的时候沙田人用的是纯沙,而永丰镇人用的带有泥巴的沙。结果可想而知,沙田人输了,县府设在永丰镇,一直到现在。
失去了设置县府治所机会的沙田人却不甘落后,利用大自然赋予的条件,打造出一个有声有色的新沙田。
沿二上线向东走约廿八华里左右的路,便可到达沙田村,而沙田村既是一个行政村,又是镇政府所在地,镇政府大门口出来向右拐个弯,便可看到明德书院,院门有一幅隽味无穷的楹联,上联是:室小有书容天下。下联是:人微立志得未来。由书院创始人徐志霖博士撰写,沙田明德书院是广丰第九家开张服务的乡村青少年阅读机构,它为乡村孩子营造了一个“视通古今,思接千载”的学习空间,里面藏书丰富,门类博杂。斗室蜗小,环境优雅;前后两进,书香袭袭;现任书院掌门为一名女教师,她人长得温文尔雅,笑容可掬,极易让孩子们亲近。明德书院是沙田人热爱文化,热爱学习的一个缩影。
再沿着原路继续前行,便可遇到两棵大樟树,形同父子,又似夫妇,其中的一棵有350岁了,树围够四个人合抱。它是沙田村人心目中的守护神。历经清朝、民国、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大樟树有三十来米高,树干粗壮挺拔,直刺云天,把周围百姓们的高楼全比了下去,树皮糙皱粗硬,显现了树的年代久远,经历的磨难多。老樟树过去几步路便是狮子桥,桥是小桥,桥面不宽,但名字响亮。狮子桥不远处又架设了一座桥,名叫白云桥,白云桥有一座寺庙,寺庙正门有一幅残联,只有上联,本该填写下联的地方却空在那儿,估计是没能写出来,或者是有意而为之,不失为一种特色。白云桥是一座亭子桥,供休闲娱乐而造,非为车辆交通而使用。棠岭港从白云桥边上蜿蜒而过。立在白云桥上,可以欣赏棠岭港流水流云飞逝。
十六都村位于广丰区东南方向,属沙田镇辖区,占地11.59平方公里,人口6500人,南接铜钹山,西毗横山镇,据村史记载,该村先祖张氏,宋初开族。千年以来,张氏名人辈出,有张叔夜及张炳良二公当最为著名。张叔夜,宋大观三年进士,历任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右司员外郎,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给事中,礼部侍郎,先知海州,为一代抗金名将。张炳良,字景阳,明崇祯太医院官,医术精湛,曾把一入棺出殡之难产妇人救活,即一针救活两命。其时有人题赞曰:“后秦越人”,把他当成秦越人扁鹊。那时的知名度与当代的钟南山院士一般。该村胜利渠横贯东西,新岭线穿越南北,钟鼓山遥相呼应,面石寺兀立云端。山奇、水秀;地灵、人杰。村民们秉承先祖遗风,外出创业,办厂置业,赢得了全国文明示范村之誉。重阳节这天,村里举办了九九重阳联欢会,彰显了对老人的关爱之心。村内交通发达,村水泥路直达最偏僻的石顶组,该组仅有三四户人家,有一两户人家还评上“沙田乡五好家庭”。
沙田镇碧石村也是个大村落,人口三千多,却是个扶贫攻坚村,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己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路子,座谈时村干部介绍他们那儿的村民们每人都要种植一定数量的马家柚,有村办企业,建有碧石大桥,铺就沰东路,四通八达,境内有狮子山,象鼻山,覆船山(山形似倒扣的龙船)等人文景观,棠岭港与十五都港在狮子山旁相汇。有渡口,渡口旁有老屋名东狱亭,立于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时下国内大革命浪潮高涨,正如两水交汇冲激般。该渡口为义渡。
沙田镇闻名遐迩,山水并举。镇内名人辈出,古有张叔夜、炳良公,今有张亮等三位少将,还有评弹艺术家李雯琪,也有民间热心公益义士,更有千千万万勤劳俭朴的乡民。虽然因传说中称沙定输赢而失去县治所设立的机会,却得到了大自然的垂爱,大自然早就为沙田镇排布妥妥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