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解方用药篇(1)

上篇

人之经络,不外一表二里。察一表,则为太阳,察二里,则为阳明和太阴,起于诸条经络,以此而傍身。知人之经络,不明一表二里,知为暗,用其药,必不见效,究其原,经络属性不明。知人之经络,非熟读经书而明;明与经络,归于阴阳五行之理,则经络通达。人之经络,分成阴阳,合于天地,固阳外而阴内,成于气血,则气归于阳,血归于阴,气血以运经络。天地九数为大,而一二,阴阳之用,三为其中,为人和,固一三数成化,阳三,阴三,列六经脉动,表里互为,上下手足相同,故彼此化为十二经络,成人之经络之实体。明于经络,辩于脏腑,则医道基础可成,暗于经络,晦于脏腑,气血不明,医理必然不同,阴阳五行生化必然有碍,此乃后世学医者,之所以歧途根本,庸医遍地之源远。

病者之因,不外有三,一者天之六气,感于皮毛肌肤,袭入经络,感于脏腑;二者,头目,四肢血痹不行,生却异端;三者,外事所为,或房事,或锐器,或意外;此三者病源之本原,察病知其本,则明于病,明于病,则医理运行无碍,阴阳五行之下,则明,必然治未病之病,不治已病之病,诚为本原所在。

医理既明,用药则行阴阳五行配伍。药物之力,全凭阴阳五行配伍,药物七情相合,为药物搭配之根本,而加以效能力精,则用阴阳五行机理,以和气血,安于五脏。是以调和水土,为人之大统,理顺金木,为运化之途。然而后世,因下智之人解读,开歧路先河,后学者,五博览群书之识,囿于以室之学,经学,理学之祸端,封闭思想,不察阴阳五行枢机,固有南北朝后,乱解者众,至于北宋后因太极文化形成,固步自封以大成,易学沦丧,徒为《周易》之表。阴阳五行用太易之本,以冲气而就生生之气;太极用太阳之表,死死之气,用则死,死后亡,是以更迭之象,悖于天地,固无生化之能,阴阳五行之用,则沦丧;中国之哀,哀在太极之用,医学用太极则不传医学之道,只明医术之技,固太极文化下之医药,行方剂之能事,尽药物之讲究,不辨药物自然之属性,徒论男女,黑白,上下,前后,以通阴阳五行,令人发笑。药物者,或植物,或动物,或矿物,天就如此,自有阴阳所属,非假人力而有之。药物之间,基本配伍既有,则行阴阳五行运化机理,恰如仲景之四逆汤,天有四维,而天地安然,适生万物;于人则定于四维,固有四逆汤。人病,则四维不固,治病则先定人之四维,固有四逆汤应用,明于此,合于阴阳五行大道,则治未病之病,成也;暗于此,无知之辈丛生,玄学之诊脉,妄自徒论,不知阴阳经络之六气地成,谋人钱财,人多因医而亡。仲景功绩,成中国医学之医药互证体系,上为医理,下为医药,传世方剂,皆有暗合于阴阳五行,此乃仲景为圣之根本。学者悟于此,通矣。后世伪学者,不明阴阳五行,乱解仲景方剂,或有篡改,或有增补,而明于阴阳五行者,洞察无二,用药之策略,不越阴阳五行之法理,皆合仲景之用药法则。体悟仲景传世方剂,药物匹配之暗合,明医家不远矣。

君臣佐使,用药之制衡法则,天圆地方,导之规之矩之,药力之“精”与“力”,在于药物间的五行生化。君者,授其令,臣者,应其令,佐者,受其令,使者,佑其中。用药者,如用兵,归于阴阳五行也,一通则百通之正理。君者,或一君,或一君一后也,君多则国必乱,用药者,国乱则药力不达,病难除也。臣者,或一二,或三四,令之通达,臣不可多,或辛而散,或寒而下,臣之促力,善全之法度,臣多则令不 行,徒用药之多,不见其效也。佐者,以应之于臣,或一二,或三四,策应臣力之速达,弥补君臣之短处,力之精于此也。使者,用药如用兵,则使者佑其中军,戊己之土,五行枢纽,中州之府,故使者护左,以左升,佑右,以右降,中州既运,阳魂阴魄气成,则天地冲气之既足,水不润,火不炎,木不曲,金不革。五行相环,气血安然矣。

君火丙丁之下行,戍土有湿,遇湿成火形,刑辛金而为革,金违从则逆上克于乙木,塞上焦之由,暗于中焦,庚金之病起;木直风和,经络通达而气血煦然,金克木而变曲,曲以生郁,风生之原。木郁成甲木相火,热病之由来。木曲反制于巳土,土湿不得达,太阴运行失常之常数。金违从则逆上,留湿而成热,亡气路入水之关口,加以太阴湿之常,阻壬水之气行,故壬水困于四壁,终成为蠹。壬水不行,巳土湿就,乙木曲郁,丙丁火生也。丙丁火下行,戍土因湿成热,甲木相火接引,戍土之湿,癸水不接,故下焦寒之源也。寒水不化,壬水不行,水火不交接,病之源,邪之生也。

下篇

太阳经

1-- {大青龙汤  }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杏仁四十个   石膏如鸡子大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2----{小青龙汤}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炙甘草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证候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或干咳,或渴,或利,或噎,少腹满,或喘者,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3------{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半两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自解语---- 伤寒者,受于天之六气,感于卫,卫收而不降。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卫收则卫气不畅,右降之逆转,故君相之火不降,内热之缘由。麻黄散卫解表,桂枝行热化郁,君令之达,杏仁,石膏,秉臣佐之力,甘草,大枣,生姜,佑其中也。大小青龙之固法。大青龙,用之本,病候以应。小青龙,病候之不同者,卫气已伤。咳喘由来,腹满而逆行火炎。芍药固其木,细辛安其气,干姜养其卫,五味收其气,半夏佑其中。

4---{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5------{桂枝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7------{越婢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8---------{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十八铢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 石膏二十四铢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9------{越婢加术汤}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白术四两

自解语------人之经络运行,气血营卫是也。外病由来,必求于太阳之表。太阳经,麻黄散其表,桂枝行其经,一定之法也。表之卫气既散,寒气不存,则经行畅通。营之不郁则无邪热内发之忧。和于太阳,中州之运化,不忘中军之令源,病则无忧也。外因传病之路,一者皮毛,二者肌肤,三者经络,四者六腑,五者五脏。仲景善用桂枝,麻黄于太阳之妙法,散其皮毛,宣其卫气,行其经络,外病可御也。

阳明经

1-----{猪苓汤}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滑石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2------{泽泻汤}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自解语----人之病,外因莫过于天之六气,内因无怪乎里湿。天之六气,外感皮毛,次而肌肤,再者经络,复之六腑,后至五脏。湿者,卫气不收,敛之膀胱。何也,因太阳主一身之表,卫气不行,聚于膀胱,桂枝,麻黄之定法。小便不利,腹怀胀满,湿者即成,常传经于阳明,故有泽泻安膀胱之湿,茯苓却阳明之湿。太阳,阳明之湿为右逆之原,土湿背于阳明之躁金司令,土运不行,庚金失令,君相之火难降,火炎其上之基础。五脏六腑,运化之路,三焦互通,中焦如沤,土运不行,湮没于湿。故阳明之湿,中焦之湿,用于茯苓,白术;太阳之湿,下焦之寒,用于泽泻,猪苓;仲景先师传五苓之法,妙用无限也。

3----{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4------{小陷胸汤}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括蒌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括蒌取三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此作协热利也。

3-----{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4-----{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5-------{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枚 厚朴四两 枳实 四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6------{半夏厚朴汤}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

7------{厚朴大黄汤}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差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

8----{厚朴七物汤} 厚朴半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逆满,呕吐者,此虚寒也,附子粳米汤主之。

9-----{栀子大黄汤}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身黄,津液枯燥,色暗不明者,此热入于血分也,猪膏发煎主之。

自解语----人之经络,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明与太阴居其内,本也。阳明,热盛之原,君相之火,降于金土,不化则热。阳明燥金司令,不出其二。三焦之会,上焦如雾,由燥金所成;中焦如沤,五谷善磨而下,戊土运化;下焦如渎,丙火而化水。故阳明之躁,不可过,过者而热,热而生火。阳明之躁,庚金司令,戊土从子化,则不成以湿,湿则为积,积者复而为热,阳明热之盛之本原也。大黄,善下而消满,中满证候之定数,阳明热盛之急方。厚朴,枳实,降逆而消满,破壅散滞之良方。半夏, 生姜,消上焦之气逆,降浊行散之常法也。,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11----{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2-----{真武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要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13-----{枳术汤}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14------{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劈)

    自解语------阳明之逆,辨证候而分治,热者去热而不过,湿者化湿而不偏。里因有湿,湿重难下而生逆,外因卫气不达。太阳主一身之表,受外感卫气而收敛不降,卫气之束缚,土运不行,故有麻黄之功效,散卫气之收敛,外无卫气之困扰,内乏湿积之郁动,则燥金运化无碍,中州枢纽生之。卫气之本,在于戍土之躁,故有干姜之能。戍土接巳土之湿,如沤则分化,躁运则善磨,五谷可纳,清者上而如雾,行上焦之脉络;浊者下而如渎,成二便次第而出。葛根,白术,养戍土之阴,通巳土之清,待辛金从化之力。

少阳经

1------{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大黄二两  枳实四枚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

3-------{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4----{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必鞕,若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必烦。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小青龙汤主之。

自解语-----少阳处于半阴半阳之间,接君火之降,顺胸膈三焦而成相火。甲乙之间接,阴阳之界河。木直荣而上行,阴化成阳,曲郁而热行,阳魂不降。人之阴阳,左升右降,水火通,阴阳接,则气血安然。半阴半阳之少阳,因病阴不生而郁,阳不降而逆,体热之本原,柴胡,黄芩之命也。理乙木之郁,导甲木之逆,降于戊土,芍药,半夏之佐命也。戊土降,己土升,中州运化,人参,甘草之使然也。

5-----{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必鞕,若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必烦。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小青龙汤主。

6-----{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自解语--------经络之运行机理,莫过于胆之疏泄,故少阳之经系内病之由。甲木,行五行运化之首要,理也。甲木下,乙木上,木之荣华可期,煦然风和,人之经络安然之本。水运火济,气血营卫,身安体健。近世以来,虽有心脏病之说,皆为西医所论,非中国医学畅言,言心脏病者,不外巳戊土不行,君相郁结,壬癸寒生也。心为君火,化为丙丁,丙丁阳火,抱阴魄而右降,少阳相火秉君火之令,降于戊土,再降膀胱,化为壬水,阴阳通,水火接。

人子于未发育之时,病由在金土,发育后而水火接,五行备矣。壬水化为癸水,行左升之能。戊土不降者,违燥金司令之权,则病生。戊土不降,巳土定不生。戊土,阳明,胃也。巳土,太阴,脾也。阳明燥金司令之权,在于降,不降则逆,或滞,或胀,或呕,或热,甚者热而成火,故有半夏,大黄,救逆常数。

相火郁结者,因戊土逆热成火。甲木,相火疏泄,其职不可代。内病,疏泄有异,正气由此生,阳气之所发。病则火过为炎,柴胡,黄芩,黄连,清下其过,一定法也。扶人之正气,祛外邪之疫病,莫过于黄芩理相火之正。

癸水寒生者,太阳寒湿司令。寒去则用火,君相之火,降其火,化太阳湿寒之源。戊土因湿而不降,断君相之火,则膀胱寒生,寒生而病现,有蜀椒,干姜,以辛热之性,化寒之能事。

(0)

相关推荐

  • 《辅行诀》即阴、阳旦汤五个方剂与伤寒论的对比

    (2019-09-04 17:37:20) 转载▼分类: 健康养生<辅行诀>即阴.阳旦汤五个方剂与伤寒论的对比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其方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 ...

  • 六物黄芩汤,王不留行散

    现代剂量参考<胡希恕医学全集>. 六物黄芩汤 黄芩三两(10g)          人参三两(10g)          干姜三两(10g)          大枣十二枚(4枚) 桂枝一两 ...

  • 小柴胡汤组成

    病情分析: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用于治疗少阳证之往来寒热,胸胁胀满不舒,食欲不振,郁闷,心烦,呕吐,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脉弦者.方中柴 ...

  • 泻心汤20210303

    ​泻心汤20210302 ♥半夏泻心汤: 半夏4黄芩黄连3人参3干姜3甘草3大枣, ♥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 ♥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附子2,大黄2黄芩1黄连1 ♥五苓散:桂枝,白 ...

  • 黄芩人参汤

    (又名六物黄芩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芩(三两)  桂枝(一两)]     <伤寒论>条文:&l ...

  • 小张医生经方方剂归纳4

    小张医生经方方剂归纳4-外感发热怕冷汗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3 芍药3 桂枝3 生姜6 大枣12个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2 细辛2 附子1个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8 桂枝3 干姜2 栝楼 ...

  • 《伤寒说意》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

    提纲 (卷三) 卫气为阳,风伤卫者,病发于阳也.卫伤则遏逼营血,而生里热.血化于脏,脏阴衰者,多传阳明之腑.营血为阴,寒伤营者,病发于阴也.营伤则束闭卫气,而生表寒.气化于腑,腑阳弱者,多传太阴之脏. ...

  • 神秘的奔豚气,经方来治疗!

    导  语 情绪剧烈起伏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引发一些疾病,奔豚气就是其中一种. 奔豚病的概念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豚,是古语中猪的意思.由于其发病时,患者感觉肚子疼痛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解方用药篇(2)

    厥阴经 1-------{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2----{桂枝人参汤}   桂枝四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先煮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医理---医家篇

    上篇 中国文化始自阴阳五行,后出易,医,道,儒,墨五家:医乃中国医学,即为医家,以博览群书为机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察天地阴阳之事务,辩于天之六气,通于人之六经,行用于药物,成医家之路,中国医学之本原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佐药篇---6(补录)

    四十六黄柏 黄柏,苦寒之性,入足厥阴肝.足太阴脾经.泻己土之湿热,清乙木之郁蒸,调热利下重,理黄疸腹满. {黄柏汤} 黄柏半两,阿胶半两,黄连一两,栀子一两 黄柏以苦寒散太阴之湿,其力尤为专也.巳土既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三问篇

    中国药学,以药性五味而归五脏,福佑五脏之气血安然,人自康泰.以药物讲其五行,为刻舟求剑之法,不可用也.药物药理,归于五脏,解于中州运化,察以气血营卫,则阴阳可化,冲气可养,五行可化.药物者,何必寻求千 ...

  • 下卷 《中国医学归元》------异变篇

    中国医学源自阴阳五行,医道之用,是以有<黄帝内经>之经典,医道之行,则有<神农本草>之法式,医道之思,则出<难经>之问,医道体系之楷式,则以<伤寒杂病> ...

  • 下卷 《中国医学归元》------女科篇

    上篇 中国医学,分科以四,一为养生保健,一为外伤骨科,一为针灸推拿,一为医药,统以易学之用,分四科是以固然.后世学识不明,徒自分科以细,名利之纷纶,非得以医道之本也.医药之所属,医理行用达阴阳五行之运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4)

    十桃仁 桃仁,苦辛之性,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而行瘀涩,破血而化癥瘕.通润结躁,清化脓血.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桂枝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桃仁,以木气之精,克杀恶血,苦以阴行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3)

    七茯苓 茯苓,甘平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安悸动,消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中用,崩漏遗带之需备,气鼓者通,水胀者灵. {真武汤}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5)

    十三枳实 枳实,苦寒之性,入足阳明胃经.泻痞满而去湿,消陈腐而还清.破结气,消坚积,泄湿热,除火邪,结胸痞满,痰癖症结,水肿胁胀,胸腹闭痛. {枳术汤}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枳实薤白桂枝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