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法基础知识——太岁纪年与干支纪年
木星在黄道附近天空自西向东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每年经过十二次中的一个星次。因此,木星又被称为岁星,而据木星经过的星次用以纪年的方法被称为岁星纪年。
由于木星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旋转,而十二辰(支)的运行是自东向西顺时针旋转,因此岁星纪年在实际运用中很不方便。于是,古人假想出另外一颗“岁星”,与岁星的运行方向相反,称之为“太岁”,又叫岁阴或太阴,以之与十二辰的方向一致,并据此以纪年,这种纪年方法称作太岁纪年。
《周礼》郑注:“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太岁为阴,左行于地。”贾公彦疏:“此太岁在地,与天上岁星相应而行。岁星为阳,人之所见,右行于天,一岁移一辰,十二岁一小周,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太岁为阴,人所不睹,左行于地,一与岁星跳辰,年数同。”
古人将太岁运行至十二辰的年份重新命名为: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zāng)、协洽、涒滩、作鄂、掩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太岁纪年使用的是岁阴在寅,岁星在丑的纪年方法。即分别始于寅月、丑月。
《史记·天官书》:“以摄提格岁,岁阴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
司马贞《索隐》:“太岁在寅,岁星正月晨出东方。”
岁星纪年或太岁纪年是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但是,岁星实际运行一周天的时间是11.86年。这样按十二岁纪年就会出现误差,岁星每年运行的轨迹略超过相应的星次一点,每86年就会超过一个星次。西汉末刘歆提出“超辰”,即144年间岁星运行的星次为145次。公元54年(东汉建武三十年)以后,不再使用超辰法,只按六十甲子的干支顺序来纪年,称作干支纪年。
十干古称十日,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古称十二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秦以后改为由子开始,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其十干叫岁阳,十二支叫做岁阴。古人对太岁十干和十二支分别取有异名。据高诱《淮南子·天文训》注,对岁阳异名的解释如下:
阏蓬:万物锋芒欲出,擁遏未通,故曰阏蓬也。
旃蒙:万物遏蒙甲而出,故曰旃蒙也。
柔兆:万物皆生枝布叶,故曰柔兆也。
强圉:万物刚盛,故曰强圉也。
著雍:位在中央,万物繁养四方,故曰著雍也。
屠维:万物各成其性,故曰屠维。屠别维离也。
上章:阴气上升,万物毕生,故曰上章也。
重光:万物就熟,成其煌煌,故重光也。
玄黓(yì):岁终包任万物,曰玄黓也。
昭阳:阳气始萌,万物合生,故曰昭阳。
十二辰异名的解释:
摄提格:格起,万物承阳而起也。
单阏:单尽,阏止也。阳气推万物而起,阴气尽止也。
执徐:执,蛰;徐,舒也。伏蛰之物,皆散舒而出也。
大荒落:荒,大也。方万物炽盛而大出,霍然落落大布散。
敦牂,敦,盛;牂,壮也。言万物皆盛壮也。
协洽:协,和;洽,合也。言阴欲化,万物和合。
涒滩,涒,大;滩,修也。言万物皆修其精气也。
作鄂:零落也。万物物皆陊(duò同堕)落。
掩茂:掩,蔽;茂,冒也。言万物皆蔽冒。
大渊献:渊,藏;献,迎也。言万物终于亥,大小深藏,窟伏以迎阳。
困敦:困,混;敦,沌也。言阳气皆混沌,万物牙蘖也。
赤奋若:赤,阳也;奋,起也;若,顺也。言阳奋物而起之,无不顺其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