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叫昌宁的村子,藏着多少富平人美好的记忆

昌宁村轶事

文/梁学院
昌宁村,古称香里村、香宁村、香炉村或香凝村、昌凝村,位于关中“四大古镇”之一的富平县流曲镇西北隅约两华里处,取昌盛安宁之意。究竟“昌宁”这一村名是什么时间,因什么原因而得名,无从考证,难下定论。最早记载见明万历甲申(1584年)孙丕阳编著的《富平县志》“流曲里图·昌宁村”。据笔者考证,昌宁村一名,可能在唐会昌年之前就有了,因唐会昌年修建的福昌寺(公元841-846年)本意就是福祐昌宁之意。这里不仅是唐敕孝子梁悦,明应天府尹梁甫、夏县知县刘顺、洛阳府训梁瀹,清贡生倚兴章的故里;更是早期中共党员王克勤、梁步六等一大批有志革命者的家乡,这里也曾以卷烟丝、烟刃子、马蹄铁、制香业、泰和昌大药房和本镇的“琼锅糖”一样曾享誉大西北。可谓人杰地灵,名贤辈出,民风淳朴,仓廪田丰,耕读传家,孝德为本。昌宁村,因历史悠久、规模盛大,自古就有“三村、六堡、二十四座庙”的美称。
这村、这堡、这庙交相辉映,蔚为壮观,从中可见其当年的繁荣与辉煌。笔者追寻着先祖的遗踪,探求着古老的传说,在几位长者的指引下,进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村堡中,探寻“三村”之渊源,揭示“六堡”之壮阔,探究“二十四座庙”之奥秘,一点点撩拨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

刚建成时的《重宁堡》城门楼

一、“三村”

“三村”,是指从远古时期,先民到达昌宁这片土地上的先后顺序和居住位置,由生活在这里的“三大姓氏”的人们所建立的三个自然村落,故称“三村”。
(一)梁家。即今天的昌宁村四、五组梁姓人家。有史可查到达此地最早的土著先民应当是梁姓。首先,梁姓已于“汉末从山西迁至富平、耀县一带”;其次,在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西梁堡出了个曾轰动朝野的少年孝子梁悦;再次,富平有俗语云“香里村梁家、炭村王家、南窦村常家、南董村段家、北五村干家”,意思是说这些姓氏是早先来到富平或流曲附近开疆拓土的先民,也是流传在这一地区最古老、最有说服力的佐证之一。
(二)刘家。即今天的昌宁村二组东刘、五组西刘,按照严格意义上时间节点划分,昌宁村五组西刘当时不在此称谓之序列(因西刘是后边迁到如今所驻位置的)。古语云“先有刘家巷,后有王家堡”。可见刘家到昌宁村这片土地是要比王家稍早一些。
(三)王家。古语云“先有刘家巷,后有王家堡”。
以上是清朝前期的称谓。到了清初甚至清中叶,“倚(jì)姓”由别处迁移而来,随后就增加了“倚(jì)家”。如今,昌宁村早已成了以“梁、刘、王、倚”等诸多姓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流曲古城示意图    重宁堡古城示意图(倚新虎 摄)

二、“六堡”

随着时间推移和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昌宁村“梁、刘、王、倚”四大家族,逐步彰显出了各自的实力,为确保家族平安,抵御外族侵扰,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目标,开始着手营造自己的安乐窝,深挖壕沟,高筑城墙,保护家园。随后,按照姓氏族群,乡民们先后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六座城堡。
(一)西梁堡。位置就是今天昌宁四组、五组五、六十年代前梁姓子民居住的大部分地方。
西梁堡的概略位置是:北面以现今的梁崇忠(四组)家北面东西大路北侧为界;西面以现今的梁耕娃(五组)家西墙外南北路为界;南面以现今的梁悦祠堂南东西大路(昌宁村通梅家庄)为界;东面以现今的梁崇明(四组)家门前南北路为界,亦或如今梁悦祠堂东侧南北路为界。
西梁堡从北门到南门的距离古称“180轸”,按照“一轸为四尺”计算,即180*4尺=720尺=260米,按方形城堡计算,面积应当是260米*260米=67600平方米*0.0015亩=101.4亩。当时有9个城门,以现今的正南北(四组与五组分界线)、东西(中巷子)巷道为基础,中心点就是如今的十字口,分别有正北、南、东、西门,同时北门两侧有东北偏门(迎祥门)、西北偏门,南门两侧有东南偏门、西南偏门,东门北侧有一东北偏门;堡正四门口均有巨大蹲狮一对,高约3米,雌雄分明,形态各异,神采翼翼,堪称石刻精品,这足以说明西梁堡规模之宏大,气势之不凡。
为确保平安,吉祥康宁,按照五行八卦之说,族人分别在堡西北角和东南角,以垒土夯实的方式,筑建了两座占地约半亩、高约15米、直径约10米的圆形土墩(墩台)。留存在堡东南角的最后一个土墩在70年代才被村民们取土垫圈毁掉,当时还有一族人从土墩底部挖出一口内装各种粮食的烧制大缸。
如今只能记得堡北东偏门叫“迎祥门”(门额青石刻成,字横书写,约92*39厘米),位置就是现今的梁崇忠(四组)家门口,这个门楼解放后才被拆掉。堡西南角部分残损的城墙六、七十年代被拆除。
堡东南角建有孝子梁悦祠堂一座。
古时的西梁堡范围可谓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在周围的村镇也算是影响最大的。例如:从现今梁悦祠堂内摆放的镌刻于 “大清嘉庆岁次甲子仲春之月吉日(1804年),西梁氏上一甲人等仝立石”的《创立山场地碑记》中可以看出,古时流曲镇昌宁梁家村(古称西梁)村民在清代流曲片的主要分布(“如今西梁氏世居频阳昌宁村、金墉堡、流曲里一甲”)、旧有山场地的范围(“**山左,金瓮山后,有**村庙右去村四十五里小桃沟是也”。“*”此处缺四字――笔者注)。然后又详细记载了清康熙朝后梁家村新开辟山场地的区域(“红土坡西至陈家沟,上至分水岭,下至同官,河经界分明”。同官为今天的铜川――编者注),面积大约有几十平方公里。为防止年代久远,山地界域分辨不清,避免与其他族人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恐日*代远,年湮不志其事,将何以诏示来滋也”。“*”此处缺一字――笔者注),所以梁氏族人就立石镌刻明确地界,昭示后人,警示他人。这块石碑是古代流曲昌宁梁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真实写照,对进一步研究古代富平农业发展、土地开垦利用、疆域面积将提供翔实的历史资料。
(二)和宁堡。建于壬辰年拾壹月吉日,大约公元1712或1772年。位置就是今天的昌宁二组东刘东边靠近底曹流公路那片五、六十年代刘姓子民居住的地方,仅有南门一道。记得70年代初,在堡东南角有一高约10米、直径约6米的残破土墩(墩台),土墩下挖有一窑洞,内住一周姓鳏寡老人。在六、七十年代还能看到东边、北边破旧颓废的城墙。占地约十亩。
(三)复宁堡。位置就是今天的昌宁二组东刘西边靠近昌宁一组西南面那片五、六十年代刘姓子民居住的地方,仅有南门一道。在和宁堡和复宁堡之间有一南北走向的巷道,叫“刘家巷”。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先有刘家巷,后有王家堡”的“刘家巷。” 占地约十亩。 
(四)昌宁堡。位置就是今天昌宁三社南面那片五、六十年代王姓、徐姓子民居住的地方,亦叫昌宁城、昌凝堡寨,或叫南堡子。据梁启明老先生讲:该堡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在解放初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石牌额从破损的城墙上掉了下来。最早记载见光绪版《富平县志》“昌凝堡塞,座落东北乡(指县城东北――笔者注),距城(指县城――笔者注)三十五里,周围一百零四丈,城高二丈八尺,城根宽一丈八尺,上宽七尺,雉堞一百个,高六尺,炮台三座,池深一丈五尺,宽一丈,南门一道。”约合现在面积12亩。
(五)永宁堡(亦叫永宁城)。建于乙亥年,大约公元1719年或1779年。位置就是今天的昌宁三组西北角靠近昌宁四组那片五、六十年代前王姓子民居住的地方,仅有南门一道。占地约六亩。
(六)重宁堡。位置就是今天昌宁一组那片五、六十年代倚姓子民居住的地方。见富平县人民政府《富政发〔2011〕32号关于撤销部分县级文保单位公布第四批文保单位及一二四批文保单位保护范围的通知》“重宁堡堡址:清代,位于流曲镇昌宁村重宁堡组内”。重宁堡是六、七十年代时流曲镇片留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堡之一,仅有北门一道。后在70年代“拆墙风”中被人为毁坏。又载:1932年关中大闹瘟疫,又名“虎烈拉”,死的人不计其数,富平大地横尸遍野,可唯独重宁堡因垣高耸立,城门紧关没死一人,几个月之内与外界往来仅用绳索拴住笼子将人物吊上送下,故后人赞重宁堡是“救命城”。
当时昌宁村还有北梁堡(俗称空空堡子,亦有人称金镛堡,待考),由于规模相对较小,因归西梁堡一宗,故没有计算在内。如今的北梁堡残存的城墙轮廓依然可见。占地约十亩。

三、“二十四座庙”

昌宁村,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孝子梁悦”孝道思想的浸淫,在这片具有浓郁的封建思潮洗礼和厚重的关中纯朴人文氛围的热土上,宗教(寺庙)文化建设十分突出。当时,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基础的逐渐壮大,人们寻求精神寄托,在尊奉儒家思想的前提下,开始兴建寺庙,按照各自信仰习惯,烧香拜佛,诵颂经文,整饬习俗,教化子弟,约束言行。规模之大,密度之稠,香火之盛,信众之广,可谓富平甚至渭北或西北屈指可数。经过历朝历代的创建、重建、扩建,据老人们回忆和史载,在不到五十公顷、不足千人的村落,昌宁村周边就先后修建了不同规模的儒佛道三教寺、庙、观、庵、祠建筑群――“二十四座庙”,供其顶礼膜拜,敬神礼佛,供奉浆果,焚燃香烛,祈求平安,寄托哀思,诉说衷肠。香氲烟凝,芬馨缭绕,钟响磬鸣,余音袅袅,四季隆盛,宁静祥和。由于香事繁盛,由此也催生了昌宁村制香业的产生。
但随着时代变迁,朝代更替,加之兵荒马乱,天灾人祸,这二十四座庙在解放前后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永远的消失了。今天,只是仅知其名,略晓其位,按照昌宁村六堡之布局,给大家提供个概略情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部分庙宇由本堡族人出资修建外,相对较大的庙宇都是由昌宁村和周边村、堡村民共同捐资修造而成。
(一)西梁堡周边有十一座庙
1、堡正北门口有一老爷庙。即关圣庙,俗称老爷庙。解放前人们看到的关帝庙是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春二月重新修建的,重修碑记现存梁悦祠堂内。
2、堡北偏西小门有一土地庙。内供土地、山神和韩愈塑像。因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写《复仇状》,申明大义,引经据典,据理力争,才使得12岁的族人梁悦在替父复仇一案中免除死罪,仅“杖一百,流循州”。仰赖韩公的政治智慧,梁悦不仅得以苟全性命,而且还名垂青史。从此梁氏家族为了感激韩公的救命之恩,故将其列入本族敬奉祭祀之列。当时土地庙内的韩愈塑像身着相服、头戴相帽,红脸白须,神采奕奕,后世尊称“昌黎伯”。
3、堡内十字口西南角有一庙。
4、堡东门口有一庙。
5、堡西门口有一庙。
6、堡东偏北小门口有一庙。
7、堡南偏东小门口有一庙。
8、堡南偏西小门口有一庙。
9、堡北偏东小门口有一庙。
10、堡南门口东西路(昌宁村通梅家庄)南有一关帝庙和献殿。关帝庙正殿东西两面墙上均绘有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内容的精美彩色壁画,献殿是祭祀时敬献祭品、摆放朝奉或上香之用。古时,每逢清明和年三十,凡祭祀孝子梁悦的政府官员、达官贵人,均在此下马驻轿、歇息。献殿与关帝庙在一条中轴线上,关帝庙在北、献殿在南,中间有通道相连接,献殿门向南开,在献殿与关帝庙之间有一东小门。解放前后族人夏季傍晚多聚于此乘凉、聊天、听书。解放初关帝庙和献殿被拆除,族人梁步六用拆除的木料在梁悦祠堂西侧修建了女子学校。
11、堡西边(今五组西刘村东南)有一庙。
(二)和宁堡周边有两座庙
12、堡东南角有一关帝庙。内供关圣。
13、堡正南有一菩萨庙。内供观世音菩萨。
(三)复宁堡周边有三座庙
14、堡正南有一关帝庙。内供关圣。
15、堡西南角有一老君堂。内供太上老君,以祈求保佑乡民安祥,事业兴旺,家人康福。为道教建筑。
16、堡南东西路(昌宁村通梅家庄)南有一菩萨庙。内供观世音菩萨。
(四)昌宁堡周边有两座庙
17、堡东边有一关帝庙。内供关圣。
18、堡西南角有一八蜡庙(亦叫南八庙)。八蜡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中国民间仍视八蜡为除虫捍灾御患的神,祭祀于八蜡庙。八蜡庙,乃古时祭祀之名。夏时称谓嘉平,殷代称作清祀,周时称为大蜡。旧时于每年建亥之月(十二月),在农事完毕之后,祭祀诸神,以祈祷来年丰收。所称八蜡即为八种神:一为先啬,即神农;二为司啬,即后稷,相传其为母所弃之不养,故名弃,后为舜的农官,封于邰,号后稷;三为农,即古之田畯;四为邮表畷,邮为田间庐舍,表为田间道路,畷是田土疆界相连缀;五为猫虎;六为坊,即堤防;七为水庸,即水沟;八为昆虫,即蝗螟之属。
(五)永宁堡周边有两座庙
19、堡正南有一药王庙。内供唐代著名神医药王孙思邈全身坐像,神采奕奕,端庄慈祥,工整精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20、堡东与复宁堡西交界处有一无量庙。内供无量祖师即真武帝君,为道教执掌北方天界之神祗。每逢天旱,祈雨辄应。道经述云:北方玄武帝君,披发缁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十分威猛,从者皆执黑旗。职司消灾致祥、惩恶扬善、护佑一方、造福万民。

《重宁堡》建设相关铭文

(六)重宁堡周边有三座庙
21、堡西边有三官庙(亦叫倚家庙)。内供三官大帝,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堂、地府、海洋三界的“三官”之神:“天官”、“地官”和“水官”,闽南语俗称“三界公”,客家话称为“三界爷”,又称“三元大帝”,三官大帝掌握了天堂、地府、海洋间的一切事项,是极为崇高的神祇。道教中最普遍的说法,认为天官大帝为尧,地官大帝为舜,水官大帝为禹等三位贤君。另说,三清道祖以炁化身,元始天尊化炁为上元之神、灵宝天尊化炁为中元之神、道德天尊化炁为下元之神;是为三元之神,以主宰天地水三界(炁,念qi,同“气”) 。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道教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就是说三官有对世人、亡魂等能“赐与福份、赦免罪过、解除灾厄”的权能。东汉时,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教徒请祷治疾疗病的方法。
22、堡北有一庙。
23、堡东北角有福昌寺。取福佑昌宁之意。最早记载见光绪版《富平县志》“福昌寺,在昌宁村,唐会昌中(公元841-846年)创建,历元、明国朝皆重修”。该寺规模最大,占地三十余亩,所有主体建筑均在一条中轴线上,按照从南向北的顺序,依次是戏楼、两侧各有三间对开的两檐流水厦房、五开间大殿、五开间的三郎殿、稍偏西(不在同一中轴线上)为西配殿娘娘殿(塑有送子娘娘塑像四躯,送子娘娘为主神娘娘,其他娘娘是衍化出来掌管生育有关的化身娘娘);紧靠三郎殿东北侧有一东偏门,内有两栋门向南开的五开间的大殿。结构合理,布局严谨,古朴典雅,雄伟壮丽,其规模之大、气势之盛,为“六堡”内外寺庙之冠。
道光26年岁次丙午梅月吉日(1846年),昌宁村“六堡”族人共同出资,“重修乐礼楼”,即三郎庙戏楼,并勒石以示纪念。解放前后昌宁村因学生较多,就将此庙改作学校,如今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在此地上过学,当时叫大庙;六十年代初,因修建流曲通川学校和昌宁小学,这座古刹被拆毁。
(七)北梁堡周边有一座庙
24、堡东南角有一姑姑庵。解放初(49年),梁姓族人要拆除此庵,当时倚姓(一组)村民多方拦阻,族人梁步六前往调解主持,才使得拆除顺利进行,所拆木料由族人梁步六在梁悦祠堂西侧修建了女子学校。因为很早以前(约唐、宋时期)北梁堡和西梁堡本是梁姓同宗,在光绪三年年馑之后,堡中族人多搬迁至流曲镇北街,所留土地由西梁堡负责耕种,各类税收也由西梁堡代缴,故北梁堡诸多事务由西梁堡管理。解放前后同宗曾在昌宁村梁姓祖茔一同祭拜。
当时村民有烧香拜佛的习俗,有些虔诚村民为图吉利、敬献第一柱香(俗称头道香),就从子时开始奔走于这二十四座庙之间,等到进香完毕,基本上就快接近卯时了。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从鸡叫头遍开始,到天快亮时才结束。

唐孝子梁悦画像

25、梁悦祠。位于西梁堡东南角。清嘉庆六年三月(公元1802年),全族集资,在村东南角,重新修建了一个门向西开、占地十多亩的方形梁悦祠堂,以祀孝祖,正门两侧高大的青石门框上刻“杀秦杲名扬天下”、报父仇唐世一孝”和 横额“唐世一孝”楹联。祠堂正中墙壁上嵌有“西梁裔孙仝刊”的韩愈《复仇状》石碑一块;门内沿西墙是一排厦房,北边是两座大房,正殿前有石供桌、石羊等饰品,在石供桌的北边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梁姓祖茔,南边有几行粗大的柏树,且因陵墓周边古柏参天,故有“柏陵”之称。在清光绪三年年馑,村民们将祠堂房屋拆除、柏树挖掉换钱粮以糊口。祠堂南墙正中有碑楼一个,上嵌石碑刻竖置形式:右上款时间“嘉庆六年”、中书“唐敕梁孝子悦故里”、左下署名“西梁裔孙”。现存梁悦祠堂,为民国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1943年)在原址基础上重新修建的。所用款项一百块现大洋来源于当时本村北山场地地租(可能是梁氏家族北山场地最后的一笔租金),购得族人梁清章家路南腰房木料。当时由梁广学、梁德昌正副会长负责,梁坤管理日常账目,泥工王安真和木工梁思让、梁世昌、梁术芳、梁忠孝等具体施工,族人梁永泰、梁永财、梁永鸿、梁永胜等齐心协力,多出力流汗,建成大房三间。房屋正中厅墙壁内镶嵌的“西梁裔孙仝刊”的韩愈《复仇状》石碑,是由原清嘉庆六年三月修建后破损的梁悦祠堂内拆移过来的。上房梁时的落款“时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春三月丙辰廿十五日丁巳卯正吉时立柱上梁关户创建”,由族人梁清章执笔书写。梁悦祠的祭奠活动由来已久。据原逸山中学纪聘贤教师回忆,民国二十二年春,他在流曲通川小学上学,那年清明节,曾以春游的机会参加了在梁悦祠堂举行的纪念活动,当时除县、区、乡政府派员参加外,还有通川师生、周围乡绅及群众数百名;会上,通川历史老师任耐之(任学忍,薛镇东崖人,解放后病退在家)还做了关于梁悦的史迹长篇报告,音乐老师王愚若(解放后任富平县长)也参加了集会。解放后,此祠改为县、村粮食储备库;80年代初又作为本村磨房使用。加之文革破“四旧”,祠堂设施毁坏殆尽,房舍也得不到及时修缮,祭祀活动曾一度中断。2009年4月3日,在梁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梁悦纪念堂修建筹备领导小组”,于该年清明节恢复祭祀活动,规定“每年清明节前一天,梁氏后裔在此举行祭奠先祖公祭活动”,使这项活动才得以恢复。
呜呼,星转斗移,沧海桑田。昔日的昌宁村,尤如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古铜色的脸庞上纵横交错的皱纹记录着他的前世与今生,健谈的言语间始终弥散着古香古色的文字气息,全身上下也都洋溢着饱经沧桑、百折不挠的故事。如今的昌宁村,在党的富民政策和美丽乡村建设方针指引下,焕发新姿,昌盛安宁,孝德并重,文明传承,处处祥和,人人幸福,到处呈现出一泒和乐和顺、和睦和谐的氛围。
(此文参照祖父梁永鸿、父亲梁崇俊、母亲刘淑莲早年提供给县编史办相关内容草稿完成,感谢族人梁启明、梁崇忠、梁崇明、梁庚寅先生。)

作者简介

梁学院,网名孝梁,陕西省富平县流曲镇昌宁村人。退役军人,热爱山水。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青海省摄影家协会、PSA(中国)摄影协会、风马旗摄影沙龙会员,昆仑拍客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副主席,多幅作品曾见报刊和杂志、获奖。现供职于青海省阜阳商会。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