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这座城,最早建在哪里?

说在前面

2005年,邢台在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及保护工作中,在邢台老城西北二十里发现一座古城址。根据《顺德府志》记载,定名为鹿城岗古城址。古城发现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曹定云先生,历史所孟世凯先生,河北省文研所、古城址专家石永士先生先后到现场进行考察工作,对古城址年代、性质有了一个初步认识。2006年3月13日,在河北省文物局的大力友持下,省市联合组成的鹿城岗古城考古调查队,对古城址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

2013年5月,国家l 国务院公布鹿城岗城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城岗古城址

鹿城岗古城址,位于邢台老城西北二十里的营头村北,西侧为营城岗,南邻靠从朱庄水搬迁下来的元庄,城址北约500米为西沙窝村。

鹿城古城座落在一个叫鹿城岗的山岗地上,海拔高度92米,地势南高北低,城址平面呈为规则长方形,从调查情况看,南北两座城墙基本上为平行的正向墙体,西城墙依靠地形,形成自西北墙体正向向南,随着地势的进行筑建,然后逐渐向东倾斜,在西墙的中部渐渐随地势抬起与南城墙相连。经测量,东西城墙约500米,南北约640米。经勘探,城址南墙和西城垣保存较好,特别是西城垣的南部,现保存有较好城墙,最高处约6米,南部城垣处还保留有二个豁口,相传为南垣的城门,城址的北墙西段有高出地面的城垣300米,东城墙已被破坏,在地面上已经是无迹可寻。

在鹿城岗古城址西墙,从破坏处可看到清晰的夯土层,个别地方可以看到明显的夯窝。城址的夯土层十分坚硬,近距观察,夯土层采用细沙土的褐灰土夯打而成,还可以见到明显的夯窝。

文物工作者在对城墙进行解剖时发现,北城墙基宽13.5米,墙体座在一个古遗址上,古遗址因发掘面积和出土物较少,时代难以确定,但根据所出陶片及相关情况,初步认为时代较早。

在北城墙发掘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城墙基槽和护坡,夯层薄厚不均,最薄的约7—8公分,厚的约近20公分。

在西城墙进行发掘时间,在城墙的外侧,清理近四平方米的夯窝,夯窝直径约5公分,夯窝呈梅花形和四点状,窝底较平,可以推测为四根或五根木棍捆绑在一起,用此作为夯打工具,进行夯筑工作。

在发掘过程中,在塌落层中发现有板瓦和筒瓦,在西墙处还发现铜镞五个,铜镞为三棱形,铁铤。此外,在鹿城岗发现有初期的并采集了一些板瓦、筒瓦和素面半瓦当、云纹半瓦当。

瓦当和板瓦、筒瓦为泥质灰陶,质地坚硬,扣敲有声。在铜瓦的内侧可以看到一明显盘条泥筑痕,瓦当平头平面,无纹饰。还有一个云纹半瓦当。

根据出土物及发掘情况,考古部门认为时代为东周时期,但鹿城岗城的始筑年代没有给予明确的意见。

鹿城岗城址周边环境

鹿城岗城址在邢台旧城的西北,这里是太行山山前丘陵与平原交接地带。东部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在鹿城岗周边有良好的水源,北依白马河,南面有达活泉、野孤泉、白沙泉、紫金泉等,1970年代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水草茂盛,芦苇成片,稻田连连。

鹿城岗城址处于邢台至山西的古道上,从鹿城岗眺望马鞍山山口、南青山城清晰可辩,地理环境上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可居可守,符合古代建城的选址理念。

从今天的地理环境看,鹿城岗北临白马河。白马河古代称冯水。在白马河的南岸进行文物普时,发现有许多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1956年代,在鹿城岗城址的北侧约一公里,东距京广铁路500米的地方,发现大面积的古代遗址,遗址上覆盖5米厚的沙土层,出土有陶鬲、陶罐等器物残片,经过文物部门鉴定,认为是商周时期的遗物。这个调查成果记载于邢台地区行政公署文化局《邢台地区文物初考》一书中。

1958年秋天,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鹿城岗西南的约二公里处岗坡上进行调查,在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一处,发现战国时期的墓葬7座,汉代墓葬1座。尤其是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在最大的一号墓中出土有铜器、陶器、骨器、石器等,铜器有铜鼎、铜壶、铜盘、铜甑、铜釜、铜镞、铜刀等。墓葬中出土车马器59件,骨器395件,骨贝389件,蚌贝96件。根据专家研究认为南大汪战国墓应为战国时期中晚期。

1990年代,在鹿城岗城址的南部二公里处,发现密集的西周至战国的文化遗址。此后在对遗址中部的南小汪工商局等建设工地进行发掘时间,出土了青铜鼎、爵、尊、簋、玉戈、甲骨等文物,特别是在南小汪遗址出土西周时期的有字甲骨,有力的证实这个遗址在西周邢国史上重要性。

1993年,在距鹿城岗西南9公里处发现西周时期的邢国墓地,2006年,国务院公布邢国墓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邢国墓地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三五”期间重要大遗址规划。

2005年11月,在鹿城岗西南约5公里处的北召马村发现一处商代文化遗址,经过调查和试掘,这个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根据出土的器物和遗迹,确认北召马遗址是一处商代晚期的邢台先民居住址,对研究邢地商史以及邢祖乙迁都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鹿城岗西北约14公里,为青山故城遗址。青山地势险要,古称青山口,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设险处名青山口,唐末朱全忠与李克用数战于此。青山口,据考证在西青山村西。此地是平原地区进入太行山、直达山西的交通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是邢台通往西部山区的重要关隘。《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西青山,汉为中丘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于此置青山县,属邢州,县界有青山,因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又记:“青山县,隋析龙冈县置。以县界有青山为名。……今直隶内丘西南有青山村,即故址。”

根据鹿城岗环境及城池的规模,鹿城岗应为春秋之前的邢国重要子城,担负着拱卫邢国都城的屏障作用。

而鹿城岗城址的始筑年代目前尚不清楚,但在发掘过程中,从城墙夯土层中出土了一些先商时期陶罐残片,泥质黑陶,胎较薄,表面磨光。现在夯土层还没有发现稍晚的遗物,也就是说鹿城岗城址最早不应早于商代。

鹿城岗的地方志书记载

鹿城岗城址很早就记载于地方文献中。

明成化版《顺德府志》鹿城岗辞条下记载:“鹿城岗,俗传邢侯欲建城,立标已定,夜有一鹿,衔标于今城。”

嘉靖版《顺德志》记载:“在府西北二十里,相传邢侯欲筑城,于此立标已定,夜有鹿衔标于今城。”

清乾隆六年《顺德府志》记载:“鹿城岗,世传邢侯建城于此鹿衔标今废。”

清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记载:“鹿城岗,在城西北二十里。世传邢侯欲筑城于此,立标已定,有鹿衔标于今城处。”

清道光年间《邢台县志》记载:“鹿城岗,世传夜里建城时立标岗上,夜有鹿衔标今城处,其说怪诞。岗在城西北二十里。”

清光绪年间《邢台县志》记载:“鹿城岗,营头岗东北二里。”

民国三十二年《邢台县志》记载:“鹿城岗,营头岗东北二里,初欲吁此建城,夜有鹿衔标徙之。”

从各代地方志书了解,府县志书记载字数虽然多少不一,但内容大致相同。

鹿城岗城址相关研究

从目前所得到的基本材料,结合邢台历史情况,对鹿城岗作一初步探讨。

邢台在历史上有多次筑城史,但在先秦时期,文献记载中可知的有三次:第一次为祖乙之邢。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通过考古发现,特别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在邢台东先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其年代与祖乙迁于邢的时代相近。经专家考证研究,认为祖乙之“邢”在邢台,在学术界亦取得了一致。

第二次为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周公之子为邢侯,建邢国。关于邢国考古工作,近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0年在南小汪发现西周文化遗址,在此后的三年中,先后发掘了南小汪工商局区、旧房开发区、环境测绘区、审计局区、粮食局住宅区,百货大楼区等。1993年,为配合邢台轮胎厂子午线工程,在葛庄村北发现了大面积的墓葬区,经钻探发现有500多座,此后又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认为所发现的大墓为邢侯墓。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南小汪发现过程中,出土了一片西周时期的甲骨文,有一组完整的辞条。李学勤先生、王宇信先生,曹定云先生等先生先后发表研究论文,对甲骨文的时代、内容,背景及相关历史作了探讨。尤其是曹定云先生认为该卜辞与西周邢国都城的选址有密切关系,是一次重大祭祀活动。

第三次,《左传》记载公元前659年,齐国、宋国,曹国帮助邢国筑城。左传中记载为夷仪城。夷仪城的地望有两个:一个为山东的郾城;一个是邢台县的浆水镇。如果文献记载无误的话,鹿城岗与此次筑城无很大关系。

公元前635年,邢侯受到了卫国的侵略,被毁城灭国。邢国灭亡之后,邢台的地名在文献中称邢邑。此后,先秦邢国在文献中没有发现筑城建城的记载。

鹿城岗古城年代,考古部门已认定是东周时期。但不是鹿城岗城的始建年代。建于何何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从目前在周边发现的商代至战国时期的遗址看,此城址与这些历史时代应有密切的关系。从城城址规模上看,鹿城岗城址在先秦时期可以当时侯国城池相比较。例如北京琉璃河燕国古城址,考古发掘揭示城墙现保留300米,墙体宽约10米,长宽约600多米。琉璃河燕国城一些情况与邢台鹿城岗有一些相近的地方,值得在今后工作中注意。

加强这个区域的考古调查工作,注意对相邻区域的调查与域内的文化关系,以便弄清古城形制、性质,年代等问题,如研究南大汪古墓葬和南小汪遗址等遗址,与邢国墓地之间的关系。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