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识字到读书 2024-05-16 20:58:41 很多小孩子在长辈面前,常常会被问及学习和读书的事情。这在长辈那里是表示一种关怀和爱护,但对一些小孩而言,却难免会有些压力或尴尬。林黛玉初进贾府,也遭遇了这份尴尬。黛玉在母亲亡故之后,因年小多病,“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只得在父亲林如海的安排下,投奔贾府,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那年黛玉只有六岁(关于黛玉进贾府的年龄,历来有争议,从六岁到十一岁的说法都有。本文倾向于六岁。但本文讨论的重点不在黛玉的年龄,故从六岁到十一岁这个年龄段的任一说法,都适合本文的观点),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正是读书识字的年龄。如果放在今天,那时的黛玉也正好是每天背着新书包上学堂的小学生。在这里,人们常常有一个误解,以为黛玉进贾府时已经是一个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这是受《红楼梦》影视作品的影响。特别是陈晓旭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深入人心,让人对宝黛初见时的年龄产生了错觉。 倾向于说黛玉进贾府时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这有依据吗?确实有。《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贪赃枉法被罢黜之后,游历到姑苏当了林黛玉的家庭教师。原文写到,“今如海年已四十……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可知,贾雨村当林黛玉老师的时候林黛玉五岁,贾敏去世的时候林黛玉六岁。紧接着,贾雨村拜见林如海时,林如海告诉他“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从贾敏去世到黛玉启程,应该还经历了丧葬、安顿等一些时日。等黛玉到贾府被安排住处的时候,贾母曾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贾母说“等过了残冬”,说明黛玉进贾府时应该在立春之前或春节之前。按照传统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黛玉应该不会在船上过年。或许贾母早就有话,要外孙女赶在春节前抵达,到时一起过年。所以,林黛玉进贾府时应该只有六岁。六岁的黛玉初进贾府时是怯弱的,是战战兢兢的。她提醒自己“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因为她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何谓“与别家不同”?就是不同于很多一般贵族家庭,当然也包括林黛玉自己家。这意味着,黛玉来到并将长时间生活下去的贾氏大家庭,是和她的原生家庭不同的。她在原生家庭习得的各种言语方式、行为习惯可能都将面临新的挑战和调整。所以,她便特别留心自己的说话和走路。自从黛玉来到贾府,作为外祖母的贾母,对外孙女而言就不仅仅只是一个亲人,而是要对她的成长负全责的监护人。黛玉是那个她“独爱”的女儿贾敏的女儿,一旦爱女离去,老母亲就只有自己替代女儿做外孙女的“妈妈”了。 当她哭着把投奔而来的黛玉“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的时候,在贾母的内心深处,责任感应该比悲痛感更加强烈。所以,她在了解了黛玉的身体、生活、随从等情况,安排了黛玉的住处之后,便开始询问黛玉的受教育状况。不仅养育黛玉,教育好黛玉也是贾母现在的责任。当然还包括将来给黛玉安排一个好的归宿,这是后话。书中写道:“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这是黛玉到贾府之后,第一次正式直面自己的教育问题,也是第一次调整自己关于“读书”的认识。因为,在贾母这里,黛玉第一次对于“读书”的概念发生了认知失调:读书可能并不是“读书”,而只是认字而已。认字和读书是两码事,读书是比认字更高的学习阶段。所以,贾母会说自己的孙女们还没达到“读书”的阶段,只是在“认字”阶段。此刻,黛玉就略显尴尬了。姊妹们还在“认字”阶段,难道黛玉自己就到“读书”阶段了?自己是不是显得太不谦虚了?黛玉是聪慧的,她很快就调整了自己脑海中关于“读书”的概念。当宝玉问她,“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就说,“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红楼梦》里,“读书”和“认字”是分得很清楚的。比如,第四回写李纨,“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罢了”;同样在第四回写薛蟠,“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而“读书”主要是指以科举为旨归,苦读四书五经,最终能体会圣学“天理”,即“读书明理”。这也是贾府上下主流价值观最看重的。 且看第四十三回薛宝钗对林黛玉讲的这一段话。宝钗说: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在这里,“读书”和“明理”被清楚地分为了两件事。读书是为了明理,不明理不如不读书。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学习程度的进阶大致有三个阶段:识字——读书——明理。根据这个主线,天下的人大概可以分为四类:不识字的人、识字的人、读书人和明理的人。在《红楼梦》中,不识字的人是大量存在的,那些老奴、婆子、丫头们,像焦大、周瑞家的、袭人等都不识字;贾琏、贾珍、贾蓉、薛蟠这些人念过书,但算不得读书人,只能算是识字的人;如果不把读书限定在为科甲读书这个范围内,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等这些人基本都可以算是读书人了;至于明理的人,如果专指读书明理,那在《红楼梦》中是很难找的。如果把“明理”延伸到对人生智慧的体悟,那么有一个人倒是可以算得上,那就是刘姥姥。刘姥姥真诚善良、恪守本分、“难得糊涂”,也是《红楼梦》中一个要紧的人物,只是她完全不识字、没读书而已。另外,还有两个厉害人物,那就是贾母和王熙凤,她们都是管家的高手,但她们却都读书有限或识字不多。可见,同样是上学几年或十几年,有些人只是认得几个字罢了,完全缺乏知识的熏陶和书卷的气息,更别说“明理”了;有些人虽然知识丰富、文质彬彬,但缺乏应有的道德素养和对真理的认知。贾母说,“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罢了。”这不像是在说她的那几个孙女,倒像是在说现在的很多的学生和所谓的读书人。 赞 (0) 相关推荐 林如海重病逝世,贾母为何态度十分冷淡?答案在林黛玉进贾府那天 细按<红楼梦>一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情节的隐秘性,很多人物的关系亲疏并不是摆在明面上,而要透过层层细节让读者自己去发现,也正是因此,<红楼梦>的阅读门槛很高,有许多读者阅历不 ... 4岁孩子150天识字3000,读书百万字,“识字神童”妈妈的“秘诀” 编者按:自"王东华幼读"小范围指导实践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50位孩子完成了幼读目标,其中仅4岁多的幼儿不下10位--本文作者翟娟就是其中的一位.她虽然曾有6年的幼儿教育经历,但 ... 识字与读书 识字与读书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如何识字读书的? 文·段宏刚 汉字拥有6000多年历史,是一种由图形符号组成,非常成熟的.只代表语素的"表意文字",一些汉字即使不知道读音,也能根据字体造型和造字方式判断出要传达的含义,有助于增加阅 ... 不识字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读书 黄色标注为误收字 最近有一条新闻上了热搜,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年礼盒把"福"和"祸"字弄混了.为此,人文社全线下架错版的新年礼盒并致歉.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指读识字有害?听听专家怎么说!用好这些方法,娃不爱读书都难! 安可最近开始自主阅读章节书了(5岁9个月),上次我们带她去图书馆挑书,她自己选了好几本公主类的章节书,拿回家就自己阅读起来. 5岁9个月安可自主阅读章节书 从一年前刚开始自主阅读,连on和in都分不清 ... 中国古代并没有汉语拼音,那古人又是如何识字读书的呢? 古代中国人写文章,除了讲究文采.风骨之外,对声律.音调的把握要求也很高.古人写骈文.唐诗.宋词.元曲,都需要创作者掌握汉字的发音规律.才能写出抑扬顿挫的诗文. 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拼音.那么,古人是怎 ... 影响每个中国人读书识字的人,就长眼在鼓浪屿 重述鼓浪屿的故事 | 重温鼓浪屿的光芒 上一篇:陈士京,长眠于鼓浪屿,助郑成功封侯晋公的重要谋士 上一篇我们说到陈士京墓有点孤单,在它所在的鸡母山另一头,则是一个"热闹"的基督教会 ... 不读书不识字就逃得了? 赞赏作者 教孩子如何识字,如何读书,以及读什么书? 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不过我要说,一生之计在于少年. 一辈子的关键,尤其是启蒙的阶段,蒙学才是最重要的. 也是老话里常说的,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现在就开始教我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