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理风格的角度分析一首诗

从文理风格的角度分析一首诗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

②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红军长征途中在此发生战斗,此次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③烈:烈,凛烈;西风劲厉。“烈”字通“颲”字,《说文解字》:“烈,火猛也”;“颲,烈风也”。

④ 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⑤漫道,徒然说,枉然说。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⑥从头越,即为头越。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分析:

文理风格是指一篇文章、诗词的逻辑线索、组织结构,或者说就是作者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的前后顺序与原因、效果。综观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情境,下阕写的是娄山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而且其文理风格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西风烈”三字起笔,气势如虹。毛泽东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以热写寒,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至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第二句“长空雁叫霜晨月”,通过声音传播,一写高原的辽阔;二写清晨的冷寂;三写长空的月亮,声调高亢。第二个“霜晨月”写的是月光泻地,很自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自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结束得自然而明快简练。   

这四句写景,是写眼中之景、情中之景,以表达境中之情。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心情沉郁。    

然后,作者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下阕起始二句,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写人为主但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战斗的激烈,而是展望未来,抒发不惧关山艰险,决意从头做起的革命豪情。下阕的开头,虽然七字句的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这个“铁”字用得极神奇,让人有超现实之感。而“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因而成为佳句,已被广泛传诵。随之,“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个写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既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山与海,其形其色都雄浑壮阔,“如血”不只是夕阳殷红的颜色,还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

这四句写情,是写感触之情、境中之情,以超越险阻表达心中的豪迈。下阕色调明亮、斗志昂扬,虽然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但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作者的文理转折扬起之后,,这种豪情,已经是刷新历史的记录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