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徐游,历史上真的是个奸臣吗?

前言

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中,南唐有个奸臣叫徐游,在宋朝故意用反间计陷害大将林仁肇时,一脸奸笑,一边激怒林仁肇,一边在后主李煜面前加油添醋。李煜原本即使中计也仅下令收林仁肇兵权,但在徐游的诱导下却最终下令处决林仁肇,后又追悔莫及,不仅亲痛仇快,更导致对水文颇有研究、有心辅佐林仁肇北伐的书生樊若水转而投效宋朝,为宋朝南下带路;等南唐亡国了,李煜打算以身殉国的时候,徐游又厚着脸皮出来要他为了保全百姓忍辱投降,结果李煜绿云罩顶、小周后含恨而死。

那么,历史上的徐游,真的是这样的形象吗?

先说结论,历史上的徐游虽然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但为了剧情需要给他加那么多戏,也实在冤枉了他。

显赫家世

徐游的家世背景不简单,他原本的名字叫徐景游。

他的亲爷爷是南唐前身吴国的权臣徐温。如果按当时的局势发展下去,徐景游就算没福当皇帝,也能是个皇族。

但是,徐温的亲生儿子们徐知训、徐知询都不争气,徐知训因为目中无人,早在徐温生前就因激怒大佬而领了盒饭;而徐知询的人缘也差到了在徐温死后的权力斗争中甚至失去了亲弟弟们的支持,使他最终败给了徐温的养子徐知诰。

而这些倒戈的弟弟中,就有徐景游的父亲徐知诲;成为皇室宗亲的荣耀,不足以让他忽略皇室兄弟相残的风险。

徐知诰掌握吴国大权并迫使吴帝禅位后,宣布自己是唐朝后人,改名李昪,建立南唐,考虑到徐温的养育扶持之恩,将徐温也追尊为皇帝,并优待徐温的子孙,尤其是曾帮助自己的徐知诲一系。

所以,徐景游及其兄长徐景辽得以出入宫禁,参与朝政。

后来的《宣和画谱图》有《李景游谈道图》,其中的李景游指的就是徐景游。但据记载,徐温活到南唐的小儿子们即徐景游的叔父们徐知证、徐知谔虽然也得到南唐的特殊照顾,但在请求赐李姓的时候并未得到李昪的批准。所以徐景游是否姓过李,还是存疑的。

徐知诰的儿子们仍然按徐家的辈分字取名,如他的长子就叫徐景通。徐景游的名字看起来是水字旁,但游在古代写作“遊”,所以其实也是走字底。当然徐知诰改名李昪以后,儿子们也就改姓李了,但名字仍然保留了徐家的画风,如李景遂、李景达,只有身为继承人的徐景通例外,先后改名徐璟、李璟。

李昪驾崩后,李璟继位,他也念及徐知诲对自己家族的恩情,继续礼待徐景辽、徐景游兄弟,封徐景辽为汝南郡公,徐景游为文安郡公。

逢君之恶

徐景游爱好文学,经常和文士来往。李璟在北苑设立了清晖殿,以张洎、徐景游为学士,不久进徐景游太子太保。

后来南唐在与中原政权后周的作战中失利,被迫割地称臣;为避后周帝讳,李璟改名李景,这样,作为南唐臣子的徐景辽、徐景游只能去掉了名字里的“景”字。

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后,李璟继续称臣,并且计划迁都南昌。为了迁都,他亲临南昌,却又发现以南昌的地理和规模并非建都之选,忧愤交加之下,他就在南昌去世了。

李璟此次预备迁都时,带上了小儿子们,而让太子李从嘉留守都城金陵。如今李璟去世,太子不在身边,太子的胞弟邓王李从善趁机动了心思,向徐游索要遗诏。

徐游大义凛然地厉声拒绝了,并且在回京后告诉了李从嘉。

李从嘉素来友爱兄弟,没有追究李从善。李从嘉登基后改名李煜,史称后主。

李煜比父亲李璟更爱好文章,善于作文的徐游因此更得到宠信——更何况,这时候的徐游还是确保李煜顺利登基的功臣。每逢宴饮,徐游就歌咏唱和。李煜的昭惠皇后周娥皇喜好音律,既能演奏原唐朝遗曲,也能演奏新歌,这样的场合,徐游也不回避,而且会及时为皇后叫好。

后来,昭惠皇后不幸早逝,李煜立昭惠皇后的妹妹小周后为后。南唐总共只有过三位君主,并无在位君主大婚的先例可循,于是具体的仪式就交给了两位重要文臣徐铉、潘佑,然而他们却又发生了分歧,争执不下。李煜就交给徐游裁决。

徐游注意到潘佑圣眷正隆,就说潘佑是对的,逢迎之心昭然。一个多月后,徐游得了疽,怀恨在心的徐铉就借题发挥:“这是周公和孔子在化为厉鬼报应他吧?”

但是,徐游不仅没有死,而且继续活跃在南唐的政治舞台上。

李璟虽然好佛,但尚有节制,而李煜却在徐游等人的逢迎下进一步发扬光大,在都城给一万多僧人赐饭,又是造塔又是建寺,终于导致国库空虚。

而曾经得到李煜宠信和徐游逢迎的潘佑,终于因为劝阻李煜的奢侈之风被下狱并自杀;而害死他的也不是徐游,而是一直与他不合的徐铉和张洎。

李煜在父亲所建的清晖殿后又建了澄心堂。徐辽这时候也做到了太子太傅,平时就由张洎、徐辽、徐游在澄心堂秘密规划国家大事,李煜又任命了一位员外郎,是徐游的从子徐元楀,还是徐家兄弟的自己人。各位大人在澄心堂做出决策,就由徐元楀等人出入执行,南唐百官渐渐地就不知道中书省和枢密院是做什么用的了。

直到北宋兵临城下,徐游还在和李煜谈笑风生地谈古论今,南唐还流传着“澄心堂宣旨”的传说。

真假传说

当然,随着南唐的灭亡,徐游的权臣之路也就要到头了。

一码归一码,史书上并没有徐游参与谋害林仁肇的记载,所以至少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林仁肇的死和徐游是没有关系的,真正要负责的是误信了离间之计的南唐使者;背唐投宋对徐游来说也没有好处,宋朝初建时,宋太祖赵匡胤就曾经将从南唐叛逃、甚至还献上了平南之策的小官杜著、薛良或处斩或流放,他根本看不起这种人。

宋太祖意图让李煜相信林仁肇已经背唐投宋,但这样的宋太祖,怎么可能重用一个背主的林仁肇呢?

至于樊若水,大概因为他毕竟不是个官吧……

而那位被摆了一道的使者,正是当初被李煜免于追究的好弟弟李从善;原本打算从此为兄长做忠臣的他,却为敌国所设计,帮了兄长一个天大的倒忙。

亡国之前,徐铉的弟弟内史舍人徐锴病了,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巨人拿着大铁筛,筛他自己、哥哥徐铉、还有徐游,徐锴自己和徐游都落在了地上,只有徐铉得免。

不久,徐锴就去世了;而徐游虽然活到了南唐灭亡后,并作为南唐遗臣被宋朝任命为太子率更令,但很快也应了梦,追随徐锴而去了。

徐游死了,但江湖上仍然流传着他的传说。

宋太宗年间,学士苏易简得到了一个玩意,宋太宗看到后,也赞叹不已。

原来,这个玩意就是在《荀子》中曾有记载的欹(读“七”)器,是一种类似沙漏的计时器,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利于空瓶时向下垂直;口薄而敞开,利于盛满大量的水时而倾倒;其上放置匀速滴水,则形成周期性自动滴入水、倾倒水、空瓶立正,循环往复。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日:此为何器?守庙者日:此盖为宥(同“右”)坐之器。孔子日: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复。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复,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面而不复者哉!

明朝人曾据此创作了《孔子观欹器图》。欹器既然能得到孔老夫子的赞叹,得到宋太宗的赞叹当然更不在话下。但是,因为由于多次战乱导致资料遗失,数百年来,欹器的仿制品和图样已经多次失传,宋太宗差一点就无从领略欹器的精妙了。

而那个让他一饱眼福的人,正是“性多巧思”的徐游;这位文艺青年平时在作文、弄权、拍马屁之余还爱搞一些发明创造,竟然完美地按照老祖宗的智慧,还原了失传已久的欹器。

游有巧思,欹器之制久不传,人无知者,游独以意创制,皆合古法。太平兴国中,苏易简为学士,得之,暇日试于玉堂,太宗皇帝闻而取视之,叹赏不已。

想当年,昭惠皇后也曾经还原了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

这样看来,在文物修复方面,偏安一隅的南唐还真是功不可没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