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江湖游医(铃医),真有“神医”,拿手绝技,药到病除——张志远忆铃医效验方
第 1654 期
作者 / 李玉清 张成博 齐冬梅 王新彦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
编辑 / 许红红 ⊙ 校对 / 钱秀华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张志远教授生于1920年,自号蒲甘老人,是山东中医学院建院时期的八大元老之一,山东省名老中医,今已96岁,至今仍在行医。其于民国时期即已悬壶济世,世人对铃医多有偏见,认为铃医能说会道,口吐莲花,将药卖出后便溜之大吉。在行医过程中,他接触到一些铃医,发现许多铃医虽然理论深化程度较低,但其掌握若干验方,对针灸及外用药物颇为熟悉,手中多有几手绝技,有药到病除之效,并非全部为骗术。现将张志远从铃医处所师的数首方剂介绍如下。
1秘方二味汤
按:大黄苦寒,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活血化瘀之功。《神农本草经》云:“下瘀血血闭。”张仲景《金匮要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用大黄、黄芩、黄连。《千金要方》载治吐血方:“温地黄汁一沸,纳大黄搅之,空腹顿服。”《证类本草》引《简要济众方》治吐血方与此类似:“治吐血,川大黄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生地黄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沸,无时服。”此以大黄、生地黄治吐血。对于大黄治吐血之机理《本草衍义》认为,张仲景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之吐血、衄血,其病机为“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衄。”治法为“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李时珍则稍有不同,从归经的角度来解释,认为大黄为血分药,能泻血中之伏火。
李时珍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但唐容川则从活血化瘀的角度解释:“大黄……非徒下胃中之气也,即外而经脉、肌肤、躯壳,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致血有不和之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又曰:“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由上可知,历代医家对大黄治吐血机理之认识是逐步深化的。(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名医别录》云:代赭石“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日华子本草》云代赭:“止吐血、鼻衄。”《本草纲目》载治吐血、衄血、肠风下血之方:“血师(笔者注:代赭石别名)一两,火煅,米醋淬,尽醋一升,捣罗如面。每服一钱,白汤下。”大黄与代赭石均为苦寒药,大黄活血化瘀血,代赭石质重降逆,为肝、心包络二经血分药,主治二经血分之病。二药相合治疗吐血证,竟收奇效。
2大补养阴汤
3雪里送柴汤
4满氏验方三回头
5扫帚丸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