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在少阳,小柴胡汤无效而温胆汤有效,辨证要点在哪?
邪在少阳,小柴胡汤无效而温胆汤有效,辨证要点在哪?
王某,女性,45岁,患者由家人扶持前来求医,坐即伏桌,精神疲倦。起病三天,寒热往来,头晕剧,不能起床,起则眩晕,胸闷、口淡、欲呕但未能呕出,不思欲食,脉弦滑而数。我诊为少阳病,用小柴胡汤2剂,服药后症如故,乃请教程老师,程师诊为痰热上扰,用温胆汤治愈。
处方:茯苓六钱,法半夏五钱,橘红一钱,炙甘草二钱,竹茹三钱,枳实钱半,生姜三片,大枣四枚。开药1剂。
复诊:寒热退,症状大减,服2剂愈。
编者按:温胆汤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作用,其组方简单,即后世的二陈汤加上枳实、竹茹: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二两),炙甘草一两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了1首温胆汤,但与前方相比减少生姜的用量,增加了茯苓和大枣两味药,主治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主治内容已从“胆寒”变为“心胆虚怯”,并明确提出其病变机制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即痰气交阻。现在临床常用的温胆汤即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的温胆汤。
对于温胆汤,汪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从六经角度分析,颇有见地:“此足少阳、阳明药也。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枳实破滞;茯苓渗湿;甘草和中;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凉肺金即所以平肝木也。如是则不寒不燥而胆常温矣。”
小柴胡汤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相因,外证得之,能和解少阳,疏散邪热;内证得之,能疏利三焦,调和枢机。
温胆汤主治心胆虚怯,但心胆虚怯的原因很多,温胆汤所治的是因湿热或痰热阻滞所机,扰乱心神所致的心胆虚怯,这个虚怯不是脏腑本身之虚,而是因为痰热或者湿热阻闭的关系。
后世也有人将小柴胡汤和温胆汤合并而成柴胡温胆汤,既能调和枢机,疏利三焦,又能清热化痰,开窍宁神。此外,还有蒿芩清胆汤,温胆汤是以湿邪偏盛,热为次要;蒿芩清胆汤则是湿热并重,湿重热也重。
此案虽是邪在少阳,但湿热弥漫三焦,故用小柴胡汤不效,而用温胆汤效如桴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