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贤如何看待“为人”与“处世”?
《世说新语》中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为世人津津乐道。
周处(236年—297年),义兴(今江苏宜兴)人,生于官僚家庭,年少时脾气粗暴,惹是生非,为祸乡里。当时,义兴的河中有一条蛟龙,山上有一只白额虎,均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将周处、蛟龙、白额虎并称为“三害”,三害当中周处竟然名列第一。为了除掉这三大祸害,有人故意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告诉他这样就会受到大家的拥戴。周处听后,决定做一番了不起的功业。他武功高强,很快杀死了老虎,接着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时浮时沉,漂游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搏杀,斗得昏天黑地。经过三天三夜后,当地百姓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非常高兴,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没想到,周处竟然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当他知道乡里人互相庆贺的真正原因时,才明白自己有多失败,因此有了悔改之意。他到吴郡找到品德高尚的陆云,说:“我想要改正错误,但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究不会有什么成效。”陆云回答:“古人圣贤珍视'朝闻夕死’,就是说:'如果早晨明白了道理,那么,即便晚上就死去,那也甘心了’。何况你现在还年轻,前程还是很有希望的。人就怕不能确立志向,只要能立定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恍然大悟,从此改过自新,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成就美名。
这篇故事就是讲为人处世的。在中国古哲眼中,为人的好坏远比技能的高低更为重要。
作为一个人,应该善待周围的人,应该不断自新。有了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认清自己、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重新确立好的志向,一样可以成为有用之才。也就是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也可以说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故事中引用的“朝闻夕死”,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子的教导。
“为人”与“处世”,前者指向自我,后者指向与他人的关系。对待自我,中国古哲提倡自爱;对待他人,则提倡爱人。
要做到自尊自爱,就必须坚守自己的做人原则,正如孔子所讲“克己复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所讲“吾养吾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自爱往往与爱人互为因果,孔子所行的“吾日三省吾身”,虽在说自己的反省,实际上也在讲与他人的关系,因为反省的内容是:“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按时复习?”孔子鄙视“巧言令色”的人,认为对待别人要讲究“忠”“恕”之道,让别人做事时,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了这样的处世原则,再加以延伸和扩展,便形成影响中国社会最广泛的“仁”“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