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地名说】开仪村——曾因黄河河患被迫时常迁移的村庄

开仪村分为南开仪村和北开仪村。南开仪村由南开仪、张庄、常疙瘩3个自然村组成,属化工镇管辖;北开仪村由北开仪、王庄、师疙瘩、李蛤蟆庄、冯庄5个自然村组成,属大定街道办事处管辖。
在清代之前,南、北开仪村为同一村,并没有分开。明正德《怀庆府志·孟县村庄》记载:“立义乡,凡十五里,所管四十六村,开仪村在县东南五里。”而到了清代开仪村分为两个村,清康熙《孟县志·村镇》记载:“立义乡立仁里东南路南口子村和北口子村。”清乾隆《孟县志·村镇》的记载中两个村的村名发生了一点变化:“立义乡立仁里东南路南口村和北口村。”据《孟县地名志》的记载,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据传,唐代,名为南口村和北口村。清道光年间,治黄官员黄家驹认为'口’字不祥,改为南凯仪村和北凯仪村,而写作时却写为南开仪村和北开仪村。”
不过从以上志书上的记载,《孟县地名志》中记载的关于改村的理由显然是不准确的。开仪村原址应在孟州城南门外护城堤外,由于河患被迫北迁至今址,时间大约在明未清初。在明未清初的几十年间,黄河所引发的洪水涨涨落落,护城堤外的村庄也时常迁来迁回,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最终无奈地从大堤外迁至大堤内侧清风岭上定居下来。
为什么是多次之后,村庄才最终定居下来的呢?故土难离,旧家难舍。乾隆五十四年编写的《孟县志》就有堤外村庄被河水反复淹没的记载:“迨数十年前,河水北齿至金堤南端,溃二层护城堤,而古阳堤悉没洪涛,镇、庙、聚落尽为乌有,锁水阁亦无存。”“迨乾隆二十年以后,二十八年以前,中间数年,小金堤暨东西古阳堤,暨直堤皆塌没无存,即旧护城堤并锁水阁亦淹塌。”
民国《孟县志》的乡村名单中恢复了明代的开仪村之名,称一区南开仪乡和北开仪乡。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属一区;1955年同属缑村乡;1958年,同划归化工公社,成立南开仪大队和北开仪大队;1983年冬,社改乡,后乡改镇,大队改为村委会;2005年10月,北开仪村从化工镇划出,归入新调整的大定街道办事处管辖。

乾隆《孟县志》黄河大堤位置图
开仪村位于黄河中游北岸,此处地势平坦,河床骤宽,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渐抬高,造成河流南北摇摆不定,因此修筑黄河大堤就成了抵御黄河洪水的主要方式。
西汉贾让在《治河三策》中对战国时期各国修筑黄河大堤情况进行了记述:齐国因地势低下,首先修起了堤防,洪水由西向东被齐堤挡住,洪水就冲到赵魏两国,赵魏两国见洪水奔来,于是开始修堤,双方各离河25里,加起来相距50里,河水就在这两堤之间随意流动。
现在我们知道,黄河北岸大堤零公里处是中曹村的大堤,但这条大堤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黄河大堤,而是孟州城的护城大堤。为了保住护城大堤,又分别在孟州城的东西两边各修了几条大堤,西边有小金堤、西古阳堤、二层直堤;东边有一条就是位于开仪村南的东古阳堤。
根据上、下孟州城的搬迁时间,这几条大堤的修筑年代应在金元时期,之后的历朝历代多次修补和改造。
东古阳堤西北自黄河高岸处,斜往东南至孟州城西南折往东,从开仪村南穿过,至贾营村入温县。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755年—1763年)之间,因受河水多次冲刷,东古阳堤塌没无存。
自乾隆二十八年起,为了保护孟县城,就开始重新修筑护城堤,新护城堤向北移约三里,距南门约五里。自中曹村高坡地起,至开仪村东南止。这项工一直到嘉庆十七年(1812年)才最终完工。
正是这一次大堤的修筑,北开仪村南的锁水阁由大堤外变成了大堤内。
民国《孟县志》记载:“今沿河大堤,清修者,称旧堤;民国修者,称新堤。旧堤自曹家坡至东化工村,长3623.5丈,民国四年筑。”但该堤由于多年失修,残缺严重,加上八年抗日战争,日军毁坏,无人问津。
黄河的治理,对大堤进行全面加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真正开始,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一伟大号召之后。
1958年15日至16日, 黄河中游地区普降大雨,河水再次暴涨,洪峰时流量达17300秒立米,孟州黄河大堤全线出现超高水位,开仪村南大堤低矮处的洪水几乎冒顶,一旦冒顶,将直接危及县城安全,县政府甚至做好了随时搬迁县城的准备。好在两天后,洪水退去。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孟州段黄河大堤维修加固已是迫在眉睫。
1971年,新乡地区黄沁河修防处组织专家对孟州段黄河大堤进行了一次全面测绘。最后,经专家组研究决定:孟州临黄大堤培修堤顶高程要超出1958年流量17000秒立米相应水位以上2.5米。本次大堤加固共投资了138.8万元,按大堤线,每米长备1立方米的土牛,并修防汛屋台26座、生产路37条、修筑土方137.41万立方。最后形成了一条西起曹坡,东至温孟交界全长15.6公里,顶宽8米,边坡1:3的黄河北岸大堤。
1970到1975年间,为了固定河槽,稳定河身,保滩保堤,以及发展农林生产,利于灌溉航运,先后在西逯村、开仪和化工增修了三处控导工程。自1970年至今再没有发生大的黄河决口灾害。

锁水阁
乾隆至嘉庆朝的护城堤修筑,把北开仪村南的锁水阁由大堤外变成了大堤内。
锁水阁,又称文峻阁,是一座一阁两名的方形砖石结构建筑。锁水阁和文峻阁原为两座建筑。民国《孟县志》又载:“锁水阁在城东5里海头村;文峻阁在城东南4里开仪村。”明代崇祯年间,孟县知道李希揆依据方士之言创建了两阁。
“锁水阁”为镇水之物,在锁住河水,使其不再泛滥,危害百姓;“文峻阁” 为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李知县听信方士之言,修建此阁以挡住孟县东南低矮泄气之势,以开孟县文风。
李知县修造“锁水阁”的用意是锁住黄河水,使其不再泛滥成灾,但却事与愿违,黄河连年泛滥,仅仅百年之后的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河水就在海头村破堤而出,汹涌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所到之处房倒屋塌,良田被湮,百姓流离失所,原本用来镇压黄河水的“锁水阁”也在咆哮的河水冲击之下轰然倒塌,文峻阁也未能幸免。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孟县知县徐勋在开仪村选址再建“锁水阁”,并将“锁水阁”和“文峻阁”合二为一,上题“锁水阁”,下题“文峻阁”。但仅仅过了7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水再次在开仪村决口,逆蟒河河道北进,脆弱的蟒河河堤怎么能抵挡住黄河的滔天洪水的冲刷,所到之处河堤全部垮掉,海头、北开仪、孟港、新城、田寺、桑坡等村,全部成了汪洋。锁水阁再次没能实现锁住洪水愿望,再次被洪水冲跨。留下了:“两河并一河,先打锁水阁,撤了化工村,桑坡走黄河”的民谣。
黄河连年的泛滥,不仅百姓无能为力,官府也是一筹莫展思来想去,还得请神灵庇护,一次不行,再次,再次不行,三次。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孟县知县的姚诗雅在原锁水阁原址上三修“锁水阁”。
这就是现在的锁水阁,座北向南,外形方形,边长约3.3米,高约30米,内分三层,青砖砌成,间夹以青石,顶部的有木质小亭不知何毁坏。正面上下各有砖券拱门一个,上下楣各横嵌青石碑一块,各阴刻有三个大字,上方的石碑上为楷书“锁水阁”,下面的石碑上为篆书“文峻阁”,字体约30公分大小,苍劲隽拔,洒脱大方。背部第三层有砖券长方门窗,间含正方小木棂,东西两厢中上层各有砖券门窗,内含斜方小孔木棂。阁内用木板分为三层,设有木楼梯可攀,远眺黄河,颇具气势。
据村内老人介绍,锁水阁原建在一处高地上,进入了先蹬三十级青石台阶,高台之上青石嵌边,约三丈见方,台上四周为巨石栏杆,造工甚为古朴典雅,栏杆之下,深凹若谷,谷岸绿柳依依,时人称谓“文阁垂荫”,为古河阳八景之一。
北开仪村锁水阁保留着明清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是黄河沿岸唯一保留下来的阁式建筑,我称之为“天下黄河第一阁”。如果能把改造成纪念黄河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了解黄河历史的纪念馆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作家简介

梁永照:孟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顾问,孟州市历史文化爱好者。

监制:王秋生  总编:蔺鸿波

统筹:杨焱辉  主编:汤晓冬

责编:  王萌雨

孟州市融媒体中心

(0)

相关推荐

  • 张岩 | 洪水、堤防与社会应对——1933年黄河特大洪灾形成的环境与社会因素

    洪水.堤防与社会应对 -1933年黄河特大洪灾形成的环境与社会因素 张岩 ◇ 基本信息 摘要:1933年黄河遭遇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损失极其严重.从洪水.堤防以及社会应对三个方面分析此次特大洪灾形成的 ...

  • 河南焦作孟州锁水阁

    孟州锁水阁又名"文峻阁",位于孟州市化工镇北开仪村南的黄河大堤旁.孟州显圣王庙东6.4公里.是万里黄河上现存的唯一一座"锁水阁". 孟州锁水阁高30米,周长13 ...

  • 徐苏05 一场利民工程的官场博弈

    徐苏05 一场利民工程的官场博弈 大堤初成,苏轼又将城中的官船和民船都集中起来,放于徐州城外沿,以缆绳串系,用来阻挡洪水冲击城墙的力度. 九月二十一日,聚积于城外的洪水水位已经涨至九米之上,所幸大堤已 ...

  • 华县修建“避水楼”始末

    作者 徐梦春 2003年8月,渭河下游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受灾最重的是二华夹槽地带,大约有十多万人民群众居住的村庄被洪水淹没的深度超过三米,当地群众从有史以来习惯居住的砖土木结构房屋全部倒塌,财产损失 ...

  • 上古“流沙”与三代前“周”始居之地望考,兼论孟州得名------《山海经》系列研究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 ...

  • 民间故事:黄河发大水,知府跪河堤,有事冲我来,莫伤老百姓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正赶上小冰河时期,天气异常反常,冬天极冷,夏天却又暴雨成灾,引发洪水,摧毁河堤,淹没两岸良田,这可苦了两岸百姓,妻离子散,十室九空. 这一年老天不开眼,在河南连下了七天七夜的大暴雨, ...

  • 1500次泛滥,二三十次改道:黄河水患三千年

    最近河南突遭"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因洪水造成的城市内涝.交通瘫痪等问题,已经给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困扰.不过,历史上因黄河改道所引发的洪水,也给北方的人类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甚 ...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100章)

    第100章 济州水灾 726年春天,正当王维想告假带璎珞.莲儿回老家时,济州却发大水了! 自进入四月以来,济州的天空就像破了一个窟窿,一连下了十多天倾盆大雨,且毫无停止的迹象. 加上此时黄河也已进入汛 ...

  • 雷泰平:乡土记 —— 高头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在我老家一带,管那条向东西两边蜿 ...

  • 「唐山地名」玉田县传统村名解析

    人有人名,村有村名.传统村名是指那些自古就有.经久流传的村名,不包括近年新起.新改的村名. 提起传统村名,任何一位土生土长的成年人,都可以说出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有什么值得解析的?其实,许多事情都是看似 ...

  • 长垣地名趣谈——孔村

    地名,是城市发展的脉络, 是历史的活化石, 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 也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 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 在没有影像 甚至没有地理坐标记录的年代 地名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简单而又浓缩地记录 ...

  • 黄埔区这个村曾迎来菲利普亲王,且其宗祖可能是广东第二个状元简文会!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历史上英国君主对中国的第一次访问,具有重大意义.女王先坐专机抵北京,然后到西安和上海访问,再去昆明 ...

  • 哇!汝城暖水泉源村曾家坳,舞香火龙真好看!

    当暖水镇泉源村曾家坳舞香火龙的消息在汝城大地传开时,平时喜欢拍照的友友们纷纷闻讯赶了过去.除了汝城县摄影家协会顾问傅小闰等外,在"唐局抖音粉丝群"名为"抖音:八零后摄影& ...

  • 话说开栅村

    开栅村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吕梁山脚下文峪河东.吕梁山脉的关帝山脚下,307国道从东向西穿村而过,到了中间,折向南方,途经村界4里余.东北方向与交城县洪相乡广兴村相邻. 庙宇是一种文化的沉淀.过去开栅村中有 ...

  • 美丽吉安:吉州大道栀子花开 洁白如雪

    初夏,正是栀子花开的时节.在江西吉安吉州大道两旁,娇嫩可爱.洁白如雪的栀子花迎风绽放,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格外迷人.(摄/肖勇)

  • 华州杏林镇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梓里五村村名来历的历史典故 作者李友良  (上世纪的梓里大队部遗址 宋朝峰摄) 梓里故县小涧头,石窝紧跟它后头, 只有沙圪塔住得远,全村人都住在沙上头.   (一)梓里村的历史典故 (梓里村远景 王海 ...

  • 《阿Q正传》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 张维舟(河南孟州)

    <阿Q正传>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文/张维舟(河南) 编辑/落英小桥 "文革"中一位江苏的同志,可能是编辑,来到鹰潭,因为所谓"观点一致",彼此很谈得 ...

  • 黄济川曾孙黄开冬传承曾爷爷中医悬壶济世思想,成立黄济川医疗管理公司

    黄济川曾孙黄开冬传承曾爷爷中医悬壶济世思想,于近期在四川成立黄济川医疗管理公司,力将祖辈中医文化推向世界. 黄济川,中医痔瘘专家.四川内江人.中国著名中医肛肠病学专家.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