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学针灸之第二章针理笔记-1
一个人的光阴,一个人的求索。
作者第二章讲的针理。此章分为四讲。
一、经脉原理。
对针灸学来说,经脉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人体不同部位间存在的联系。
首先:阴阳内外。经脉分阴经和阳经。阴为内,里。阳为外,表。
其次:经脉的顺序与脏腑,尤其是阴经的顺序与五脏的位置息息相关。
下边经脉原理一:阴阳内外;经脉原理二:手足上下,一起记录。
手足六阴经:
手太阴肺经——肺;手厥阴心包经——心(包)即心脏外边的那层膜;
手少阴心经——心;
此为手三阴经。从手臂前内侧,内侧中间,后内侧的顺序。
同时也按照五脏的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肺、心包、心。
足太阴脾经——脾;足厥阴肝经——肝;足少阴肾经——肾;
此为足三阴经。从腿部前内侧,内侧中间,后内侧的顺序。
同时也按照五脏的由上到下的顺序。脾、肝、肾、
注:脾和肝的位置大体相当,因此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脾经和肝经在脚踝处互有交叉。
手足六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齿;手少阳三焦经——耳;手太阳小肠经——肩;
此为手三阳经。从手臂前外侧,外侧中间,后外侧的顺序。
同时按照,牙齿最前,耳朵在后,肩膀在后下方的顺序。
足阳明胃经——胃;足少阳胆经——胆;足太阳膀胱经——脊;
此为足三阳经。从腿部前外侧,外侧中景,后外侧的顺序。
同时也按照,胃在上,胆在下,脊在后的顺序。
从手足的经脉可以看出,手的经脉,对应的是上边的,如:肺、心包、心,齿、耳、肩;足的经脉对应的是下边的,如:脾、肝、肾、胃、胆、脊。
经脉原理三:同名相应
阳明、少阳、太阳,三阳经的同名相应原理非常明显:
从位置上看,阳明经,不论手足,都分布在人体的正前方。少阳经都分布在人体两侧。太阳经都分布在人体正后方。而且同名的阳经之间都有共同的指向,比如,头颈的前、侧、后部。
太阴,厥阴,少阴,三阴经虽然也有位置的相同,如: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的特点,但是共同指向的特征不够明显。
对针灸临床而言,同名经之间的相应关系,主要表现在六阳经上。
经脉原理四:表里相合
基于经脉分布的位置特点,阴经与阳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太阴(内前面)——阳明(外前面);厥阴(内侧面)——少阳(外侧面);少阴(内后面)——太阳(外后面);相对于手六经来说,足六经中体现的表里关系更为紧密。
最后,作者还对经脉理论中容易引起误解的几个问题做出了说明。
指出了经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向心性”。
《内经》中用“根结”来做比喻。四肢末端宛如树根,头面躯干仿佛果实。通过调树根来影响果实,是可行的;反过来就未必了。
四肢上的经脉表达了远隔部位之间的联系。
躯干部的腧穴,主要用来治疗局部病症。
至于经脉循行线与腧穴体表连线,并非一物。有时候两条线会发生冲突,二者并不一致。
实际上,按照《经脉》篇对经脉循行的描述,很多情况下,经脉所勾勒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大体的区域范围。
第二章第一讲结束。
第二章的内容,很努力,才看进去了第一讲。也不是百分之百明白。不管怎么说,继续努力,总有进步。
文中图片部分为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