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鳗鱼沙的时候遇到什么?
我在鳗鱼沙的时候
作者 王寿庆
上一世纪的一九七七年,因工作的需要,工作组组长决定派我和另一位叫陈勇的同事,到一个叫鳗鱼沙村的生产队去蹲点。
这个村座落在新桥镇的东北角,北面是防汛的江堤,翻过防汛江堤就是长江夹江,远远望去,江中就是扬中岛。它东临老九曲河包港闸的出口处,与界牌镇的长江渔场接壤,西面是六圩港。
据这里的老人介绍,在150年之前,这里原先还是一片滩涂,略高于夹江的水平面还不到三米,因对面就是滔滔江水滚滚向东流的长江,堤岸是塌江处,再加上江中的淤泥向这边沉淀与堆积,逐渐形成了一条东至老九曲河包港闸的出口处,西至六圩港口,长约一公里,宽约半公里的一条沙丘长滩,貌似鳗鱼的形状,故称之为"鳗鱼沙"。
据地方志介绍,早先有扬中四大家族的唐文藻,司马,左友鹤和姚建盛这四位大老板,他们即有经济实力,又有政治地位,是这里赫赫有名的头面人物,他们经过协商,决定以股东的形式开发此滩,于是便分工合作,分四处开发垦荒,围堤造田,左老板负责东边,司老板和姚老板负责中间部分,唐老板负责西边。围堤修筑好后,四大老板又各自带领一批人开荒造田,此后长江对岸扬中塌江口的部分老百姓的家田被塌方,逐渐迁徙来到这里,加入到垦荒造田的行列,另外还有苏北的逃荒人员来到这里租田耕种。这样迁移过来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在这里砌房造屋,形成了一个小村庄定居了小来。原来只有16户人家,几十口人,后来慢慢地就形成了现在的鳗鱼沙村。
这里因是长江的夹江口,每到春天,芦苇飘荡,各种候鸟就陆陆续续地到这里来觅食。这里还因盛产长江三鲜而闻名遐迩,拼死吃河豚指的就是在这一带的人们,河豚鱼虽然有毒,但它的美味是无法用语言可形容的,只有当你自己亲自尝了,啊!那你却得天下的美味就数河豚了,所以就有了拼死吃河豚一说。
在这里还产有鲥鱼,刀鱼,当你尝遍了这三种鱼类,可以说你再吃别的鱼就要泛胃了。
在这个村上有一户李姓人家,当时他们家已生了六个女儿,别看他们家有这么多小孩,但个个都长得水灵灵的,而且走出来的小孩都是清清爽爽,梳着羊角辫,还用红头绳扎的,像一幅幅年画,可爱极了。虽然她们身上穿的衣服不太得体,但也很合身的,就是说老大穿不下了就给老二穿,老二穿不了了给老三穿,这样以此类推,老大总是穿新的,到最后的总是旧的而且还有补丁,但这补丁总会被这家的女人补得平平整整,服服贴贴的。这女人很舍得吃苦,这么多人的鞋都靠她一个人做,夏天有蚊子,她就坐在蚊帐里纳鞋底,她家的女儿在十三四岁时就教她们学做鞋了,大女儿十八岁,已是得力的一个帮手,做起鞋来已不亚于她妈,还会织绒线衣。下面的女儿依次为15岁 ,12岁,9岁, 6岁和3岁,基本上每隔三岁就生一个 。
这家的男人整日在长江里捕鱼,除去刮风下雨下不了江。这一年,计划生育已在这里开始实行了,所以组织上就派了我俩前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刚开始也没花多大的周折, 他们就一口答应去做绝育手术,可是到了第二天在跟我们向医院的方向走到一半路程时,那女的也不知什么原因转身就往回走。后来我们才弄明白,他们骨子里还是要想生一个儿子,甚至她还说什么"生要生到四十八,不生儿子不结扎"。因她当时还刚刚才四十出头,生育能力超强,要生的话还好再生几个呢,可这有违计划生育的政策啊!我对她说,你已生了这么多女儿了,下次你能保证是生儿子吗?问了他们这句话,就把他们问倒了,他们吱吱语语回答不出所以然来。后来再在我们的动员下,先把他家的男人的思想工作做通,又把他们家的大女儿也一起动员来做他们俩的思想工作,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总算是思想达成了一致,过了两天,这家的女人就去医院做了结扎手术。
在这个村里,还有一对小夫妻,已生了两个小孩,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照理应该是心满意足的了,可他们俩还想再生,再想生的理由原是前面生的两个小孩都是小眼睛,想再生一个大眼睛的。我看看他们夫妻俩,然后就对他俩说,你们也不看看自己,你俩的眼睛都是小眼睛,根据遗传因子,你们说你们俩怎么可能会生出大眼睛的小孩来呢?也许只有逆转了,但机会的概率几乎是甚微,不大可能的,说着,他俩也窃窃地笑了起来。大概他们年轻,比较好沟通,我们也没花多大力气,就把他俩的思想做通了,第二天,这家的女人就在大队妇女主任的陪同下去医院做了绝育手术。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位五十多一点的大婶,前面嫁的两个男人都离她而去了。现在又正要嫁给本村一位在一年前死了老婆的,说起来还是解放以前参加过革命,当过新四军在地方上的离休干部,当他们俩一经公开了关系后,即遭到了离休干部家人的极力反对,理由竟是认为这位大婶的身上有晦气,不吉利,因她前面嫁过的两个男人,都没有善终,认为她的克夫心太重。可这位离休干部他根本不相信,那里肯听小辈们的话呢,就执意地要娶这位大婶 。
他们没有举行婚礼,就选了个日子,这位大婶就拎着一大包自己换洗的衣服和给他做好的几双宽松布底鞋到了他家。在她去的路上,要经过别人家的门口时,人家好像看到她像是看到灾星一样避而远之,为之躲闪不及,赶快把门关好,不要说祝贺二字,就是连一句恭喜的话都没有。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真有这么巧,他们结婚不到半年时间,这位离休干部去检查身体时,发现自己已得胃癌晚期,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一命呜呼了。我们全体工作组人员还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并为他"送行"。我想这位大婶的命怎么这么悲催呢?难道真有什么命运是前世里已注定了的嘛?我不得而知,那么你呢?
作者简介:
王寿庆,男,汉族,1954年生,(笔名:阿庆,王昕。曾用名:王立红。)祖籍江苏丹阳,现住上海。中国国际作家联合会会员,«散文选刊.下半月»,«海外文摘»文学版年度签约作家。曾多次获得过散文诗歌二等奖和优秀奖及201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前20名(一共30名)。其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下半月»,«海外文摘»杂志和北京文艺网网站及«原乡书院»及等微信公众平台。
声明
文学顾事为大众文学微刊,只接受故事文学。一周内打赏80%作为稿费,若在一周内阅读量达500以上者均有意外红包。(10元以内不发稿费)
主编微信号:gcb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