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护国寺千佛殿 元代木构建筑的超凡魅力
徐皓
北京护国寺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寺庙中已经有些颓败的千佛殿在建筑特征上与其他的寺庙存在较大的不同,大殿结构可能要追寻到辽代,研究价值很高,但由于千佛殿自身的毁坏程度已经影响了研究,无法妥善确认内容,只能通过上世纪九十年代采访保留下的档案进行复原和观察。本文从北京护国寺当前的木质结构建筑出发,还原当时木质结构建筑风格、内容、建筑美学,从而一窥古代建筑艺术中木质建筑涵盖的内容。
北京护国寺位于北京市的西城区,是在清代初期有所记载的藏传佛教寺,要追溯寺庙的建立时间则需要往前推进到元朝,期间最初名字应当是北崇国寺,之后在明朝经历修缮之后更名为大隆善寺,而后遭遇火灾又进行了进一步修缮并更名为大隆善护国寺。虽然清朝年间还有几次修缮,但是到了清末时期护国寺已经非常破败,加之2004年经历大火,不少木质建筑都受损,为了保障进一步考察,就需要在原有照片拍摄的基础上进行了解,针对木制建筑结构对千佛殿达成更深的认知。
大都遗存的木构经典
在上世纪拍的照片当中能够发现,千佛殿包含五个面阔间,进深的方位无法全部以肉眼观察,要通过绘制平面图了解整体大殿的布局,不过照片上也能看到其中的起伏以及檐柱上可见的卷杀。在房屋上部的斗栱设计方面,本身是柱头铺作以及补间铺作相互联系支撑的,需要以重拱来计量,以单抄单昂为五铺作,这种形式来隐藏下方出现的雕刻华头子。在转角的斗栱设计中隐藏相连部分,呈现鸳鸯交手的状态,往纵深方向梁头开始出现变化,但是大小还是与外间保持一致,这种设计是元明交接时较为常用的斗栱建筑法。
千佛殿由于保存已经不完整,因此初期的勘测活动中较难推测具体的建造时间,只能根据工艺的发展以及其本身的设计规划模式来进行逆推,有些千佛殿的斗栱布局较为均匀和缜密,每一个开间攒当的长度都是月末相等的,明间攒当的距离为1.325米,而次间的攒当为1.292米,梢间的攒当为1.333米,各间攒当本身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如果按照一般的斗栱按照宋式木材划分的话一般分为五等材或者六等材,考虑到本身斗栱的制式、排布与材料应用,就能够反推追溯可能建筑千佛殿的年代,并由此从古典文献中找寻过往的浇筑标准,同各个时代的官制式建筑用料和制式中寻找共同点,从而确认千佛殿的建筑年代。
巧夺天工的隔扇菱花
首先,当心一间补间铺作有三朵的做法,这种木质结构的斗栱建筑是从元朝往上隶属到宋金年代都有的建筑风格,审美主要是从比较宽大而疏朗转向密集而深入的过渡,在现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元代建筑中,这种斗栱的建筑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元代的斗栱排布一般都是每一间设置两朵补间铺作,尽间分布一朵,比较明显的就是永乐宫的宫殿设计,不论是在整体的跨度还是在主次间对比上都有所加强,而河北的北岳庙中德宁之殿则是以攒当来突出两间之间的阔度,就整体建筑而言,北方元代时期的建筑物除了少部分的戏楼或者献亭之外,鲜少有千佛殿这样斗栱的设计要超过每间两朵的建筑例子。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元代的建筑风格还是以斗栱的密排风格为基础的,在元代建筑中较少使用大通额或者是移柱,这种形式要形成一个加强式的当心间,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峨眉山大庙中的飞来殿,就是在当心一间上设置了四朵的补间铺作。不过单就移柱而言,也不能影响到斗栱整体的排布。除了北方之外,元代建筑在南方的建筑设计过程中也有自身的风格,比如苏州东山地区的轩辕宫大殿本身也是在心间设立了四朵补间铺作,这种设计方式其实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今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方案设计了,当时浙江不少的寺庙大殿中都与现今的护国寺千佛殿构造类似。
因此能够针对元代初期建筑发展进行一点猜测,当时的官府制式建筑中还未出现心间超过两朵的补间铺作斗栱造型,而在浙江地区这种建筑模式被打破,乃至后面北方的官府制式模板也出现了改动,当时的护国寺千佛殿应当是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参照《皇元大都崇国寺重新修建碑》的记载,能够得知当时的工程主要针对护国寺中的四间偏殿、以及钟楼、法堂以及南方丈等建筑物进行修葺,而千佛殿并不在修缮名单之中,可以猜测当时的千佛殿本身建筑结构还较为稳定,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维护工作。
千佛殿最为人们重视而熟知的特点就是其中包含了各类巧夺天工的隔扇菱花设计,护国寺中的隔扇非常精美绝伦,且自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窗棂之间非常精细优美,除了历史价值之外也有很高的工艺和审美价值,从九十年代初期留下的照片上看,这种隔扇菱花本身的制式较为复杂,且工艺技术极为罕见,可惜九十年代中叶时由于大火基本全部灭失,但是能够观察到的菱花样式就有六个种类。
经过考察和多方比对,可以发现这种隔扇菱花在全国建筑中也实属罕见,建筑中较多采用这种方式的年代主要集中在辽金元三代,这期间不少寺庙比如河北涞源阁的文殊殿、山西朔州崇福寺中的弥陀殿等都是以砖仿制木质结构进程的,在建筑格局发展过程中比较类似于千佛殿中隔扇菱花形式的就要属山西汾阳境内的大相崇圣寺中的七佛殿,这座大殿中建筑也包含了隔扇菱花的图案。
对比护国寺中其他各个大殿的隔扇就会发现,除了千佛殿之外都会有相似的支柱,都是以较为简单的隔扇菱花作为主要的方式,唯有千佛殿是以北京不常出现的多层式菱花建筑方式制作的,根据推断可能是由于当时的主体结构是元代的遗留,因此为了保证能够存续最佳的艺术价值而沿用了元代的制式做法,即便是在之后的修缮中护国寺其他大殿都经历了结构的改造和重构,但是位于护国寺最北端的千佛殿则较少进行修缮,因此保留了原有的隔扇菱花、斗栱以及阑额,也是千佛殿与其他大殿风格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以隔扇菱花为主要依据,能够推定千佛殿的建筑年限,但是难以判断其年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建筑自身的棂条已经不再是辽金时代较为粗壮而严密的风格,而是以更为复杂的榫卯结构形成平面艺术,同时菱花的结构也产生了变化,每层都超过了三交,通过这种叠加效果产生出类似于浮雕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与明清宫殿制式在做法上还是存在差异,但是差异主要集中在千佛殿,因此需要更加细化的条件进行判断。
千佛殿的整体设计结构更加接近于元代,在后期明清的修缮当中由于自身的地处环境以及整體围护较好,因此并未采取明清宫殿制式的修缮方法,而是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辽金元时代的建筑特色,同时融合了浙江的隔扇菱花工艺,使之具有更加深刻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