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此时最扬州
千年扬州千年梦,
一城诗画一城情!
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扬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诗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繁华,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故称“销金锅子”,并通过与杭州的对比,认为瘦西湖之名确实形象而贴切。
廿四桥:整座桥用汉白玉砌成的单孔拱形石桥,它全长24米,宽2.4米,两端各12级台阶,两边各24根汉白玉雕枉,高、宽各2.4米,台级24层,处处都与廿四对应。桥上雕饰明月图案,秀丽典雅。桥东有贴壁黄石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现了唐诗中的诗情画意。景区占地7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整个景区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廿四桥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的这首已流传了一千多年脍炙人口,传诵不已的诗,除了对扬州盛唐时的赞美,扬州的山青水秀,绰约多姿的貌外,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迷团,廿四桥是指一座桥,还是指有二十四座桥?
熙春台,花圃前竖有毛泽东手书唐.杜牧诗的石碑。
望春楼
三折平桥与吹箫亭
小李将军画本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风吹绿江南岸
扬州白塔:建于辽统和年间,辽青宁四年(1058年)重建,在明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乾隆年间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塔前修建观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称观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须弥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硕大的率堵波和顶部的十三天相轮组成,通高30.6米,砖石结构。
凫庄:建于1921年,是扬州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凫庄之胜在环水而又凫于水,反映出当时的园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如今这里有平台雕栏,可以露天而坐。凭水而眺,西侧有一道曲廊拂水,可以于此仰视桥亭之美,俯视游鱼之乐。
五亭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上建五缘湾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秀美,最富有艺术代表性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了”。中秋之夜,可感受“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的绝妙佳境。
春雨纷纷落路人
吹台:又名钓鱼台,相传乾隆曾于此钓鱼而得名。钓鱼台巧妙地运用了“框景”手法,成为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经典之作。
长堤春柳:堤长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当阳春三月,春花缤纷烂漫,柳丝婀娜起舞,飞扬如烟。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为到扬州,下令开挖南北大运河,河道开挖之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荫,同时也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后来人们便称为柳树为“杨柳”。
瘦西湖: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由书中记载可见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大概意思是因为其水道弯曲狭长,并地处扬州城的西北,故称为瘦西湖。
琼花:杨州市花,又称聚八仙、蝴蝶花。忍冬科落叶或半常绿灌木,4、5月间开花,花大如盘,洁白如玉。1985年7月18日,扬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会委员会第16次会议决定,扬州市市花为琼花。
《春晓》摄于2021年4月26日扬州瘦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