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古今】李斯之后第一人:李阳冰篆书作品赏析(高清大图)

李阳冰,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约生于开元九、十年(721-722)、卒于贞元初年(785-787)。字少温,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祖叔。曾为缙云令、当涂令。历集贤院学士,晚为少监,人称李监。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以篆书为已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自称:“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为:“以瘦劲取胜,若《谦卦铭》,益形怯薄,破坏古法极矣。”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谦卦铭》、《怡亭铭》、《般若台题名》等,均为后世翻刻本。

《三坟记》

《三坟记》,唐李季卿撰文,李阳冰篆书。唐大历二年(767年)立。碑文两面,共23行,行20字。原石早佚,宋代有重刻本,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

此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清赵宦光云:“阳冰得大篆之圜而弱于骨,得小篆之柔而缓于筋。”清孙承泽又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庚子消夏记》)。


 《拪先茔记》

《拪先茔记》,唐大历二年(767年)李季卿撰,李阳冰书,碑残,高171厘米,宽79厘米。14行,行26字。现存西安碑林。

原碑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刻的。拪,是迁字的古字。因为李季卿迷信风水,把他祖先的坟墓,由灞河岸迁到风栖原。碑文即记此事。现碑系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姚宗萼等摹刻。笔画比《三坟记碑》丰神尚差。


《城隍庙碑》

《城隍庙碑》又称《缙云县城隍庙记碑》,唐乾元二年(759)刻,李阳冰为本县城隍祈雨有应之后撰并书。篆书8行,行16字,在浙江省缙云县。宋宣和间方腊造反,刀兵所及,碑石断裂,文字残缺。现存为宋宣和五年(1123)十月缙云县令吴延年根据搨片重刻,保存得颇为完整,惟题记下面立石人的官爵姓名缺蚀三字。此碑书法瘦劲通神,中锋行笔,结体委婉自如,与所书他碑不同,有翻刻本传世。
  欧阳修在《集古录》中记载唐令李阳冰篆写刻石的《城隍神记》一事:署理缙云县之后,趁降香之便,也曾到庙里去找着了那块石碑,摩挲再三,诵读再四。石碑上圆下方,高五尺三寸,广三尺五寸,碑文篆书八行,每行十一字,末行九字,字体瘦长,字高不足三寸,宽二寸余。文曰:“城隍神,祀典无之,吴越有之。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具官与耆耋群吏,乃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寥寥八十六字,记叙祷雨、迁庙两件大事,言简而意明。


千字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