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这三首诗《白马篇》《野田黄雀行》《杂诗·南方有佳人》,写尽了一生的风流与悲凉
曹植是曹魏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存世的诗歌有90余首。以建安二十五年为分界线,前后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诗作,内容主要以游宴,述志为主,后期的诗作,内容主要以悲怨,游仙为主。读曹植的诗歌,首先要了解曹植的生平际遇。
曹植的一生是非常戏剧化的。少年的曹植因为惊世的文才而为父亲曹操所信重和宠爱,甚至欲将曹植作为王位的继承人。父亲的宠爱加上王侯贵胄的身份,少年的曹植身边围绕着当时最有才华和实力的年轻人,每天过着斗鸡走狗、莺莺燕燕、歌舞宴乐的生活。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嗣立为魏王,曹植也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登基后的曹丕对曹植及其党羽进行打击报复,将曹植遣送到边陲封地并进行监视。可以说,曹植的后半生虽名为藩候,实为囚徒,言行举止都受到严密的监控,稍有不慎就会获罪,常怀性命之忧。强烈的人生前后落差的际遇变化反映在了这位天才文人的诗歌当中,曹植人生前期和后期的诗作,内容和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说少年曹植的诗风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赤子风流,中年曹植的诗风则充满“忍把哀愁换了浅斟低唱”的悲郁哀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出世与入世的诗风,在曹植笔下表现婉约自然,天然雕饰一般,可见其惊才艳艳。
南朝谢灵运评价曹植说:“平原候植,公子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然颇有忧生之嗟。”谢灵运对曹植一生诗风的变化做了简要而精准的概括,其前期的诗作但美貌游,而后期的诗作则颇有忧生之嗟。在曹植现存的诗歌中,以前期诗作《白马篇》,后期诗作《野田黄雀行》和《杂诗·南方有佳人》最具代表性。
《白马篇》:少年天才,傲气风流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曹植前期游宴述志诗的代表作。读这首诗,我们可以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少年曹植神采奕奕,慷慨昂扬的精神气质,他将满腔的热血倾注于诗歌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位白马少年的形象。
诗歌上半篇由远及近,极富画面地描写了一位英俊的少年,骑着装饰着晶龙头的白色骏马飞驰而来的画面。少年武艺超群,箭法尤是精妙,少小离乡,扬名边陲。
下篇节奏骤紧,告急的文书从北方传来,得知匈奴和鲜卑侵犯北方边庭之时,少年游侠策马登上高堤,长驱直入,直捣匈奴军营。回马左顾,又捣毁了鲜卑的旗帜。诗的最后以少年游侠高远的志向与豪壮的誓言收束全篇,少年为了国家社稷与黎民安危,甘愿舍弃自己的安危。曹植将少年游侠舍生取义的情怀书写得可歌可泣。
《史记》中,司马迁这样定义游侠的精神风格的:“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从全诗不难看出少年游侠实际上就是少年曹植理想中的自己,他将心中的理想抱负倾注在了在了诗中少年的身上,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从诗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少年曹植乐观昂扬的精神气质和崇高伟大的功业愿望,
《野田黄雀行》:忧郁愤懑,难以排解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用触物感兴的方式开篇,以萧索肃杀、激荡悲壮的意境氛围奠定了全是悲歌的基调。曹植用利剑隐喻权势,感慨权势一旦失去,身边的朋友便会遭受牵连。罗家设下陷阱,黄雀无处可逃,凶猛的鼬子充当了帮凶,恐吓着黄雀落入陷阱。少年看到黄雀落难,拔剑解开了罗网,放走了黄雀。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王后随即开始清算与曹植十年立嫡之争的旧账,对弟弟曹植进行了疯狂的打击报复,并剪除曹植的党羽。当时曹植的心腹至交大多都被杀害了。而此时的曹植,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又受到曹丕身边的人不断谗言构陷,他已是自身难保,只能眼睁睁看着好友被害却无力施救。曹植的内心尤为痛苦,痛苦无法纾解,甚至都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借由诗歌少年救出黄雀来幻想自己救出好友的性命,但这终究只是个幻想罢了。
《杂诗·南方有佳人》:佳人自比,报国无门
《杂诗·南方有佳人》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南国佳人每日在江海之畔来回游荡,无依无靠。美人怎么会如此孤独呢?因为她生在一个美丑颠倒的时代,没有人真正欣赏她的美。美丽总是转瞬易逝的,时光转瞬即逝,佳人美丽的容颜也终将老去。
屈原曾在楚辞之中,以美人遭遇嫉恨比喻自己遭受同僚排挤,也常以美人红颜易逝来比喻自己盛年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境遇。所以自屈原开始,中国古典诗歌中,就形成了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贤臣君子的传统。
魏文帝逝世之后,明帝曹睿登基,曹睿对待叔父曹植虽不复曹丕的苛刻,但也对他进行监控与猜忌,却是一如既然。所以虽然曹植屡次奏请为国做事,但始终未能如愿。最终,曹植在郁郁寡欢的境地中病逝。在这首诗之中,曹植正是以佳人自比,表达自己盛年将逝,报国无门的悲郁心境。
结语
读曹植后期的诗作,可以明显感受到此时的曹植已经不复那个意气昂扬,风神俊爽的白马少年。在政治的高压和监控之下,他精神悲郁,郁郁寡欢,却无人诉说,只能借由譬喻和代言的诗歌形式来寄托情感。可以说曹植人生后期的悲惨遭遇和压抑心境,使他的诗歌始终萦绕着无尽的哀愁,形成了迥异于前期的悲郁忧愤,沉郁顿挫的风格。
然而曹植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却为中国古典文学史造就了杰出的文学家。正所谓忧患出诗人,曹植在他人生最为困厄的时期,也达到了他创作的巅峰,书写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了。
钟嵘在《诗品》之中将曹植列为上品,盛赞他的诗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的诗歌既有华茂的文辞,又有丰沛的情感,情兼雅怨,在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极富感染力。毋庸置疑,曹植是魏晋文坛上最为杰出的文人,是魏晋文学中第一流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