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为家庭教育“减负”

育邻梦

教育,指成年人辅助下一代掌握生存技能、逐步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最早只存在于亲代与子代之间,而后随着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亲子相教越来越难满足孩子适应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促使“易子而教”逐步成为辅助人类孩子成长、成才、成人的主角,也可以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出现本就是为了给家庭教育“减负”。教育一词最早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00%亲相教、90%亲子相教+10%私塾教学、70%家庭教育+30%学校教育、50%家庭教育+40%学校教育+10%社会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亲代影响子代学习成长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教育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中坚力量。这是为什么呢?

父母多为家庭教育的“天花板”

一、家庭教育难以满足人类社会文明多元化发展需求

人类社会越向前进化积淀并留待后世学习的智慧成果越多,家庭教育愈难满足孩子汲取多样化智慧知识的需要,譬如捕猎、逃避敌害、识别并采摘可食用的野果就是原始人后代的全部可学知识技能;掌握用火、石器、播种、盖草房是农业社会早期增加的必须学习内容;冶金、锻造农耕用具、协调部族利益分配是农业社会中早期增加的学习内容......语言学、农学、经济学、哲学、管理学、电子商务、生命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今天人类社会文明分科早已超越百种。所以,在人类社会文明积淀不断激增的情况下,“易子而教”便成为辅助孩子学习成长最理想的途径。

二、家庭教育知识安排几乎无法超越父辈已有知识储备

家庭教育也就是生活教育,也即是说家长以何种方式谋生活能够交给孩子的知识就是什么,比如农民教子女种植&养殖、牧民教子女放牧、渔民教子女捕捞.....长此以往,家长便会在无形中成为禁锢子女成长向上的“天花板”。翻阅历史不难发现在“易子而教”被大面积普及之前,人类社会劳动生产力提升非常缓慢、几乎呈直线状态,直至学校教育被大面积普及人类社会发展建设才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学校教育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家庭教育教学环境难以高标准配置

内容丰富&多元的课本、干净整洁的校舍、宽敞明亮的教室&图书室、专职老师授课、与孩子成长年龄相适应的成长辅助器材......学校改善了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外部环境,而这些高标准的教学环境单个家庭几乎没有可能做到配置完整。

四、家庭教育效率普遍较低

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主攻方向。然而,家庭教育在教学效率上几乎没有可提升空间,因为同一个家庭中相同年龄孩子的个数绝不会超过一胎能够生育孩子的数量。所以,家庭教育在教学效率上无法提高。

五、优生优育之后家庭教育难以适应孩子学习成长需求

从出生之时的个人“小我”融入到人类社会群体我们中的一员是每个孩子努力学习成长的最终目标,而这一旅程需要孩子从小就开始适应如何与同步协同成长。城镇化与优生优育之前每个家庭都会养育多个孩子,而且孩子与孩子之间多实行大带小,如此每个孩子都能够大概率习得如何与同伴相处,包括如何爱护比自己小的同伴、如何向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学习。然而,城镇化与优生优育之后每个家庭养育的孩子数量减少了,孩子们在自己家庭中已经难以习得如何与同伴协调成长。所以,城镇化与优生优育之后每个孩子都只有走出家门才能找寻到练习社交能力的同伴儿。

课堂教学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教学效率和教学实践性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越现代家庭教育越难以独自教育辅助好孩子的学习成长,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则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弥补家庭教育的的诸多不足。所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为家庭教育“减负”,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学习成长环境、解决家庭生育孩子的“后顾之忧”、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建设储备人才、为人类繁衍生息提供孕育支撑。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