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2T【春节】特种邮票
2000.01.29发行 全套3枚 发行量2120.8万套
(3-1)T 80分 迎新春(3244.8万枚)
(3-2)T 80分 辞旧岁(2970.8万枚)
(3-3)T 2.80元 闹社火(2120.8万枚)
邮票规格:30×40毫米 齿孔度数:11.5度
整张枚数:40枚(8×5) 版别:影写
设计者:郝旭东 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春节是我国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延续至今的两千多年中,除夕和春节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别旧岁的轻松和迎接新年的期望,所有这一切又都为欢乐祥和的气氛所笼罩。“迎新春、辞旧岁”,春节期间阖家团圆,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如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拜年、舞龙、舞狮、踩高跷、逛庙会等,至今盛行。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个月叫元月。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1月1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新中国成立后,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人民已为它赋予了新的内涵。春节期间,亲人团聚,辞旧迎新,充分享受天伦之乐,享受劳动成果,使古老的民族风俗焕发新的光彩,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2000年1月29日,为了迎接我国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春节》特种邮票,全套3枚。
(3-1)为“迎新春”。画面上的媳妇和姑娘正为到来的春节作准备,媳妇剪窗花,姑娘贴窗花。红红的窗花和鲜艳的新衣都融合在喜气洋洋的明亮黄色中,寄托了人们辞旧迎新和对来年幸福的祈盼。
(3-2)为“辞旧岁”。画面上五彩缤纷的花灯高高挂起,两个顽皮的儿童手捂着耳朵,燃放鞭炮,绿色的背景将儿童天真烂漫和节日的欢快表现出来,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和民俗内涵的真谛。
(3-3)为“闹社火”。画面上以跳扇舞和打腰鼓的男女为主体,在红色的背景下,以舞龙和彩带表现强烈动感和热闹欢庆的气氛,将春节的民俗内容和民族风格体现出来。
本套邮票是我国首次发行民间民俗节日的邮票。3枚邮票围绕着“迎”、“过”、“庆”三个阶段,恰到好处的表现了春节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