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今年立秋后还热吗?
“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通常人们都会用“上蒸下煮”来形容它,在炎热的夏天人的心情会变得异常烦躁,身体会感到非常困乏,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使人备受煎熬,所以人们都期望“三伏天”赶快过去,凉爽的秋天马上到来。
夏至三庚数头伏,立秋见庚是末伏。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7月11日)起,今年就进入三伏天,三伏天总共持续40天。其中初伏为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中伏为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末伏为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今年立秋的时间是8月7号,正好处于中伏,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伏包秋冷嗖嗖,秋包伏热死牛,意思是立秋刚好是在末伏的第一天,就是伏包秋,而如果立秋在中伏,则是秋包伏,很显然今年是秋包伏,立秋后“秋老虎”还会继续发威一段时间。
这句俗语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立秋后热不热,主要看秋后三伏天的长短,如果立秋在中伏,伏天肯定大于10天,所以秋后热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像今年秋后的伏天有13天,而如果立秋在末伏的第一天,则伏天就只有10天,秋后热的时间就会相对短些。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无论是何时立秋,它总是在三伏天之内,秋后仍然是伏天,民间有一种说法,秋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这就很明白的告诉大家,秋后还有一段持续的高温天气,那么今年的“秋老虎”是凶还是柔呢?其实老祖宗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
这句话意思很好理解,如果是“公秋”,这一年秋后的高温天气,就会比较短,“秋老虎”不发威,凉爽的天气秋后很快就到来。
而如果是母秋,“秋老虎”就会大发威风,高温天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热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老祖宗用两个场景,“丢扇子”,“热死牛”来比喻两种不同的气候环境,把公秋和母秋区分得淋漓尽致。
那么什么是“公秋”,什么是“母秋”呢?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划分方法。
1、按月份划分
立秋一般都是在农历的六、七月份,如果在六月份就是“公秋”,七月份则是“母秋”。
今年立秋的日子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九,所以今年的秋就是“公秋”。
2、按日期划分
日期依然以农历为准,如果立秋当天尾数是单数,就是“公秋”,尾数是双数,则是“母秋”。
而今年立秋的日子是六月二十九,显然尾数为单,因此,今年的立秋为“公秋”。
3、按时间划分
这就要看立秋的具体时间了,如果立秋的时间在白天,就为“公秋”,偌是在夜间则是“母秋”。
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是在下午的14点53分48秒,显然在白天,所以还是“公秋”。
从以上三种划分“公秋”、“母秋”的方法来看,无论是按月份,还是日期,或者是立秋的具体时间,今年的秋都是“公秋”,因此,今年“秋老虎”的发威力度还是比较柔的,立秋后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凉爽的天气就会到来,到时候就可以轻松的把扇子丢掉了。
不过老祖宗总结的这句农谚,指的是大体的气候变化趋势,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存在温差,所以“秋老虎”的持续发威时间,可能会因为地方的不同变得有长有短,北方有的地方可能要到秋分,天气才会转凉,而南方的一些地区,直到白露节,气温才会开始下降,所以,这句话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结语
按照物候学的定论,只有气温连续5天低于22℃,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进入了秋天,因此,秋后热不热,主要看“秋老虎”发威时间的长短,按照老祖宗总结的天气预报,今年是“公秋”,“公秋扇子丢”,就可以推算出今年立秋后,不用多长时间气温就会变得凉爽起来。
当然秋后变凉还和当年雨水的多寡息息相关,“一场秋雨一场寒”,如果秋后雨水多,气温有可能在短期内逐渐下降,这样天气就会渐渐的变得凉快,而如果是秋后少雨,持续的大晴天,气温就会很难降下来,遇到这种情况,炎热的天气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总之,秋后气候变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日就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