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故事: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境自远尘皆入咏 物含妙理总堪寻
文/张虎岗
在讲力的三要素时,我说:“在物理学中,要讲清一个“力”需要说出它的大小如何?方向向哪里?作用点在哪里?--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作力的三要素。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迅速记住可以从每个要素中提取一个字:大、方、点。――合在一起就是:大方点。
讲到这里,我说:“怎么记住‘大方点’这三个字呢?”
有学生说:“多背几遍!”
“多背几遍的确是一个可行办法。”我先肯定了他的说法,又继续解释说:“因为记忆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的缺点是记忆容量小,而且保存信息的时间短,很快就会遗忘。要想真正把信息储存在大脑中,需要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但并不是所有进入人脑的信息都会变成长期记忆,脑会根据信息的价值把信息分成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只有那些被判定为必要信息的信息才有资格被大脑长期保持,做这件事的主审法官是人脑中的海马体――海马体位于耳朵深处的大脑部分,直径约1厘米,长度约5厘米,因形如海马而得名。海马体判断接受到的信息是否属于必要信息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存”。显然,知道不知道‘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与人类的生存相比,简直是无关闯痛痒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海马体很自然会把它判定为非必要信息,并迅速地遗忘。所以,如何让海马体改变‘想法’,把‘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判定为必要信息,才是出路。幸好,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欺骗”海马体。具体来说,就是尽可能持续不断将信息传送过去,使海马体产生‘如此锲而不舍地传送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错觉,从而将这个非必要信息‘改判’为必要信息,储存在大脑空间。所以说多背几遍是一个有效的办法,虽然这个办法看来去好像‘笨’了一点儿,其实也算是‘大巧若拙’了。――但是,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给‘大方点’编个故事……”
“我知道,比如3.14159,可以用谐音‘山巅一寺一壶酒’(见注1)来记。”宋晨宇抢着说。
“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例子,那你能给‘大方点’编个故事吗?”我赞赏地说,并向他提出了要求。
他想了想,说:“有一个人长一个大方脸,脸上有很多点(麻子)。”
我根据宋晨宇说的意思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图(如下),问:“是这样吗?”
“是的!”
我说:“这种方法是通过联想,把枯燥的数字或者一些词语转换为空间形象,通过故事情节来记忆。记忆力超群的人,其实就是善于将需要记忆的内容转换为容易想起来的信息的人。显然,宋晨宇同学就是这样的人。”
我接着说:“我也为‘大方点’编一个故事,同学们想听一下吗?”
“想!”
“有一天,你向你的同学借橡皮用,你同学不肯,你心里说‘真小气,就不能大方点儿?”
看着同学们会心一笑,我鼓励说:“你们也可以创造属于你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就像宋晨宇同学这样。我相信,你这样做了,也能变成令人羡慕的记忆高手。还有,我也希望你做一个大方点儿的人,能尽力地帮助身边的人。

[注]利用谐音编出下面的小故事可以记住圆周率的小数点后100位数字。
先设想一个酒徒在山寺狂饮,醉死山沟的情景:“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儿乐(26),我三壶不够吃(535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乐而乐(626)。死了算罢了(43383),儿弃沟(279)。” (前30位)
接着,设想“死者”的父亲得知儿“死”后的心情: “吾疼儿(502),白白死已够凄矣(8841971),留给山沟沟(69399)。”(15位)
再设想“死者”父亲到山沟里寻找儿子的情景: “山拐我腰痛(37510),我怕你冻久(58209),凄事久思思(74944)。”(15位)
然后,是父亲在山沟里把儿子找到,并把他救活,儿子迷途知返的情景:“吾救儿(592),山洞拐(307),不宜留(816)。四邻乐(406),儿不乐(286),儿疼爸久久(20899)。爸乐儿不懂(86280)。‘三思吧(348)!’儿悟(25)。三思而依依(34211),妻等乐其久(70679)。”(最后40位)

·END·

堪寻

发现不一样的物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