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分析:2020-2021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分析
一、整体情况
表(一)
表(二)
二、试题分析
1.试题的整体评价
本份试题共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类大题,由30个选择题和4个主观题组成。试卷呈现出基础性、能力性、综合性、现实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试题整体感觉有些难,师生总体感觉有接近高三水平的试卷,试题材料字数多且新颖,既注重对双基的考查,又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运用。同时,材料的选取和问题的设置都相对严谨贴切,并体现出很强的关注社会现实和重大时政的学科特点,充分挖掘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是一套能够较好体现新高考理念的引领性和前瞻性综合测试题。
2.试题的性质和功能
(1)从试题的分值结构看:30道客观题,共60分;4道主观题,共40分。试卷的结构整体还是比较合理的,其中选择题占了总分的60%,这样的分数设置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增长规律。毕竟高一的学生知识积累少,缺乏分析社会问题的经验,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肤浅,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等社会问题的能力。因此,这样的分数设置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现状,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试卷的难易程度看: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比较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整体感觉就是有些难,很对题目的答案学生拿不准;教材中重点要求的知识点几乎都有所体现,如生产关系、封建剥削的根源、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济、分配制度等等;这些知识点都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反复讲解和训练的,在试题中都有具体体现。但主观题设问接近于新高考的要求,学生答题情况相对较差,整体得分不高,有的问题得分很低。
(3)从试题具体内容看:①注重基础,突出主干。试题无论是以什么问题为背景材料,其设问指向总是以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为基准的,突出强调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例如,非选择题第30题等基本上在教材上都能找到答案,这主要靠识记和理解,没有太多综合性,这种题型是最适合高一期终考试的。②注重能力考查,特别是综合能力。大多数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不少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字阅读、信息提取和处理分析能力,并能将知识与试题建立正确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主观题32题和33题、以及34题的小论文题等就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这些对学生都有较高的能力要求,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综合思维能力多角度多层次地回答问题。③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现实。政治学科的试题要关注社会,反映现实,这既是政治学科本身功能实现的要求,也是政治学科的生命力所在,这份政治试题基本体现了这一特点。
(4)突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该份试题在命题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体现在既完成了对学生学业检测任务的同时,又达到了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这在很大意义上体现了思想政治课作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关键课程的具体体现。
三、存在问题
从阅卷整体情况来看,给学生整体感觉就是试卷难度较大,特别是在选择题部分,有一些问题的考察偏难偏刁,感觉相当于高三一模考试的难度,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似乎不太适合;非选择题部分的个别题目综合性强,也有超出高一学生的水平的感觉,致使许多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等。我们从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到位。基本知识结构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平时教学总结不够,大多着重进度而忽视对知识的总结,导致在部分选择题上失分过多。
(2)部分学生对答题方法的掌握不到位。在选择题上,不会应用比较法、排误法;在主观题上,不会根据材料灵活地运用课本知识说明材料,而仅仅是课本知识点的简单罗列。
(3)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和答题习惯。不少学生卷面不整洁,甚至是凌乱不堪,字迹潦草,态度不端正;答案不分段,不分点,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还是比较普遍。
(4)基础年级学生解题能力整体不强。这说明平时训练太少,导致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差,不懂得如何从设问中获取答题指向,语言组织能力欠缺,这是本次考试反映出的普遍性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具体情况举例如下:
33(1)答题情况分析
本小题满分是3分,全市均分是0.91。考查的角度是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考查内容是二0三五年的远景目标为什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部分学生的内容没有用《经济与社会》知识,而是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课本知识不熟悉,不知道从何入手,给出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差甚远。
3.内容表述不准确,用词不恰当。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而不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最大的执政党”“职政党”等等。
4.答题不规范,字迹潦草。很多学生作答时不分点,答案组织没有层次,而且字迹很难辨认。
33(2)答题情况分析
本小题满分7分,全市均分是1.84,严重偏低。考查的角度是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阐述“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的理由。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题中问“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理由,很多学生却是回答改革开放的意义、四个自信等内容。
2.表述不规范。答案中缺词少字,如“新发展理念”写成“发展新理念”等现象。
3.表述不完整。如“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未能表述其基本内容;表述“新发展理念”时,只写“创新”“协调”等,未出现“新发展理念”一词等等。
4.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角度。
5.角度单一。如出现通篇答案从“新发展理念”五点、改革开放意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一个角度回答。
6.还有少数学生态度不端正。如个别学生竟然用日语书写答案,答题态度可见一斑,所以不得分。
四、教学建议
1.强化基础知识,狠抓默写与背诵。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知识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要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教师不要太自信,不要迷信学生很自觉,能掌握好;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必须到位、精准;督促学生准确背诵课本知识,避免学生出现背诵了大概内容、但关键词书写不准确而失分的情况。
2.强化答题规范,狠抓过程与督促。平时练习时答题就要强调规范语言,引领学生全面思考还要书写工整、条理清晰,要力求做到语言专业化;每次考试后,要注意将一些答题不规范的试题截图投影,让学生更加直观看到存在的问题;在平时默写和训练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做到字迹工整、分点分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3.强化能力培养,狠抓练习与技巧。牢记成绩是练出来的。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中观呈现,微观落实,抓住主干知识有效串联,梳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构建知识网;要注重做题技巧训练,平时可以每天带着做5题左右的选择题和1-2题主观题,进行滚动练习,熟能生巧,练的多了,练的久了,所谓的解题能力也就提高了。
4.强化分数至上,狠抓优生与差生。分数是我们的命根。新高考政治学科是100分,每一分都是真金白银,再不是过去的等级考试了,不能只抓部分学生,而是要抓全部,而且是分分必争;还有时间是学习的保障,该争取的时间还是要去争取的,成绩与时间成正比,没有时间的保证一切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