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从《今日头条》上看到一篇作者为“鹏哥1680”的文章——《回忆回忆在保定我所知道的曾经很火爆,但是现在已经消失不见的饭馆儿》。感觉这篇文章写得挺好,特“拿”来请大家欣赏。
在乐凯大街东风路交口北行路西,夜宵开的很晚,我爸他们打完麻将去吃,我跟着去过好几次。当年有两家店,一个在朝阳大街白花路交口南边路东,一个在五四路向阳大街交口西南角,大清花是沈阳的名店,但是不知道当时保定这两家是加盟还是什么。当时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是比较淡漠的。
这张曹清义先生的名片,记录了“利康烤鸭店”隶属于“保定毛纺服务公司”——换句话说,就是毛纺厂的“三产”呗。时任副经理的曹先生,如今高寿啊?在亚华大酒店南边,当时记得烤鸭38元一只,有时候去奶奶家,我爸就要一只或者两只,店里有人骑摩托车送给。这个给我印象最深的回忆是我当时还小,不认识那个“轩”字,就给我妈说咱们去花月“杆”吃饭吧,后来一直成了我家的笑话,他的位置就在话剧院街口,后来的芳舟对面。当年也是很火的涮肉,三丰路上那个我去过,跟单位同事们踢完足球去聚餐,那叫一个痛快!很多人管他叫实验餐厅,我叔叔结婚就在这,当时还要把剩饭拿回家热热继续吃,都掺和到一起,觉得很好吃。我印象中第一次喝“承德露露”就是在这,当时感觉,怎么这么难喝?一直认为他名字起得不赖。后来不知道商标注册了没有,按现在来说都不过时。
这是当年的那座楼,后来,拆掉了。这里建成了水利博物馆吧。
在东风路水利局对面的平房里,当时还老开玩笑,这应该是叫“刘三狗”肉馆,还是叫“刘三”狗肉馆,就去过一次,吃狗肉的时候需要配上花椒,狗是人类的朋友,后来没去过。
曾经的河北影剧院
当年一到夏天,大排档是遍地开花,尤其电影院周边因为一般都有空地,而且也是文化娱乐场所本来就人流密集,所以一到夏天这些地方就是大排档基地,弄个三轮,拉点桌子椅子支上炉子就开干,满大街都是孜然味。天天晚上都有打架的。就在五一电影院门前,他家是最火爆的,夏天最热的时候,弄上刨冰,配上所谓的草莓、巧克力酱(其实都是添加剂),弄上颜色,吃上一口,爽!现在想想,那玩意真是暴利啊,一开始刨冰机是手摇的,后来就有了电动的。简单回忆了一些当年曾经去的比较多的,现在已经歇业的餐厅或者吃食,都是当年跟家人、跟朋友去的比较多的,味道都不错而且不止一次去过的。转眼,早的有20多年,少的也有个几年了,都是青春美好的回忆!十几年前,我出去吃饭就爱带着相机,当时带着SONY的F717,去吃饭都要给菜品拍照片,然后发论坛,发博客,发空间记录,当时很多饭店的服务员看我带着相机都很诧异,也有的直接告诉我不让拍照(怕我是别的饭店的厨师来偷菜),每次我都据理力争,我自己花钱买的,为什么不能拍?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饭店看你拍得好都请你去,巴不得你帮他们宣传,这就是短短十几年的变化。但是我很少带着单反出去了,有时候就是用手机拍拍,然后发到大众点评评价一下,有朋友的店,我还愿意去给人家拍拍美食照片。离开保定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还是保定美食最对胃口。另外也许在保定生活不觉得,一段时间不吃驴火也不馋。但是只要离开保定一段时间,回到保定,最想吃的就是那刚出锅的热火烧夹上真正的驴肉,太香了!
保定城,整个城周虽似方型,但城西南部向外凸出320余米,并略呈弧型,往北又呈直线,城周形状似足靴,故素有“靴子城”之称,今天我们就来主要介绍一下保定城墙的历史变迁。全城周长计约合6550米,墙高约合11.6米,顶宽约合5米,底宽约合11.6米。我们现在脚下的城墙,是在明朝建文年间至弘历年间修建的,城墙完整的时候,全城周长计约合6550米,墙高约合11.6米,顶宽约合5米,底宽约合11.6米,四周设有角楼,四周城墙的位置分别是东侧为长城南大街,北侧为东风路,西侧为恒祥南大街,南侧为天威中路。城墙四面设有城门,东门名“望瀛”、南门名“迎薰”、西门名“瞻岳”、北门名“拱极”。现在我们坐公交,有一站就叫做大西门,放在明清时期的话咱们坐轿子,黄包车之类的,就要和司机说,我要去瞻岳门。1950年至1955年,城墙陆续拆除,只留有西南城角至小南门一段城墙作为人民公园(今动物园)北边的天然墙界。所以幸存下来。这段城墙遗址虽然只有545米的断垣残壁,但它却是原汁原味历史名城的物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对于保定城区那些饭店餐馆,您有何感想?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