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三集

红      薯(三)

新建的青年点是三间房,屋盖上完瓦后,本应该是平平整整的屋面,却由于木头檩子太细,全都被沉重的红瓦压得变了形。房脊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所有的檩子全部在中间部分向下弯曲。

由于屋面向下凹陷,房顶上的瓦都向前方横向张开了“嘴”。冬天的寒风顺着敞口的瓦缝,向屋里灌去,直透室内。

因此,青年点的四面墙壁上挂满了厚厚的白霜。每天睡觉前,由于屋内太冷,只好把火炕烧得热热地。

由于屋内太冷,我们是不能脱衣服睡觉的,同学们睡觉前,都把棉帽子往头上一戴,帽儿子在下巴扣上,穿着棉衣棉裤,盖上棉被才能入睡。

早晨起来,嘴的四周,亚麻棉帽子上全是白霜。起床前,你要先脱下帽子,把白霜清理掉,然后再坐在炕上。

从火炕上下地前,先把地下的棉鞋用木棍敲一敲,才能下地把鞋穿上。

因为,由于白天的劳动,脚出汗棉鞋都湿透了。而夜里室内温度都在摄氏零度以下,鞋全都冻得梆梆硬,不拿棍敲一敲,脚是伸不进去的。

洗脸的毛巾冻得像钢板,从晾衣绳上根本拿不下来。厨房的水缸,每天差不多都冻实心,缸里没有冻的水,想打出来洗脸,却冰寒刺骨。手一伸入水盆里,就像刀割的一样疼痛。

所以,我们一般都是中午回来吃饭时,才洗脸刷牙。

水缸里的水是同学们从生产队的大井里挑来的,大水井离青年点100多米远,井口的直径大约有一米多。

青年点的两名女同学是不挑水的,原因是她们根本就挑不动一担

水。

剩下的六个男同学,轮换挑水,每人一天。要求每个人必须保证

每天晚上入睡前,青年点水缸里的水是满满的。否则,第二天水缸就会冻实心。

挑水是个技术活。不能只会用一根扁担挑满两桶水,倒满水缸里就行了。

你要必须学会的是,把每桶水从井里提上来,然后才能挑回青年点。

从井里提水很是困难,提水的工具是一根六米多长的落叶松木杆。

木杆的大头,用木工的凿子凿出一个长方形的榫孔。榫孔和木杆的夹角小于45度,然后,再用一个长方形断面的长木方(大约300毫米长)做卯,卯入木杆的榫孔。

这样,木杆大头就有了一个小于45度角,形成一个L形的木头钩子,这就是向上提水的工具。

装水的水桶很大,每桶水大约有45斤,两桶水装满的话,应该有90斤重!

当你要从井里向上提水时,先用木钩子钩住水桶的提手,慢慢地把水桶送到井下。

注意,下一步就是提水的关键。先要左右摆动木杆,让空水桶在井的水面上,来回轻轻地滑动。当水桶向水桶的开口方向滑动时,要突然把木杆向水下压去,使水桶尽快地进水,并迅速地沉入水下。同时,你还必须保证水桶在水中继续向前滑动,防止水桶掉落水中。

当向前滑动的水桶灌满水后,立刻借着向前滑动的力量,迅速向前上方提起已经装满水的水桶。

装满水的水桶一旦离开水面,你必须用双手把这桶水从五米多深的井下,一点一点地提到水井的井口外面!整个过程,必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顿。一旦停顿,水桶就会从木钩上滑出落入井底。

水桶一旦落入井底,捞水桶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井很深,人是下不去的,你要去生产队部借锚钩。

锚钩有五个钩,很像船锚,后面拴着一条十米多长的麻绳。

拿着锚钩,站在井边,右手握住麻绳的尾端,然后慢慢放下锚钩直到到井底;右手轻轻晃动手中的麻绳,让锚钩在水中慢慢地来回荡动;运气好的话,几分钟锚钩就挂住了水桶的提手,就能把水桶提上水面。

运气不好的,打着手电捞到午夜的也有。

刚下乡开始挑水时,每个同学都有把水桶掉到过井里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慢慢地都学会了从井里干净利落地提水。

到了冬天,特别是在寒冬,水井四周冻满了冰。

天最冷的时候,井沿冻的冰高出井沿有一米多。冰层在井沿靠井口的地方最高,然后渐渐地向四边低去,就像一座冰火山口。

当你站在滑溜溜的冰火山口上,再从井里向上提水,那是何等的战战兢兢,大家都很怕一失足落入井中。这种水井如今已经见不到了!

此情此景,如今还历历在目!青年点冬季挑水是如此的艰难!冬天的早饭,女同学每天做高粱米饭和洗地瓜也是很困难。

我们叶家村大队当时还没有通电,夜里点的都是煤油灯。一到晚上,全村一片漆黑。青年点也是一样,不过我们点的是柴油灯。

煤油0.46元一斤,柴油是公社拖拉机站春耕时,同学们和拖拉机驾驶员要了一水桶,有40多斤。虽然没花钱,但柴油燃烧起来黑烟太大。每天起床,同学们鼻孔全都是黑的。

一直到1972年春节前,我从工厂回叶家村三队,准备取回我1971年的全年工分工资时;一进叶家村,就有社员就兴奋的告诉我:“指导员你回来了,几天前,我们叶家村大队就全都通电了……”。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2012年8月8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就是上个世70年代,北方农村生产队使用的饮用水水井!和当年叶家村三队的水井异曲同工!照片来源于网上下载。这种古老的水井,如今在农村已经很难见到了!取代的是手压洋井,很多农民已经使用了潜水泵的电动抽水井!

2、这张我根据记忆用手绘的草图,就是当年在叶家村插队时,从深水井中向上提水的工具!仅供参考!

(0)

相关推荐

  • 【西散原创】吴燕妮作品 | 村庄的老井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家乡的山水草木充 ...

  • 长篇连载 | 我的大学(83)

                             83 中饭蒸饭时,由于没有电,不能抽水,同学们都到井边去提水.我远远地看见水井边围着一群人,像一窝小猪上槽一样,闹闹嗡嗡的,难看极了.学校的水井挖在水 ...

  • 王镜宾丨汨汨甘泉肩上来

    泉水丁冬,琴响筝鸣,溪流淙淙,山鸣谷应,一泓清溪从万山丛中喷涌而出,和晴天时朝阳从云霞中喷薄而出一样令人欢欣,太阳带来了温暖和希望,溪流带来甘泉和梦想. 小时候我生活在黄土高原南部的一个山村,一条山涧 ...

  • 张玉波| 大水缸

    记得小时候,农村里还没有压水井,更别说自来水了,所有的用水都要去村里的水井挑.因此,水缸是家家必备的,有的还不止一个.我家人多,用水也多,因此我家的水缸特别高大,缸沿儿跟成人的齐腰高,比我七八岁时的身 ...

  • 在豫南,曾经吃水那么远,又那么近;如今那么近,又那么远!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家 乡 的 水 文 丨军哥 ...

  • 当代散文‖【担水,捞梢和淘井】◆樊泽宝

    作者简介 樊泽宝,青岛西海新区六汪人,60后,喜欢文学并用文字记录生活:山东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级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担水,捞梢和淘井 水乃生命之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大部分农村人的生活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一集

    回家(一) 呼啸的西北风卷着鹅毛大雪,沿着清河水库的冰面,由西北向东南狂暴地刮过来:乌云几乎压在地面上,和漫天的大雪搅在一起,分不清四周的天空和山峦. 宽阔的水库冰面上,西北风卷起的雪浪,滚滚而来.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二集

    回家(二) 生产队一般社员的家庭扣完口粮款后,余款基本就所剩无几! 社员家里劳动力多的,扣除口粮款后,还能有一些结余钱款. 劳动力少人口多的家庭就惨了.社员分到的粮食越多,所挣的工分钱就越不够交口粮款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三集

    回家(三) "留在农村过革命化的春节"倡议书,在八棵树广播站有线广播网一经宣读,立刻就有一些大队青年点的同学,开始作出支持的响应. 很快,我们大队也有人贴出了拥护的标语. 根据倡议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四集

    回家(四) 宫家堡子虽然是一个生产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自然屯. 村子里只有唯一的一条从北向南,勉强能走一挂马车的土路.路东最北面只有三户人家. 再往南行,剩下的十几户人家都住在路西.村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五集

    回家(五) 陡峭斜坡面大石板上的积雪冰寒刺骨,抠在雪里的十指渐渐地失去了知觉,我们机械的向斜坡下移动着. 抢着的冰雪顺着掀起的上衣,灌进了肚子和胸部,也不敢腾出手来清理清理.终于,我们手脚并用,两个人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六集

    回家(六) 因为,从八棵树开往开原的长途客车,如果提前坐满了旅客,长途客车的司机就可以提前发车.为此,同学们立刻加快了脚步,向八棵树方向急冲冲地赶去. 出了夏家村,一直向南走就来到了大清河.冬天的清河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七集

    回家(七) 八棵树镇上,当年只有两家国营饭店:一个在八棵树镇的中间,在靠近八棵树公社政府所在地的地方:另一个在八棵树镇的最西头. 当时,每家饭店里都排满了饥饿的准备回家的知青:我们走完了这两家饭店后,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八集

    回家(八) 原来这个农村的小伙子,去年腊月在开原县城西面的乡里,和一个姑娘新订的婚. 小两口情投意合,讲好今年正月初一去准老丈人串门,没想到和我们一样没上去汽车.又怕未婚妻有想法,也决心步行赶去开原西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九集

     回家(九) 冰层"冷胀热缩"的道理,同学们虽然都懂:可是,每次听到冰层下,那连绵不断响雷般的巨大轰响声时,我们还是都下意识地停住脚步,提心吊胆,感觉很是恐怖. 每次都是这种害怕沉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十集

    回家(十) 安抚好带路的老乡,回过头来我开始安慰愤怒的同学们:然后让大家背朝西北,打开自己的背包,拿出各自的花生,虽然都是生花生,但必须先吃些东西再说:花生已经冻得像子弹一样,在嘴里得化十几秒钟才能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