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回家》第一集

回家(一)

呼啸的西北风卷着鹅毛大雪,沿着清河水库的冰面,由西北向东南狂暴地刮过来;乌云几乎压在地面上,和漫天的大雪搅在一起,分不清四周的天空和山峦。

宽阔的水库冰面上,西北风卷起的雪浪,滚滚而来。

此时此刻,从水库的东面,上游八棵树方向,有十几名18、9岁的年轻学生,他们顶西北风,迎着这狂风暴雪,行进在清河水库的冰面上。

十几个人的身上,个个都背满了大大小小的旅行袋,向着清河水库大坝的方向,迎着风雪,艰难的向西行进着;时间是 1969年2月18日,大年初二,凌晨3点钟。

这支队伍此行计划到达的第一站,是开原火车站;第二站是终点站沈阳。

我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我们这群顶风冒雪的学生队伍,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回家过年!

我们这十几个人中,除了当地一个社员是向导外。其余的人,都是沈阳铁路中学1968年的下乡知青。其中,我们初三、四班的同学最多。

1968年9月20日,我们学校从初一到高三的大部分同学,也就是统称的“老三届”,都从沈阳来到了开原县,在八棵树公社和李家台公社下乡插队。

沈阳铁路中学老三届剩下的另一部分同学,他们去了盘锦农场插队。

我是1968年11月20日,才最后分配到八棵树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比全校的同学晚去了两个月。其中的详情,我会在我今后的博文《被拒收的知青》中陆续发表。

到了1969年的1月末,先来的同学已经在生产队劳动了四个多月,而我只参加了2个多月的劳动。

春节前,生产队开始分红。扣除了所有花销,大部分同学都拿到了六七十元钱。而我却只分到了二十六元钱。

生产队的工分制度,分为两大类;每类又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参加劳动的男女社员分成的两大类是,男社员的工分等级和女社员的工分等级。

男女社员的工分等级,均分为一等分、二等分、三等分和半拉子分。只是男劳力的一等工分和女劳力的一等工分是有差别的。

半拉子就是社员家里的不满十四岁的孩子;不想上学,就在生产队挣一份工分,补贴家用。

生产队的一等男劳力,每人每天十二分,二等男劳力每天十分,三等男劳力每天八分,半拉子每天六分。

妇女工一等劳力是每人每天十分,二等劳力每天八分,三等劳力每天六分,半拉子每天五分。

每天傍晚,到了收工时,大家坐在田间地头开始评分。由生产队“打头的”主持;记工员先把今天参加劳动的人员,当面核实一下,然后就开始评工分。

“打头的”的称呼,其实就是领着全体社员在田间劳动的领工员。由旧社会在地主家扛活,是由带领农民雇工干活头领的称呼演化而来。

所有当天参加劳动的生产队社员,一个不也漏,每个人必须参评一次。

由记工员开始唱名单;记工员每念出一个人的名字,打头的就先喊出这个社员应该给的分数;如果大家都没意见的话,记工员就落笔记好;然后再按名单喊下一名社员。如果有你对这次评的工分有意见,觉得评低了,你可以申述。

但是,一般情况下,你的申诉也就是说说而已;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其实尽管你和社员干一样的工作,比如铲地:一等劳力铲一条垄,你也铲一条垄;社员铲到地头,你也铲到地头,没有什么区别。可评分时,就是不给你一等分,几乎天天如此,很难改变。

我们知青的男同学,当时的最高分一般是十一分;介乎于一等和二等中间。但一年以后,所有男同学基本全都评上了一等工十二分。

生产队的工分值是多少钱,要等打完场,交完公粮才能定下来。春节前,队里把生产队全年的总收入,刨除所有的开支后,把结余剩下来的钱,用全队劳力全年工分的总数去除,得到的钱数就是分值。

1968年,我们队的分值是1分工分,等于0.08元。核算成人民币应该是多少呢?小队的一等劳力干一天,十二分乘以八分钱,既12×0.08元 = 0.96元人民币。就是说,每个一等劳动力,每天劳动一天的收入,不足一元钱人民币。

社员一个一等劳动力,全年出满勤的话,也就是4140分左右;全年的总收入合人民币331.2元。而秋收后,社员全家分到的口粮和蔬菜钱款,全都要在这份收入中扣除。

(未完待续)

清风细雨(赵雨祥)

2012年8月10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市

1、这张照片是1968年9月,下乡插队前我在沈阳生生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就是本文作者“清风细雨(赵雨祥)”,时年19岁。

2、这张照片是2008年冬季拍摄的清河水库大坝东侧的结冰水面照片。冰冻的水面上完全可以行走汽车。

(0)

相关推荐

  • 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劳动,农民一天挣十分工,仅值几毛钱!

    一.六七十年代的[工分制]:▽ 四十多年前的生产队劳动,一天挣10分工,仅值几毛钱,是全国农村农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是过去那一代人终身难忘的艰辛岁月: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社员参加队里劳动称之为" ...

  • 小说||放牛娃

    放牛娃 放牛娃,放牛娃,放牛的娃娃爱玩耍:放牛娃,放牛娃,放牛的娃娃不想大:放牛娃,放牛娃,放牛的娃娃要当家! 噶简单啊!题目叫<放牛娃>吧? 是!记住了吗? 记住了! 预备,唱! 这是1 ...

  • 回忆当年生产队的基本情况

    人民公社时代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因为当时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核算分配的,又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生产的.所以,在公社,大队,生产队三个层级中,生产队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从整体上讲,生产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一集

    昨天,写了<突然想到的>(后来改名叫<红薯>)因为第一次写博文,就直接写到我的博客页面上了.到了午夜12时,5000多字的博文已经开始收尾,还有几百字就写完了.这时,我的博客突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二集

    红     薯(二) 我们叶家村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最爱吃的是高粱米,用老农的话讲"有嚼头.抗饿"实际这也是一种无奈!所以,每年生产队的地里,除了不能种高粱的地外,能种高粱的地都种了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三集

    红      薯(三) 新建的青年点是三间房,屋盖上完瓦后,本应该是平平整整的屋面,却由于木头檩子太细,全都被沉重的红瓦压得变了形.房脊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龙,所有的檩子全部在中间部分向下弯曲. 由于屋面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四集

    红      薯(四) 做高粱米饭的过程是,先在大铁锅里放好水,水和米的比例是凭眼睛确定的经验数值,再把高粱米用水淘好,然后放入锅中,盖好锅盖,灶坑里开始点火. 火不能太急,否者饭要烧糊的.如果再加上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五集

    红薯(五) 同学们有了下饭的萝卜"咸菜",高粱米饭吃起来就顺口多了.但是,解冻后的咸萝卜却像海绵,咬在嘴里软绵绵的,难吃极了:可又没有别的菜,再难吃也得吃,总比没有菜强. 青年点的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红薯》第六集

    红薯(六) 从大队医疗点回来,青年点做饭的女同学,中午为我这个"病号",特意做了一顿"细粮"小米干饭. 菜是同学们挖来刚刚冒出地面野菜芽做的曲麻菜汤,我和同学们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二集

    少     年  (十二) 1978年1月,我和我的爱人结婚,大舅和大舅母来到沈阳参加婚礼,给我们夫妻每人裁剪.缝制了一套毛料的中山装制服. 衣服做好后,我们都被大舅的手艺惊呆了,除了身材可体外,所有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三集

    少     年  (十三) 老爷的手,粗糙得就像戴着钢盔甲的手套,不怕任何木刺扎.记得姥爷给妈妈编苕条筐时,每一根苕条都要用一个木头顶尖,从上往下一破三瓣,然后才能用破好的苕条编筐. 木头顶尖就是一个 ...

  • [老知青回忆录]赵雨祥《少年》第十四集

    少     年  (十四) 1962年2月3日,腊月二十九,爷爷把11只兔子中的九个大兔子全都杀死,我剥的兔皮,九只兔子装满了家里的大洗衣盆. 第二天是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吃的团圆饭便是大锅炖兔子,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