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 詹丹:“阅读分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 ——评黄玉峰师和赵志伟兄的一种观点

2021年7月11日,我所尊敬的沪上名师黄玉峰先生,把他在上海图书馆讲演的概要,发在朋友圈,阐释了他的语文教学观,其提出的结论是:

如今的语文教学,都被考'阅读分析’、'标准化试题’搞坏了!语文教学亟需归真返璞,从不考'阅读分析’开始!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诚哉斯言,这才是真语文!。

对此结论,我很不以为然。所以当天就在朋友圈发了如下一段感叹:

虽然我很尊敬一些名师献身中学语文教育的热情,但他们时有一些主张偏激、逻辑混乱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比如,以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议论为支撑而要求废除“阅读分析”的老师,先就要考考他的阅读能力:“不求甚解”和“不求解”有无区别?

此言一出,当即引起了许多朋友或点赞或反驳。一般认同性的评价我不再转帖,而有反驳意见的,大多作了转发,但没有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就有朋友来问,我转发别人的帖子,意思是同意他们的观点吗?我说恰恰相反,比如,老友赵兄反驳我说:扪心自问,你们语文是这么学的吗?我回想起来,我以前语文还真是这么学的。但“这么学”的含义太笼统,我所谓的“这么学”,未必就是他所指的“这么学”,所以需要简单做一些解释。
读书时,哪怕看似极其浅显的词语,一望而知的知识,我总是要探究个明白,如果从老师那里得不到确切的解答,自己就要去翻参考书,去思考。比如当初老师上课时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从放飞自我的乐园到了压制人性的牢笼。当时我就没想通,为何鲁迅写他在三味书屋,好像也蛮开心,没有在牢笼的感觉。这到底怎么回事?后来自己持续思考,大致有了一个不同于老师给出的解释。再比如,上《新闻两篇》时,老师在总结新闻特点时说,“新”就是指刚发生的事,是以时间为参考维度的。我当即就向老师提问,那么为何人家总说“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这里看不到时间维度的迹象,这又是以什么为参考标准,跟时间维度又有什么关系?
这种从学生时代养成的阅读分析习惯,保持了很长时间,使得我后来教中学、教大学时,始终把“阅读分析”,或者用一个更具广泛指涉性的词语“文本解读”作为教学内容的重心。
因为在我看来,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训练,其实就是在培养阅读的问题意识,提高一种思维品质,能够对各种看似平滑的现象,保持一种感觉的敏锐,对流行的各种意见和主张,持有一种独立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能冷静、客观地把自己置于一个对象化的位置来思考,从而避免自己的观点流于偏激和主观。这样的训练内容,重在问题意识、重在思维方式,其实是并无古文和现代文区别的。虽然我们确实看到时下有各种机械的乃至可笑的阅读分析题,但出现这种试题,恰恰说明命题者或提供参考答案者自身,没有经受过严谨的阅读分析的思维训练,而那些把差的命题等同于阅读分析题乃至阅读分析活动本身,也说明了他们自身正品尝着没有经过这种训练而带来的恶果,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
比如老友赵兄不止一次举例说,我们可以出题来问这个人长得美不美,但现在出题者老是在问,这张脸长得对不对?这让人怎么回答,这不是莫名其妙吗?这样的阅读分析不是瞎胡闹吗?其实当他这么说的时候,他显然没有意识到,判断一个问题合适还是不合适,一定要放到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抽象地来判断,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当他只知道可以提问脸长得美不美时,他已经习惯用同一种语境来解读各种语境的变化,而一个经过阅读分析训练的人,恰恰要对思维的这种机械化保持警觉,因为当有人在说两人有没有夫妻相的语境中,长得对不对,或许成了一个比长得美不美更重要的判断,而当有人开玩笑说某孩子是别人家生的时,长得对不对,可能也成了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
近日,又看到赵兄重提原来的观点,写文章为黄老师作辩护,并且以更激进的态度表明了自己的主张,认为不但阅读分析不应该考,整个的现代文阅读分析的教学活动都不需要,是公害。他的观点,更是我不认同的。
因为其文较长,还涉及写作等其他方面,我一一加以讨论,也太费时间。所以只摘录相对完整的引言段落,就以他这段现代文加以阅读分析,说明其言论本身的缺憾,恰恰为我的观点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先把这段引言转录下来:
前不久,老友黄玉峰在朋友圈把他的一次对一些学生和家长讲话发出来,批评了现在中学里流行的“阅读分析”,浪费了大量学生本该用于阅读的时间。他引了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语。结果有专家对此加以嘲讽,认为“不求甚解”与“不求解”是不同的。我忍不住对此发表了意见。以黄玉峰的水平,他不可能不知道陶渊明的真正意思。正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一样,谁会认为严羽说的是写诗的人可以不读书、不必讲义理?
在我的议论中,认为黄老师没有分清“不求甚解”和“不求解”的区别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他能分清楚,或者说,能够确切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他就可能不会拿这段材料来支撑其观点。但赵兄是怎么来为其辩护的呢?
其一,“以黄玉峰的水平,他不可能不知道陶渊明的真正意思。”一个受过阅读和思维逻辑训练的人,如此下判断还是要谨慎的。因为我们尽管承认黄老师很有水平,但也不能保证他可以把每个常识性的知识点都掌握得正确和牢固,就像西方谚语说的,荷马还有打盹的时候。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客观知识呈现在阅读者面前是一回事,但阅读者是否愿意以客观态度来理解则是另一回事。
关于“不求甚解”,《辞海》给出两个注解:一个是原义,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功夫。”另一个引申义“今多谓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而关于《辞海》给出的原义解释,也是符合许多学者看法的,比如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第446页,对“不求甚解”解释为:“谓读书不过分执着于字句,以致穿凿附会失其本旨。”同时,还引用了古人杨慎等多人与之意思相近的解释。这都说明,书的那个本旨,恰是要从阅读中求得的。但黄老师给出的解释,却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同,一则曰:

陶公所说“不求甚解”,意思可能是“不要求得彻底的肯定的唯一的理解”,陶公所说的“每有会意”,意思大概是“每当有了心得”有了启发,便欣然忘食!

再则曰:

不求甚解,是一种谦虚的谨慎的读书态度,谁敢说,你什么都懂了,都“甚解”了!

也就是说,他或者把“不求甚解”理解为否定唯一的理解而求得一种多元解答,或者理解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这无论是从作品的原义还是引申义来说,其实都是欠妥的。也许黄老师太讨厌阅读分析的标准化试题,所以为了给自己找有力的证据,他有意无意间,把陶渊明说话的意思作了歪曲,难怪他会毫无违和感地拿来作自己观点的理论证据了。清楚了他这样的曲解,再来回头看赵兄的判断,“以黄玉峰的水平,不可能不知道陶渊明的真正的意思”。对于这句话如果我也来做一下现代文阅读分析,还真有点为难了。退一步说,即使黄老师对“不求甚解”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同《辞海》和其他学者的解读都不一样,但既然是要以这句话作为理论依据来支撑其独到的观点,而有关这句话的不一样解释本来就需要得到证明,那么,直接用作论述的证据,从写作学角度看,也是不合理的,因为以未经确认的判断作为论据,就是犯了逻辑学所谓的“预期理由”的谬误。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我在帖子里说先要考考黄老师的阅读能力,即“不求甚解”和“不求解”的区别,倒真没有赵兄所谓的“嘲讽”本意,只是因为大家都是朋友,所以我就开了一下玩笑,想轻松地幽他一默,可惜被赵兄解读成“嘲讽”,于是,又回到了需要阅读分析的老问题,这里究竟是我幽默得不成功,没有把握好幽默的分寸感,还是他解读出了问题。这样的阅读分析看似只是一个小问题,但也许会影响到对人的基本评价和人物关系的和谐相处,“兹事体大”,又不能掉以轻心了。
其二,赵兄在为黄老师辩护时,又引宋代严羽的话说,“如同'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一样,谁会认为严羽是说的是写诗的人可以不读书、不必讲义理?”看似很有道理。我虽然读书没有赵兄多,原因之一,大概正是赵兄说的,把本该用于阅读的时间,用在了阅读分析上,但《沧浪诗话》还是读过的,印象中严羽不会这么说,一查原书,果然发现其对严羽议论的引用是有问题的。关键是这话后面还有重要的一句,“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诗人玉屑》此处引文作“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说明严羽议论本身还是比较辩证的。或者说,严羽恰恰是担心读者理解有可能产生偏差,所以才加以这么周全的补充说明。而我们自己如果隐去后句,却以一种断章取义的方式让别人下判断,然后自示正确,这种挖坑方式,倒恰恰是我们在开展阅读分析活动时要努力避免的,而断章取义以方便自己立论,也是违背写作基本规范的。类似的失误,其实跟我们阅读和写作所用的是文言还是白话,并无必然联系,关键还在思维方式。
总之,细读赵兄的大作,特别是以他自己写的现代文为例来分析,不但没有说服我承认,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分析活动是一种公害,反倒是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鄙视阅读分析的优秀学者,会给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带来多大的伤害,会给自己观点的主观和偏激带来多大的影响,所以更坚定了我对阅读分析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也警惕自己,在开展类似活动中可能犯下的各种失误。
还需要加以特别说明的是:
首先,我强调语文教学中,阅读分析活动的重要,并不等于认可现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阅读分析中的机械僵化、断章取义、主观武断的阅读训练活动或者解读文本穿凿附会地刻意求新求深等。但我坚持认为,阅读分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在进一步深化阅读分析(特别是在正确理解阅读分析的价值及其相关方法)中得到解决,而不是彻底放弃阅读分析。合理的阅读和阅读分析,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更近似于孔子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中的“学”和“思”的关系,也是陶渊明认同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阅读欣赏和阅读分析的相得益彰。
其次,看到赵兄帖子的当天,我还读到了孙歌老师的一段话,“在鹤见俊辅那一代经历过战争的知识分子里,这种不计较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大度,保证了他们在论战时有能力通过激烈交锋保持问题的思想含量,而不会陷入个人恩怨。”所以鼓起勇气,把我不认同黄玉峰老师和赵志伟兄的观点写下来,我相信,这些意见,是能够在不伤害朋友情谊的前提下,推进对阅读分析的意义认识的。如果有些用词给朋友带来不快,那不是我的本意,只是说明我的文字表达还没有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我会继续努力的。
仓促成文,肯定还有自己没意识到的思考不周、表达欠妥处,烦请方家不吝指教。
弘衍阅读创立于2016年,致力于中小学生的中文阅读理解与表达。我们用科技手段为K-12学校提供科学阅读教学解决方案,打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优质资源,让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中探究文本、训练技巧、思辨分析、合作创造,成为终身学习者。自在阅读,自如表达。
我们的业务已经遍布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湖北、广东等六个省市,服务于400多所学校,30多万学生,4000多名教师。
“在看”吗?在看就点一下吧

(0)

相关推荐

  • 怎样活才像个人?

    怎样活才像个人?                         --读黄玉峰<教学生活得像个"人"> [摘  要] 本文结合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的著作& ...

  • 读书│怎样活才像个人?——读黄玉峰《教学生活得像个“人”》

    [按]本文发表于<福建教育>2012年第37期 一.印象 黄玉峰何许人也?我不很明了. 在语文组的一次研讨会上,德高望重的日亮老师竭力推荐黄玉峰的著作<教学生活得像个"人& ...

  • 深度阅读与中学语文教学——张晓东

    本文中的"深度阅读"包含三个基本义:文本细读:探究阅读:专业阅读.文本细读是文学教育的最基本功,也是最有效最基本途径:探究阅读则强调问题意识,具有问题意识才会把研究对象从一般性阐释 ...

  • 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摘 要: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學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已成为现今不少教师教学的重点,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以自身为出发点,总结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点,力图提升每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让 ...

  • 铁塔关注 | 赵志伟:整本书阅读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整本书阅读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文/赵志伟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活动面临哪些挑战,我们如何来应对.亦即如何处理"整本书阅读"与其他几 ...

  • 不背锅也不甩锅,理性分析赵志伟版张起灵究竟能排第几

    电影版<爱情公寓>已经彻底成为了情怀诈骗犯.没错,在囤儿看来这部影片的换名及上映前的虚假宣传已经达到了刑事诈骗的级别.只不过囤儿不是法律工作者,严格意义上的界定还是交给更专业的同学去做吧. ...

  • 胡盼:关于名著阅读有效性指导的思考———基于农村薄弱学校语文教学的思考

    阅读,先读起来再说. 名著阅读是当下语文教学中最热也最难的一项,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我以为,指导学生读书,最重要的还是先让学生读起来再说,只有学生读起 ...

  • 语文阅读分析训练(一)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15分) 又见桐花开/孙文公 ①这是周末最后一节课,口干舌燥地讲完教学内容.布置完作业,不经意间往教室窗外一瞥,惊讶地发现,才几天,窗外的几株大泡桐树已经花开 ...

  • 语文阅读分析训练(二)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14分) 日子黑亮,铁锅情长/尚九华 ①过去,乡下人家都有一口大铁锅,砌嵌在灶台之上,它能用来蒸煮熏炒,将农家的一日三餐烹调得滋味深长.儿时放学归家后,我最爱 ...

  • 语文阅读分析训练(三)

    考点针对练 (2019甘肃省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14分) 读 诗 / 琦 君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喀嚓.喀嚓"的 ...

  • 语文阅读分析训练(四)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15分) ①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 ...